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文:路兵

呂蒙白衣過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也深刻影響了魏蜀吳三國局勢發展,是一個重大事件!失去荊州,可以說基本斷送了劉備“消滅曹賊、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如果北伐中原沒有荊州根據地,直接從益州出發,翻山越嶺希望渺茫。諸葛亮後來北伐有苦無功已經證明了!蜀漢政權只能偏安於西南方,北上和東進都失去了有利地勢。放眼整個三國大勢,失去荊州後,蜀漢劉備集團只適合防守,不利於進攻擴張。

孫權襲擊得到荊州後,東吳的西部防線大大加固了!北上還可以和曹魏一爭高下。西進和北上有了根據地,佔據了更大主動。劉備失去荊州,對曹操也是一大利好。劉備實力被削弱後,曹魏政權大大減輕了來自蜀漢的進攻壓力,更有利於維護北方中原的統治秩序。

荊州易手,在一失一得之間,改變和影響了當時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家的格局形勢。可見荊州之地確實極其重要。關羽為何會丟失荊州呢?歷來的說法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深入研究歷史事實,荊州丟失另外有深刻的原因。不能只責怪關羽,劉備負有重大領導責任!不能只責怪關羽主觀大意,背後還隱藏著非人力所能改變的客觀原因。

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荊州丟失真是大意嗎?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歷史情境。不盲從、不輕信,根據事實和邏輯推匯出真相,找到合乎事實的正確答案。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劉備乘機奪取了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並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借。最多算政治交易或妥協)。

公元211年,劉備帶領龐統、黃忠、魏延去西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守荊州。不久,劉璋和劉備反目,軍師龐統被劉璋軍射死。不得已,劉備寫信讓諸葛亮來西川輔佐。孔明帶張飛、趙雲離開,只留下關羽一個大將鎮守荊州。

公元212年—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和劉璋大戰,結果勝利佔領益州。很快,孫權派人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推脫不給。孫權憤恨,放棄了和平索取荊州的念想,江東集團定下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方針,並積極備戰,等待時機。

公元215年,劉備與孫權“湘水劃界”,將長沙郡、桂陽郡割讓給孫權,雙方再次結盟。孫劉關係暫時緩和,由於拿下整個荊州的方針沒有變,孫權和呂蒙始終對荊州虎視眈眈。此時,劉備在荊州的地盤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郡,都是關羽在鎮守。關羽也在招兵買馬,訓練軍隊,對荊州守備不敢鬆懈。

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失荊州前形勢圖

公元217年—219年劉備和曹操爆發漢中爭奪戰,此戰劉備獲勝,驅除曹操勢力,佔據漢中全境,劉備進位漢中王。219年劉備集團佔據益州、荊州(部分)和漢中,勢力達到極盛。消滅曹賊、興復漢室的目標展現了光明的前景。

公元219年,在劉備默許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率軍北伐。為了策應劉備聲勢,也為了個人建功,關羽率荊州軍攻克襄陽,圍困曹仁駐守的樊城。並且水淹上將於禁七軍、斬先鋒龐德,一時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

同時,面對劉備和關羽步步壯大,曹操與孫權都感到恐懼嫉妒恨,私下陰謀聯合對付關羽。曹操連派幾路大軍增援樊城,關羽久攻不克,受到軍事壓力越來越大。《三國志·蜀書·劉封傳》記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就是說,劉封和孟達不聽關羽之令,不派兵增援。關羽被迫無奈只得抽調荊州守軍上前線

荊州東面,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南郡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博士仁竟然未作抵抗投降東吳,致使荊州輕鬆落入呂蒙之手。關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無力迴天,敗走麥城被殺。《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失荊州形勢圖

綜合以上事實,我們分析關羽丟失荊州的真正原因和責任劃分。

第一,從軍事戰略上看,荊州丟失的根本原因是劉備和關羽分兵,而且是兩次分兵。荊州和益州千里之遙,相互不能策應和配合。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又是分兵,樊城和荊州兩頭不能兼顧,必有一失。

劉備率軍攻取益州,從荊州調走了精銳大軍數萬,並且軍師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大將都離開荊州。只剩下關羽一人鎮守。且關羽手下既缺乏有才能的謀士輔佐,也缺乏能征善戰的重要將領。沒有高明的謀士及時點撥開導,關羽剛愎自傲,一意孤行的錯誤難以得到糾正。沒有能征善戰的將領,關羽北伐後,荊州守備必然空虛。

設定沿江烽火臺只是被動防護的小手段,事實證明面對偷襲不起效果。委派糜芳和博士仁防守南郡和公安重地,他們竟不戰而降,誤了大事!證明二人不能擔當此重任,用人失誤。關羽的後方佈防措施遭到徹底失敗。關羽一人不能分身兩處,若身在樊城前線,則荊州防守空虛;若身在荊州守護,則不能派得力將領北攻樊城。

證明二人不能擔當此重任,用人失誤。

第二,荊州是孫權和劉備的爭奪焦點,也是兩家全力必要拿下的重要戰略支點。

總之,分兵使得荊州空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劉備和關羽分兵益州、荊州兩處,兩個戰線各自為戰,千里之遙不能相互支援配合。關羽北上進攻樊城,荊州守備力量又遭分兵,荊州防護一再減兵,弱上加弱。一隻虛弱的小羊必然引來垂涎已久的虎狼。有句話說:有一種失敗叫佔領。不怪孫權不是人,只因荊州太迷人。

孫權集團也早計劃拿下荊州,稱王稱帝。魯肅和孫權早有關於佔領荊州的對話。更何況,荊州在東吳上游,俯視整個江東,是西部最重要的安全屏障。戰略位置對東吳極為重要!不拿下荊州,東吳安全得不到保障。荊州關乎整個江東根本利益。

很多人認為:關羽不該回絕孫權的提親!實際上,即便關羽答應了孫權的提親,也改變不了孫權要奪荊州。孫權為了奪荊州,不是設計謀讓孫夫人離開劉備回江東了嗎?

即便關羽和東吳維持了表面友好關係,只要荊州防備空虛有機可乘,孫權照樣會不講情面偷襲荊州。同樣,無論孫權方面施展任何手段索要荊州,劉備和關羽斷不會答應的!只能兵戎相見!陰謀和陽謀輪番上陣,只是為了荊州的攻防爭奪。只是孫權專心一致奪荊州,劉備分心了,守將關羽也分心了。

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關公應當死守荊州

只有在面臨北方曹操的威脅時,孫劉兩家才會為了求存暫時聯合抗曹。比如赤壁之戰前孫劉聯合。一旦曹操的威脅解除,孫權和劉備必然會圍繞荊州鬥智鬥勇,爭得不可開交。比如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威脅剛解除,兩家就馬上爭先瓜分荊州,聯合變成了爭鬥。

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早就定下目標方略:先佔領荊州為根據地,後奪取益州建立基業。劉備不佔領荊州就沒有立足之地,奪荊州必然拼盡全力!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根本利益和目標決定了:兩家必然會為了奪荊州發生爭戰。為了大業,荊州之地誰也不能退讓!兩家圍繞荊州的矛盾尖銳而不可調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表面上一時的和氣,只是緩兵之計。

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勢力正盛的時候。竟然疏忽了荊州背後的孫權!公元219年很關鍵,劉備沒有及時下令關羽死守荊州、防範孫權!沒有及時派趙雲等大將支援關羽守護荊州!這個失誤實在是太大、太可怕!劉備和諸將沉浸在勝利的喜悅裡,沒有充分警覺到此時此刻荊州的危險,也沒有設想一旦荊州丟失意味著什麼!劉備太大意了!太盲目相信關羽了!劉備對丟荊州負有最主要的領導責任。

劉備太大意了!太盲目相信關羽了!劉備對丟荊州負有最主要的領導責任。

公元219年曹操漢中戰敗後,樊城又被關羽圍攻。曹操終於低下姿態和孫權聯合。孫權一直在等待的機會悄然而至。這時,關羽的荊州兵大部分調往了樊城前線,劉備又沒有及時增派援軍守荊州。東吳呂蒙、陸遜等早已經摸透了關羽的個性和荊州虛實,將士上下都摩拳擦掌。加上外部和曹操遙相配合,千載難逢的機會被孫權和呂蒙抓住了!

別太責怪關羽“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丟失另有深刻原因!

呂蒙偷襲荊州

第三,關羽一直在孤軍奮戰,沒有友軍戰略配合。再加上部將糜芳、博士仁的叛變投敵,雪上加霜。不論是襄樊之戰,還是荊州丟失後的突圍之戰,關羽都沒有得到任何援軍幫助!將士越戰越少。劉備、諸葛亮在益州沒有派兵支援關羽,上庸的劉封、孟達不派兵冷眼旁觀。更可悲的是部將糜芳和博士仁的毫不抵抗,投降孫權。大大出乎了關羽預料!直接斷了關羽的退路。形勢一落千丈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關羽丟失荊州絕不是僅僅“大意”而已!當然,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主將,對丟失荊州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

更應該看到,荊州之失還有非人力能左右的客觀深刻原因!孫權集團的長期奪荊州準備和曹操漢中失敗、樊城被圍後聯合孫權。還有部將投敵叛變和孤軍無援。形勢變化難以預料。需要特別指出一點,劉備對荊州之失負有主要領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