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和生活、日常心理學探索(二):日常生活裡的行為主義

心理學和生活、日常心理學探索(二):日常生活裡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講獎懲,獎勵會強化行為,懲罰會削弱行為,從更廣的角度來說,獎懲是社會得以穩定存在的基礎,是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的一種手段,獎懲是我們工作、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當然做為心理諮詢,我更多關注生活中的獎懲,這裡有明顯的獎懲現象,比如打罵孩子或者讚揚和肯定孩子,還有不明顯的獎懲現象,夫妻關係裡的傾聽關注或者冷戰不理不睬,這也是一種獎懲。運用認知行為心理諮詢中關於行為主義的理論來看待生活中的獎懲現象,並逐步深入可以作為一個方向。

在生活中我們首先要拋棄的是對錯兩分的簡單思維模式,比如打孩子罵孩子對不對?這就是對錯兩分的簡單思維模式,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情境下可以打孩子、罵孩子?什麼情境下不能打孩子、罵孩子?然後我們引入第二個因素繼續向下問,在我們可以打孩子的情境下,我們自身情況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一個因素,那麼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打孩子,罵孩子?比如我們情緒上來的時候不適宜打罵孩子,情緒平復一些自我調控之後可以打罵孩子。然後我們還可以引入第三個因素繼續向下追問,是不是把孩子打一頓、罵一頓就完事了,那麼在打罵孩子之前我們應該做什麼?打完罵完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那麼還有沒有第四個影響因素呢?

如果我們這樣去思考,在日常教育方式上去逐步精進,那麼我們教育孩子的水平和效果就會逐步提高,同樣,對於表揚孩子對不對,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模式展開思考和行動,然後還可以把打罵這種懲罰和表揚肯定這種獎勵放到一起進行思考看怎麼做?還可以把其他的獎勵和懲罰手段納入進來進行思考,看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當然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跳出獎懲這種思維模式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來看如何教育孩子?我個人基本上不贊同打孩子罵孩子,但是家人打罵孩子我也不會當面反對,事後交流討論這個問題或者當時暗示家人適可而止。但是會存在例外情況,比如我女兒現在三歲多,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比如前幾天晚上快十二點了還不睡,玩的比較興奮,家人罵了她幾句,她傷心的哭了,然後大人一鬨很快就睡著了,在這裡傷心的哭這種負面情緒成了讓孩子的興奮情緒狀態很快消退的一種自然方法和機制。

我反對打罵孩子的原因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手段弊大於利,但是我不反對家人打罵孩子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打罵孩子是簡單全能的方法,什麼情況下都能用,遇到孩子不聽話不合自己的意的話罵幾句打幾下問題當下就暫時解決了,如果不採取這種手段,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的方式就太複雜了,比如小孩子不好好吃飯睡覺,合理的手段是孩子的習慣養成問題,比較費力也需要好的時機,比如放幼兒園裡習慣就好培養,自己家裡就不好辦。

我的處理方式是用其他手段來替代打罵孩子,比如採取教育預防的手段,比如你不喜歡孩子的某種行為,那麼要第一時候阻止,比如孩子光腳在地上跑,其實如果家裡地面乾淨安全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穿鞋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退化,穿鞋會讓腳部的肌肉退化,而全身是一個整體,這種退化會延伸到全身的其他肌肉,光腳跑的時候腳部的穴位可以得到刺激和按摩,對於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當然如果認為孩子不能光腳在地上跑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態度和看法要一以貫之,不能有的時候看見孩子光腳跑視而不見,有的時候看見了又把孩子打罵一頓,這樣是不好的,最好的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及時阻止,因為你對孩子行為的視而不見就是一種默許,會讓孩子認為這種行為是可以的,然後你再阻止的時候就比較費勁,所以不允許的行為發現的越早越好,不要讓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再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