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武帝末年

“天下虛耗”的狀況有所改善,社會經濟得到因此一定程度的恢復。此種結局實際上說明,在現實政治中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儒者已經開始在政治層面上發揮作用。

其次,鹽鐵會議召開於,漢武中興之後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雙方在孝養父母的問題上多有爭論。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雖然桑弘羊一派認為,對父母禮養和利養應該相統一,文學賢良主張對父母的義養重於體養,雙方的主張背後有一個,不言而明的共同的大義———忠君盡孝。

忠君盡孝要求個人在政治生活中,對君主有專一之忠,在社會中生活中對父母有敬養之孝,忠與孝,既互補又相通,忠君盡孝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君主和父家長成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權威,個人的私利和意志受到壓制。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桑弘羊深深地明白儒家所說的孝,是人區別動物的原因,不養不成孝,不養不成人的孝親之道,所以在家庭層面上桑弘羊言體養,但是在體養之前,必須承認和篤信對父母要養。

從國家層面講,桑弘羊一派認為君主作為天子,具有絕對的權威,臣應當服從君主,在位之臣應當為了君主的統治,而將君主的過錯予以覆蓋。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在桑弘羊看來,堅持鹽鐵官營,就是為了盡臣子之大節。賢良文學將漢武帝的決策隨意篡改,廢除了鹽鐵官營的政策,其實是“害先帝之功而妨聖主之德,有司倚於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於文學之謀”,是違反忠孝之道的。

儒家認為,忠與孝在個人的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是相通的:“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忠則“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如果事父母不孝,那麼事君也會不忠。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文學賢良繼承了這種忠孝觀,在他們看來,孝道不僅體現於遵從在世的父家長,還表現為對去世父家,長意志的遵從,他們主張:“為人子者致孝以承業,父沒,則子不改父道也。”

在事君的問題上,他們認為士大夫應該“思其仁義以充其位,不為權利以充其私也”,也就是說臣子對待君主,應當以仁義為準則,在自己職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不是謀求權利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最後,鹽鐵會議中的義利觀,對於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桑弘羊與賢良文學,各自對義利觀的探討,雖然在內涵和表現上各不相同。

但總體而言,都堅持“義制利”的原則。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在資源的配置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下,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以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必然不會考慮其他參與者的利益,出現盲目競爭,資源無法合理配置的現象。

鹽鐵會議的義利觀: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

可見單純依靠外在的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社會的有序運轉,這就需要政府參與其中,透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形成公正的制度,同時還要注重道德,對人性向善的引導作用。即依靠堅定的信仰、高尚的職業操守、優秀的企業文化等促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