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我因許多山區縣都處於生態屏障區,承擔著城市後花園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職責。這些縣域大多擁有較好的生態資源,但為了環境保護而制約了工農業的發展,卻面臨著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壓力,很多均把生態旅遊作為提升經

濟社會

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試圖破解保護與發展、維護生態環境與增加群眾

收入的矛盾問題。根據研究,認為山區縣發展生態旅遊面臨諸多模式選擇,考量了地方生態資源特徵及其他地區發展成功案例後,提出了適合山區縣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五種模式。

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綜合開發模式。

在生態旅遊規劃、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實施環境質量監測,注重保護旅遊資源和客源,設計生態旅遊精品,最佳化生態旅遊執行系統,對生態旅遊進行系統管理和綜合開發。

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利益導向模式。

強調藉助發展生態旅遊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及生態保護受益方的生態補償資金,回饋社群並吸引居民參與旅遊產業,同時加大生態教育投入,從而引導群眾支援環保和遊客保護生態。

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經營主體模式。

建議採取“政府+公司+社群旅遊協會+旅行社”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各經營主體及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解決山區縣缺乏資金、技術、經驗等問題,並透過合理分享利益實現生態旅遊發展的可持續。

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梯級開發模式。

發揮生態資源“後發優勢”,堅持特色開發、梯度開發理念,選擇成熟的重點景區高起點切入,實施總體規劃、突出主題、

重點建設,做到成熟一個、開發一個、成功一個,

寧缺勿濫

,避免低水平重複

建設而造成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的破壞。

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

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模式。

分析研究山區縣普遍具有保持良好的自然風貌和生態景觀,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和田園風光,豐富淳樸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為數不少且功能各異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旅遊文化資源,可以據此開發生態觀光度假、鄉村農業休閒、民俗文化風情、自然科普考察等生態旅遊特色產品,從而實現資源價值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