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明朝皇帝唯一贈給大臣的詩,詩伴將威,千古流名!

古代帝王對一個臣子的認可,一般是升官加爵賜金賞銀居多,因為這屬於法度,作為臣子有了功勞,皇帝自然會賞你這些;相反,作為皇帝來說除了以上獎賞極少是為臣子寫詩褒獎,因為封建時代皇帝作為九五之尊,給臣子寫詩則意味著君臣心心相印,這份殊榮極為少見。

而嘉靖十九年(1540),嘉靖帝欣然為一位南征的大臣寫詩一首,詩中毫不掩飾對這位大臣的寵愛和勉勵之情。此詩一出,讓當時擁有一億人口的大明朝為之振奮,皇帝給臣子贈詩亙古少見!

這是明朝皇帝唯一贈給大臣的詩,詩伴將威,千古流名!

嘉靖帝影視劇

讓我們先欣賞一下這首詩: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筆者簡單翻譯一下:

將軍你征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加上腰間橫跨的雁翎刀更是氣壯山河;

大風吹舞著旌旗飄揚,戰鼓擂得驚天動地,這一刻彷彿山河震動、日月高懸一樣。

將軍你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後代,而敵人如同洞裡的螻蟻一般,又豈能能逃走呢?

等到凱旋歸來,將軍班師回朝的時候,朕親自為將軍解下戰袍,接風洗塵。

鼉鼓,音tuó,指鱷魚皮做的鼓。

整首詩寫得恢宏大氣而平易近人,全詩夾敘夾議,飽含一個皇帝對臣子的喜愛和期許。據史料說,毛伯溫將軍閱完此詩後感激得眼淚涕下。與以往帝王詩不一樣的是,該詩沒有冠冕堂皇的勉勵,而是流露出一股自然真情。

01

毛伯溫,生於1482年,江西吉水人,進士出身,歷任紹興府推官等職,嘉靖初年升為大理寺(全國司法最高複核機構)丞。

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已經整整21年沒有來朝賀納貢,讓當時的大明朝廷非常不滿,寵臣禮部尚書夏言建議派軍討伐。與東部順服的朝鮮政權不同的是,安南自古以來就與中華進行了多次戰爭。尤其是永樂朝的1407-1420年,明成祖朱棣派名將張輔四徵安南,消滅並鎮壓了造反勢力。

但隨著明朝的陸續撤軍,安南民族意識增強,黎利又建立了安南後黎王朝。戰爭過後,後黎王朝按照朝貢制度稱臣納貢,百十年來倒也相安無事。但是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安南忽然停止了納貢,20多年沒有任何動靜,明朝廷也開始在廣西集結軍隊,並派廣西布政使司打探安南這邊的情況。

這是明朝皇帝唯一贈給大臣的詩,詩伴將威,千古流名!

安南黎朝

02

原來安南發生兵變,朝廷立了一個少年傀儡皇帝黎昭宗,而真正的權力都掌握在權臣莫登庸手中,這樣一來安南朝廷自然沒空理會北方千里之外的大明朝廷。

後來莫登庸乾脆殺了小皇帝,自己當了安南皇帝。而黎氏後人又趁機另立一個政權,一時之間安南陷入了長期的內亂,南北擁有了兩個政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緊鄰的廣西邊境也受到了戰火的影響。

這時大明朝廷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兩難局面:一是要麼支援莫家政權;二是要麼支援黎家政權。明朝內部大臣們意見也不統一,也不敢輕易做出決定,因為一旦做出決定就意味著千里用兵,勞民傷財。當年以永樂朝朱棣時的殺伐決斷,四徵安南最後也落一個撤兵北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天,毛伯溫等人進駐南寧。到後徵調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共十二萬五千多人,分置三處哨所,從憑祥、龍峒、思陵州挺進安南,集結重軍一副要開打的樣子。

這是明朝皇帝唯一贈給大臣的詩,詩伴將威,千古流名!

毛伯溫歷史資料圖

莫登庸深知內部還未平定,再加上明朝如此眾多的軍隊隨時欲進攻,莫登庸非常害怕,派使臣拿了土地、百姓的簿冊,並依此稱臣納貢。並且歸還了早先侵佔的欽州四峒地區。

毛伯溫於是把這些情況飛報嘉靖帝,皇帝極為高興,釋出詔書把安南國改名安南都統使司,讓登庸當都統使,世代相承,在境內分設十三個宣撫司,由他自行安排。而後來對於另一派黎家政權也採取了默許承認的辦法。

從此,安南又重新迴歸稱臣納貢的路線,廣西邊境又重新恢復了安定。

03

毛伯溫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安南禍亂問題。他開創了外交史上的第三個辦法,既不支援莫家政權,也不支援黎家政權,而是選擇你們安南內部隨便打。只要不打到我明朝邊境即可,只要你們按時稱臣納貢就行。

後史很多人說他是和稀泥,是甩鍋俠,但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無疑是最好的辦法,最為務實的辦法。因為朝廷選擇支援哪一方就意味著,必須大軍深入安南複雜的高山密林境內進行長期作戰,又重走一百多年前名將張輔的老路子,勞民傷財,最後往往還得撤軍北歸。

這是明朝皇帝唯一贈給大臣的詩,詩伴將威,千古流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對越南用兵多年,幾乎拖垮了經濟,最終也無功而返,也證明了此道理。

事後,毛伯溫被嘉靖帝加官為太子太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毛伯溫因長期忙於軍務,病死,時年64歲。

《明史》評價:伯溫氣宇沉毅,飲啖兼十人,臨事決機,不動聲色。白話文大意是:毛伯溫這個人很堅決剛毅,飲食非常大,面臨大事從不慌亂。

有趣的是,史料記載在這次安南平叛中,一位初出茅廬的小將毛遂自薦了很多兵法戰略,毛伯溫出於戰略層面沒有采納,這個小將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將俞大猷。

注:喜歡文史的點點關注,這裡沒有冷冰冰的歷史資料,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