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明朝末期,史稱“崇禎之淵”。

正當大明王朝風雨飄搖之際,年逾花甲而名滿天下的大文學家馮夢龍,在幾經科舉失意,仕途坎坷,忽獲一個七品縣令之職。他懷著修齊治平、從政濟世的宏大抱負,遠離富庶的江南水鄉蘇州,帶著唯一的兒子馮焴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地僻民貧的大山深處——福建壽寧。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馮夢龍(1574—1646年),蘇州府長洲縣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明崇禎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年),馮夢龍出任壽寧知縣。主政壽寧期間,他求真務實,勤政為民,在明末的動盪中保全壽寧,造福百姓。清·乾隆《福寧府志·壽寧循吏》稱其“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來源:壽寧縣馮夢龍紀念館)

此時的壽寧,城門崩塌、學宮傾圮、市井蕭然。儘管已逾61歲之年才能報效國家,馮夢龍仍十分珍惜這次履新的機會。他為觸目所及的貧困感到震撼,卻沒有絲毫的灰心,而是認定“壽寧可為”!

他賦詩道:

出岫看徐升,紛紜散鬱蒸。

蓮花金朵朵,龍甲錦層層。

似浪千重擁,成文五色凝。

不須佔太史,瑞氣識年登。

——馮夢龍《瑞雲》

這是懷抱“一念為民之心”的馮夢龍,其激情滿懷、造福蒼生的真實心情的坦露。

壽寧原有城牆。嘉靖年間,倭寇二次來犯,攻破縣城,城牆倒塌,多任知縣無力修復。入夜時分,老虎頻頻入城,百姓驚恐不安、惶惶度日。

餘蒞任日,聞西門外虎暴,傷人且百餘矣。城門久廢,虎夜入咬豬犬去。

——馮夢龍《壽寧待志·虎暴》

剛剛到任的馮夢龍立刻意識到,修城門、打老虎,事關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一定要辦。他了解到平溪周工匠會設陷阱捕虎,即帶人趕赴平溪,懇請周工匠出山造陷阱。

餘捐俸造數具,置虎常遊處,各畀二羊,責令居民守視,獲一虎賞三金。半載間,山後、溪頭及平溪連斃三虎,自是絕跡。

——馮夢龍《壽寧待志·虎暴》

修築城牆和設造捕虎陷阱都需要錢。此時縣財政虧空千餘銀子。馮夢龍向上申請無果,他便自掏腰包,帶頭捐俸。馮夢龍“重立四門譙樓,城之崩潰處悉加修築”。並置大鼓一面,安排專人負責夜間打更巡察。看到縣城防禦需要,百姓飲水和灌溉的困難,他又組織人員在城內蟾溪中築堤建壩。短短几個月時間,馮夢龍還修縣衙、修倉庫、儲糧谷、修監獄、標鋪立坊,復建各處關隘。這些都是民生工程,黎民元氣日漸恢復,安居樂業。

馮夢龍瞭解到,前任戴鏜是個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好官,留下口碑,令其十分敬慕,遂在縣衙私署旁的老梅樹下,修建一個“戴清亭”。並賦詩一首:

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

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

地僻人難至,山多雲易生。

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

——馮夢龍《戴清亭》

詩中“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以高冷老梅自勉,獨標清韻。“戴清亭”至今卓然屹立。亭前樹有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題寫的“馮夢龍宦壽紀念碑”。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戴清亭(資料圖片)

壽寧山高水寒,一年一熟,糧食產量低。“一值水旱,外運艱難,立而待斃”“窮民猶蹙額,五月賣新禾”“帶青礱早稻,垂白鬻孤孫”。民瘼疾苦,令他痛心疾首!他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如何育種、耕田、治水、施肥,寫了“實操手冊”頒佈執行。他查閱舊志,瞭解到縣衙有留倉,就學習戴鏜的貯銀輸谷良法,讓“官無發糶之擾,民有樂輸之便”,縣倉“三年以來,儲俱見谷”,這樣,應對災荒,實現“無飢”,就有了底氣。

馮夢龍是判案高手。古之縣官,重要職能是斷案。百姓評價縣官標準,主要看斷案是否公正,斷案水平是否高明。馮夢龍明斷訟案、政簡刑清。他“舊案不推託,難題不迴避”,公正處理一大批積案,萬民鹹服。更讓人稱道的是,他信奉並實踐孔子朱子“無訟”思想,加強道德教化,消除民間糾紛隱患,預防社會矛盾發生。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革除弊政·馮夢龍在壽寧(來源:吳華光)

對於社會糾紛,他採取司法調解的方法,如典型的“犀溪斷牛案”流傳千秋。西浦是風光秀美村莊,河流縱橫,土地肥美。這裡有兩個村莊村民不睦,因土地相連,平時常因小事摩擦發生吵架乃至械鬥。這一次,牧童放牛引起兩村耕牛相鬥,造成“一死一傷”的嚴重後果。雙方村民爭辯吵架,醞釀械鬥。

馮夢龍得知此事,及時趕赴現場瞭解情況,加以調解。他在西浦官廳釋出一道十六字文告曰:“兩牛相觸,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除暴安良·馮夢龍在壽寧(來源:吳華光)

此道文告,公平公正,接地氣,通和氣,大家都服氣,從此兩村和睦相處。《壽寧待志》記載了好幾個斷案案例,馮夢龍宦壽四載,乾坤朗朗。縣監獄“時時盡空,不煩獄卒報平安”。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壽寧待志(壽寧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那時的壽寧,地僻民窮,“學校雖設,讀書者少。自設縣至今,科舉斬然。經書而外,典籍寥寥,書賈亦絕無至者”。馮夢龍到任之後,想了許多辦法,捐款重修了學宮,請老師來教育壽寧士子。他把自己撰寫的《四書指月》翻印出來,親自為士子講解,希望他們奮發進取,刻苦閱讀,領會朱子《四書》的真諦。他“立月課”,每月都到學校授課,使“士欣欣漸有進取之志”。當地方誌稱譽他“首尚文學”“遇士有禮”,由此開啟壽寧數百年彬彬向學的好風氣。

馮夢龍執意化民成俗。他痛心於當時“重男輕女”“生女則溺之”的陋習,導致壽寧性別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對此,他以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寫了《禁溺女告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嚴之以法。他抄寫了幾十份,蓋上縣衙官印,命衙役們到全縣各村張貼釋出,廣而告之。同時,他嚴格執行《禁溺女告示》規定的有關內容,一邊厲禁,一邊捐俸以賞收養者,從此壽寧溺女之風漸息。當時壽寧民眾普遍“信巫不信醫,每病必召巫師迎神”,不少人延誤了治療,病情加重甚至喪命。對此,馮夢龍“示禁且捐俸施藥”,改變了民眾惡習陋規。

作為一位受民眾愛戴的地方官,馮夢龍與大儒朱子有許多交集。壽寧縣是福安和政和各取部分土地組成的。朱子的父親朱松曾在政和任縣尉,到過許多鄉村,留下多首吟詠。朱子的老師劉子翬也有吟詠三峰寺的詩。朱子當年在崇安賑災,首建立立社倉,並在全國推廣。壽寧前任知縣戴鏜隨之仿效,建立南溪、平溪等五個社倉,而馮夢龍又將社倉修復使用。

和朱子一樣,馮夢龍目光所及、所思所想,都是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市井煙火。由於壽寧山高路陡,農民挑糧辛苦。馮縣令規定,糧戶的穀子可以就近向社倉交納;荒年發放救濟時,村民就近的社倉領米、糴米,以減輕農民負擔。

當然,馮夢龍與朱子更主要的是思想和為民理念的交集,他們的無訟理念、勸農勸學作為、清廉表率都十分相似。兩人從政作風亦相似,凡是有害國家百姓的事,不論是不是在自己職權範圍,他們都要管,並且都十分執著。馮夢龍深研朱子著作,他的《四書指月》等書,不僅準確闡釋朱子原意,又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普及性,更適合士民大眾閱讀。

宦遊壽寧的馮夢龍不僅是好官清官,而且是一代文豪。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跋山涉水,走遍全縣,細緻觀察了民間耕作、養豬捕魚、房屋農舍乃至婚姻喪葬等民情風俗特點。他虛心向百姓求教,身躬力行,感受“壽邑之貧”“壽民之艱”,對各種時弊銘記在心。在壽寧的最後一年,馮夢龍編撰完成了5萬多字別具一格的《壽寧待志》。它記錄了明代後期真實的社會情況,書中大量篇幅是馮夢龍宦壽期間的思想實錄,十分珍貴!

馮夢龍在壽寧任職四年,他減輕徭役、改革吏治、明斷訟案、革除弊習、整頓學風、興利除害,打造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壽寧。晚明學者評價其“計閩中五十七邑令之間,無逾先生”,稱讚馮夢龍治下壽寧“農野饁殘歌夜月,公庭訟簡閉春雲”。

馮夢龍滿腹文章,千里宦壽、兩袖清風,滿牆書卷,白天下鄉調研或升堂為民辦事,晚來在燈下讀書寫作,樹立起好官清官的精神標杆。四載壽寧留政績,先生豈獨是文章?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是馮夢龍在廣泛收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間的話本和擬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他的整理選編潤色加工而輯撰的三個短篇小說集。(資料圖片)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壽寧南山之巔的馮夢龍塑像。(壽寧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壽寧南山是壽寧著名的風景區,這裡青山如黛,綠水長流,蒼翠蓊鬱,鳥語花香。

在巍峨的南山頂上,聳立著馮夢龍塑像。儘管歷經風雨侵蝕,一代大文豪、一代清官好縣官的風骨依然。他長鬚飄忽,兩袖白雲,眺望遠方,見證著昔日的壽寧縣,正在變成陽光雨露下秀美幸福、百業欣欣的新山城!

八閩文脈·人物|一念為民 與梅同清:馮夢龍在壽寧

壽寧仙峰嶺(來源:閩東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