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講:“通地利者方可為將!”

雖然《孫子兵法》中最枯燥、最繁雜的內容莫過於是孫子講述的軍事地理知識,但是孫子講的卻十分精彩!張預是解讀《孫子兵法》的大家,他對《孫子兵法》的分析和研究成果非常的豐碩!張預經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順序是經過巧妙構思的,順序不能顛倒!張預在《行軍篇》結尾說:“凡軍有所行,先五十里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張預告訴大家說:“凡是主將將要統兵打仗,一定要先明瞭熟悉五十里以內的山川形勢,並安排伏兵侯敵,主將要親自考察地形的險易,路途的遠近, 製作成軍事地圖,仔細判斷敵情,制定勝敵方略,這是主將的責任。所以孫子把《地形篇》安排在《行軍篇》的後面!

孫子講:“通地利者方可為將!”

在《地形篇》中孫老先生主要講了六種地形:“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等,這裡的地形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城池和工事,研究這些地形的時候,我們會主動從軍事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在《地形篇》告訴我們:在什麼樣的地形採取什麼樣的對敵策略!

比如在“通形”之地:什麼叫“通形”之地,就是這個地方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過來,這個地方就叫“通形”之地。在這種地區作戰,一定要先搶佔向陽的高地進行駐紮,並使糧道暢通,這樣交戰就佔有地利!再舉個例子:比如在“掛形”之地:這個地方可以前往,難以返回。在“掛形”之地作戰,如果敵人沒有防備,我軍出擊敵軍,就可以取得勝利,若敵人有防備,我軍出擊沒有取勝,就難以撤回軍隊,對我軍非常不利。

孫子講:“通地利者方可為將!”

孫子講完《地形篇》後又開始給我們講《九地篇》,那《九地篇》又有哪些內容呢?

《九地篇》在《孫子兵法》中是篇幅最大的篇章,《孫子兵法》13篇才六千多個字,而《九地篇》一篇就有1322個字,《九地篇》佔《孫子兵法》全書的將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九地篇》的內容很龐雜,學習難度真的很大!今天我先給大家簡要的講解,以後還有更詳細的影片講解!

《九地篇》也在講地理知識,和《行軍篇》、《地形篇》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孫子講:“通地利者方可為將!”

首先是《九地篇》主要是在講主將遠離本國,在他國作戰的方略!戰術屬於“為客之道”,這時講的地形是指他國的地形!我個人覺得《九地篇》和《地形篇》相比,更給人一種壓力感和緊迫感。在他國作戰,孫子按照戰場距離的遠近、軍情緊急程度、戰場地形地勢的複雜程度、還是三軍將士心理變化等綜合因素把他國地形和地勢分為九大類:“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舉兩個例子:進入敵國不遠的地方稱為輕地。進入敵國縱深很遠,穿越過很多城邑,這種地方稱之為重地。

在這九類地形地勢中,主將採取的戰術有兩種,一是被動戰術,二是主動戰術:我軍在輕地,被動戰術:不要停留;主動戰術:我將使部隊保持連續緊密!我軍在重地,被動戰術:要搶掠糧食和物資;主動戰術:在重地我將很好供給糧草!

在他國作戰,孫子講了很多方略,其實最核心方略只有一條:置死地而後生!我在《九地篇》中就感受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積極拼搏的精神。我彷彿看到了一位將軍在敵國境內帶領全體將士奮勇殺敵、破釜沉舟、百折不撓、智謀百出、永不言敗!孫老先生在《九地篇》至少五次提到“置死地而後生”的話。主將不僅要使自己的部下保持高昂的鬥志、樂觀的精神;還要掠於饒野,奪取敵人的糧草,保持部隊的給養,保證軍隊的強大的戰鬥力;還要運兵計謀,和對方守將鬥智鬥勇;要思考在各種地形條件下如何更好的治軍用兵,要認真思考進攻和撤退的利害得失,要不斷地瞭解在各種地形中將士的心理變化。在最危險的環境中,在最危急的時刻,作為主將必須向全體將士展現必死的決心,只有讓全體將士在你身上看到希望,他們才會與你一起拼死作戰,直至取得勝利。

孫子講:“通地利者方可為將!”

孫老先生為什麼花這麼大的精力告訴我們這些呢?孫子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我們中國有句古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地形地勢對軍事勝利的重要性!不通曉地理的主將就不能統兵作戰,更不可能打勝戰的!

孫子在《地形篇》說:“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偉大的孫老先生告訴我:“主將知道我軍和敵軍真實情況,與敵人作戰就能取勝沒有危險;如果主將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勝利就沒有窮盡。”那時“天”對於太神秘,我們的認識極其有限,甚至很低下,但孫子卻把“地”研究透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