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唯有心靜,身外的繁華才不至於扭曲和浮躁,才能傾聽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這是一個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內心真實的聲音,常常被如潮的喧囂淹沒,內心真實的聲音,是那樣蒼白無力,不僅別人置若罔聞,自己聽來也細若蚊聲。

那怎樣才能做到心靜呢?

老子講‘’與世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與世無爭‘’不是無所作為,恰恰相反,而是像水一樣,做了最好的事“滋潤萬物”,卻不邀功,藉此爭名奪利。“夫唯不爭,故無尤”,因為不爭,內心寧靜,自然不會招人怨恨,可以平靜地生活,自然能經常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上善若水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與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 ,使農耕文明時期的悠閒一去不復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悠行哼小曲,夕陽醉美晚霞間,這種圖景在現代人看來 ,太奢侈了!“忙”,成為普遍現象。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現在,為了將來,城裡人忙,農村人也忙,男人忙,女人也忙。當然,‘“忙”創造了財富,促進了發展,但有時,難免使人浮躁。很多人感覺自己成了機器,成了旋轉不停的陀螺,他們常會困惑:這麼忙,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偶爾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但轉瞬即逝。越忙越沒有幸福感。

如果“忙”只是為了名與利,內心只想著與人爭鬥,鬥面子房子票子車子等,那你的內心將永無寧日,因為“慾壑難填”,在忙碌中,你會忘記初心,身心疲憊,甚至會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

至聖先師孔子,也講過如何“靜心延壽”,他說:仁者壽,大德必有其壽。就是說,內心有正義感的仁者,注重心靈脩養的人會長壽。內心有正義感的人,坦坦蕩蕩,沒有私心雜念,“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所以,仁者君子,內心寧靜,益壽延年。那些整天計較名利的人,心不靜,也難得長壽。

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先師孔子

大書法家王羲之,因《蘭亭集序》而名垂青史,研習書法,修身養性,可延年益壽。可他卻喜歡與人攀比,攀比的物件,是與他同門同姓同齡同宗的王述,其實王述與王羲之本無可比性,他唯獨在在官階和官場美譽度上超過了王羲之,就這一點,讓王羲之嫉妒了半輩子,最後五十幾歲就英年早逝了。他的後半生,心不靜,氣不順,計較名利,讓他失去了幸福感,可悲可嘆!

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蘭亭集序

綜上所述,怎樣才不浮躁,必須做到心靜。而怎樣才能做到心靜,必須正本清源,淡泊名利,堅守初心。‘’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莫讓世俗的喧囂迷惑了本心,且把名利都看成浮雲。

有人也許會說:當今社會,浮躁已成社會問題,誰能獨善其身呢?

其實,內心寧靜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恰恰是這些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心中只有“水稻,名已享譽世界,他創造的財富:無價,按說,他應該躺在功勞簿上頤養天年,可他卻始終以一介農夫自稱,耄耋之年,還穿行在田野上。正是由於他內心的寧靜,始終堅守造福天下蒼生之初心,才使他老而彌堅。

袁隆平院士只是一個代表,像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哪一個不是內心寧靜,淡泊名利,才創造了不世之功。

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袁隆平院士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時代大潮的湧動中,也應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寧靜。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關係到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

忙碌了一生的諸葛亮,在家書中也不忘告誡孩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在喧囂中保持心靜

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內心寧靜,才能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取得成功。浮躁會使人心浮氣躁,不僅不會實現自身價值,還會成為對家庭社會無用之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心態會慢慢地迴歸寧靜,因為,無論何種原因,浮躁都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也是有深度智慧的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幾百年的追尋探索,一代又一代的反思揚棄,一定會戰勝浮躁,迴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