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

632

年晉楚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爭。從小的方面來講,這場戰爭奠定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若從大的方面來講的話,這場戰爭也決定了我中華民族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走向,請注意,這並非誇大其詞。

關於城濮之戰的戰前相關分析,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故史君都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了,這裡就不再著墨,那麼接下來,故史君就要正式的細說一下這場戰爭的整個戰鬥經過以及這場戰爭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示。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先來看一下當時晉楚兩國之間的兵力對比

當時晉國擁有上、中、下三軍,加上秦國、齊國和宋國的援軍,總兵力大約

9

萬餘人;而楚國因為地大物博,加上楚國也有陳、蔡、許等小國的助力,所以兵力要多於晉軍,總兵力約

11

萬人。

在人數的對比上,楚國是佔據優勢的,但影響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往往並不完全是兵力,甚至很多時候與兵力的多少無關,當然了,前提是兵力相差並不懸殊。

在軍隊的佈陣方面,晉楚兩國是比較相似的,其實在春秋時代,兩國交戰時的排兵佈陣基本大同小異,都是列好陣勢硬碰硬。

所以,當時晉軍的排列就是上、中、下三軍成橫陣排列,其中先軫統率的中軍居中,狐毛統率的上軍在右,欒枝統率的下軍在左,至於秦、齊、宋等國的軍隊亦被編入在三軍之中。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至於楚軍的排列與晉軍幾乎一樣,其中楚軍統率子玉率部居中,其餘兩部分列左右,陳、蔡、鄭、許四國援兵也都被編在左、中、右三軍之中。

陣列排好後,隨著一聲令下,雙方士兵開始向對方發起進攻。

假如說,雙方就這樣一本正經的對沖掐架的話,那麼論紙面實力,楚軍方面的勝算是要大於晉軍的,但是,正如故史君前面說的那樣,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因素往往並不僅僅是兵力,甚至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與兵力沒有多少關係。

就拿這場戰爭來說吧,在得知自己的兵力不如楚軍的情況下,晉文公及先軫、狐毛等一干將領一定會想一個打贏戰爭的萬全之策;而反觀楚軍,在得知自己的兵力要優於對方的情況下,一往無前的衝殺就能贏得戰爭,這是楚軍上下一致的想法。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楚軍並沒有發揮任何的計謀,因為他們覺得不需要,而晉軍則使用了各種計謀來確保戰爭的勝利。

因此,縱觀這場戰爭的整個經過也不難得到這樣一個認知:

永遠不要小瞧對手,永遠不要奢望透過光明正大的手段擊敗對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對手會在背後如何算計你。

當然了,這只不過是故史君個人的認知,至於大家是否認同,故史君是不得而知的。

那麼,晉軍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什麼計謀擊敗了楚軍呢?

根據相關史籍記載,當兩軍開始交戰的時候,欒枝統率的晉左軍一部以虎皮蒙在馬上,率先衝擊楚軍右翼之陳、蔡部隊。

當陳、蔡部隊見到蒙著虎皮的戰馬向己方疾馳而來的時候頓時大驚,然後開始潰退,這時候,欒枝下令全軍出動,同時以多輛戰車曳樹枝而疾馳,因此塵土大起。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當時正值冬末春初之際,戰場上正橫行著東北風,晉軍正好出於上風處,所以欒枝部揚起的塵土便趁著東北風猛烈的撲向了楚軍,由此楚軍士兵目不能視,加之陳、蔡軍率先潰退,於是楚國右翼也隨即潰退。

那麼,楚軍右翼潰退的時候,楚軍中、左兩翼在幹什麼,他們為什麼不前來支援呢?

原來就在欒枝發動進攻的時候,晉軍右翼在狐毛的統帥下也開始主動與楚軍接觸了。

不過,狐毛在接敵之前就預先在自己的軍中豎起了兩面大將旗,而當與楚軍接觸後不久,狐毛就下令佯裝撤退,這時候楚軍統率子玉見狐毛部中有兩面大旗便認定晉國統率一定在這裡面,所以子玉不顧自家右翼的潰退而下令左翼部隊立即追擊。

很顯然,子玉上了狐毛誘敵深入的當了,當楚軍左翼全軍盡出的時候,先軫立即下令晉軍中路軍反包圍楚右翼,在與晉左路軍合圍楚右翼後,狐毛率部回軍反擊,而晉中路軍亦轉向對其進行進攻。

於是,在晉中、右兩路大軍的合圍之下,楚左翼也全面潰退。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本來在左右兩翼潰敗之前,身處中軍的楚國統率子玉正指揮中軍徐徐前進,奈何支援太慢,左右兩翼還是沒等到子玉中路軍的支援便全面潰敗,見此情形後,子玉心中大驚,但敗勢已成,子玉深知無力迴天,於是他不得已只能下達全線後退的命令。

至此,楚軍在城濮之戰中慘遭失敗,統率子玉也於絕望中自殺。

得知子玉自殺的訊息後,晉文公說了這樣一句話,

“今後將不再為晉國之患矣!”由此可見子玉其人的確有過人之處。

縱觀城濮之戰的整個過程不難發現,楚軍使用的還是最老套最原始的那種硬碰硬的戰術,而晉軍則早早的將

“誘敵深入”等先進戰術運用到了實戰上,這也是晉軍取勝的一大關鍵。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舉行了踐土之盟,周襄王封晉文公為

“侯伯”,即眾侯之長之意,中原各諸侯國紛紛推舉晉文公為盟主,晉文公由此確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晉楚城濮之戰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光明正大的與對手較量,要用計謀

關於城濮之戰的影響,除了奠定了晉文公霸業之外,有一個影響或許最應該被我們所深知,那就是城濮之戰驅逐了自齊桓公去世和宋襄公敗亡以來瀰漫於中原地區的楚國北侵之勢力。經此一戰,楚國勢力被重新壓制回了之前的範圍內,從此以後,無論中原爆發如何大的內亂,楚國都再也無法真正的入主中原。

要知道,楚國一直都有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想法,所以楚國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僭越稱王,楚國

“蠻夷”之民族特性與當時的中原各國之民族特性格格不入,所以在當時來看,楚國的確屬於“外族入侵”,直到數十年後,楚國才開始改變國策,主動嘗試著融入中原文化並慢慢的被同化,直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可以看到,楚國原本文化習俗與中原文化是不同的,假如當年沒有城濮之戰,楚國順利的吞併中原取代周天子,那麼我們如今的中華文化也許會帶有更多的荊楚色彩,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勢必是民族特性的不同,而民族特性的不用也直接左右了歷史的發展走向,所以如果城濮之戰晉國沒有打贏,那麼中國的歷史也必將會被改寫,這種改寫絕對不是尋常理解的那種改寫,而是文化以及由文化的不同所引起的更深層次的根本性改變!

所以說,城濮之戰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