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道盡了漢將李廣的悲劇人生。遍覽古今詩詞,我們會發現諸多讚頌他的作品,可為什麼這位在後世評價頗高的“飛將軍”一生難以封侯,甚至落得了鬱然自刎的下場呢?筆者認為,各種緣由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本文就將從戰略背景、政治關係、命理學說以及李廣個人因素等四個方面來做重點剖析。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1

集兵於西,國家戰略使得李廣難立戰功

漢武帝年間,在經過了60多年的休養生息後,朝廷終於積聚了足夠的力量,開始了對匈奴的大規模總攻。彼時,漢庭派衛青領軍,兵分四路深入搗擊匈奴。然而,按照當時的軍略,應該是集兵總攻,可偏偏衛青的四路兵馬都只分配了一萬人,遠遠對匈奴造不成較大打擊的程度,他們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地做這種事呢?

原來,這是漢武帝授意的決策。兵書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武帝令四路兵馬分擊各方,實則是為了摸清匈奴的力量分配,好以此來決定主攻方向。經過這一次的探查,漢軍成功瞭解到了匈奴各勢力的分佈,並選擇放棄中部戰略意義不足的單于朝廷,將主攻點轉向了位於西邊的右賢王部。所以我們在史書中看到的許多漢匈重大戰役,實際上參戰雙方是漢軍和右賢王部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2

漢武帝定下“重西輕東”的戰略後,西部成了重點關注物件,以衛青為首的一眾精兵良將都被集中在了西邊。而此時李廣在做什麼?李廣此時要麼受命守衛東邊的郡縣,要麼賦閒在家,很難接觸到真正的大戰役,自然也不在朝廷的封侯名單之中。

然而就在這一期間,李廣也並非前人評說的那般“常敗”,反而憑藉過人的能力頂住了巨大壓力,為西邊的佔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要知道,不同於西部,朝廷對東邊的兵力分配少之又少。在衛青率領大部隊以多敵少地多次打敗匈奴時,李廣也在東部有著卓越表現。那時,匈奴知曉漢庭戰略,於是加緊對東部的壓迫,李廣任守將期間,曾多次以少敵多,力拒匈奴數萬軍隊。

從這一點看,李廣之功不可忽視,可惜彼時漢庭視線都集中西部,且重殺敵虜首之功,因此李廣很難受到重視,即使後來他有過幾次隨衛青出征立功的機會,也因種種原因不得封侯。

衛青影響,李廣失信於武帝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3

前文講到,李廣也曾得到過幾次出征西部的機會,可為什麼這位飛將軍遲遲沒能立功封侯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當時朝廷各方的態度。彼時,衛青屢立奇功,隱隱有功高蓋主之勢,這讓漢武帝逐漸有了忌諱。因此,在李廣跟隨衛青出征的幾次主要戰爭中,衛青都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制。

其中,最明顯的一次是在元朔六年的一次戰役中。這一戰史載:“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候者,而廣軍無功”。乍看之下,李廣似乎是因為功名不足,然而根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這一年“失兩將軍軍,亡翕侯,軍功不多,故大將軍不益封”。由此可見,這一戰開始漢武帝已經開始打壓衛青了,作為衛青部下又不得漢武帝之意的李廣自然也得不到封賞。

根據上文所提,李廣是不得漢武帝之意的,這其中緣由又是什麼呢?原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曾做出過悖逆人臣之禮的舉動。當時李廣奉命平叛,卻暗中接下了意圖謀反的梁王給予的將軍印。這顯然是大逆不道之舉,試問哪個皇帝能無視這樣的行徑?故此,雖然李廣回到朝中後沒有收到懲罰,但已經失了漢武帝的信任了。失信於當朝天子,拜將封侯的機會,自然少之又少。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4

“數奇”說對李廣的主客觀影響

古人信奉“命理”由來已久,在他們看來,人的命數是上天註定的,旦夕禍福都不是人力能影響的。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其推行的“君主受命於天”的學說更是把“天命”一次擺到了極高的高度,這直接導致了當時人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受到極大影響。飛將軍李廣同樣沒能避開“命理”說的影響,反而深受其害。

首先,李廣的“數奇”促成了他主觀上的悲觀保守。史書記載,李廣曾與人有過這樣的交談:“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 ,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豈吾相不當侯邪? 且固命也?’”從這一段對話不難看出,李廣將自己的政治失意歸結成了自己“命”該如此,這直接導致了他在後來與匈奴的對戰中優柔寡斷,甚至“將兵數困辱”,“軍幾沒”。同時,命理說也使得他對自己的人生長期保持著悲觀態度,以至於後來因迷路而貽誤軍機時,這位飛將軍毅然選擇了自刎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其次,李廣的“數奇”也使得其他人在客觀上對他持有異樣的看法。漢文帝曾這樣評價李廣:“小者乎,子不遇時。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5

如令子當高帝時,石戶候豈足道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漢文帝將李廣的命運歸結於不遇事,認定了其“數奇”的命運。相應地,幾乎整個統治階層都對李廣保持一樣的態度。漢武帝伐匈奴時,曾多次囑咐衛青,言李廣“數奇”,不可使其為前將。這就導致了李廣在戰爭伊始就喪失了爭取功名的機會,又何談以此封侯?

統治階層尚如此,就更別提其他人了。李廣的命理幾乎影響了所有與他有關係的人,許多將領、兵士以及平民都認為這位“數奇”的將軍不可靠,跟著他不是萬全之策。就連後世的王維,也曾在《老將行》中這樣寫道:“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由此可見“數奇”只說對其他人的影響。也正因此,李广部下鮮有精兵良將可用,這就使他更難在戰爭中有所建樹了。

當我們思考李廣失敗人生的成因時,很難繞開其個人性格帶來的諸多消極影響。李廣是個將個人英雄主義發揮到極致的人,在他的事蹟中,不乏有多次孤軍深入,射殺敵酋的經歷。可正是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使得他執著於以個人形象影響部下,不願採用嚴明的治軍條例,這就促成了“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的現象,屢禁不止。試問這樣一支軍紀不嚴的隊伍,如何能夠從容面對兇戾的匈奴部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6

此外,過分強調個人主義也使得他萬事只重自身,不思變通。我們都知道,李廣向來有“飛將軍”的美號,其百發百中的卓絕箭術也令許多人折服。可恰恰就是這神射手的名號,使得他不願放棄手中的弓箭,作戰中堅持騎射戰術。要知道,那時的漢軍已經開始向衝騎兵轉變了,衛青等人率領的騎兵都開始採用衝擊的方式與匈奴遊騎進行近身搏鬥。這一戰術效果顯著,因為騎射本來就有著精度和殺傷力不足的缺點,李廣雖然自身射術高超,手下的將士卻不盡如此。這樣一來,李廣的部隊相較於其他部隊戰力大打折扣,也就很難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出現亮眼的表現了。

如今我們再看,會發現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都是李廣個人或率小股部隊破敵的精彩事蹟,鮮有在大規模作戰中立下戰功的。這就是受其強烈的個人主義影響,導致這位飛將軍只能活在後人“以一當千”的英雄事蹟中,卻在生前始終難以拜將封侯。

結語: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何難封侯,是時運不濟還是自身問題?

圖7

總而言之,李廣是典型的傳統武將,他的悲劇有他自身的影子,也有整個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子。大到國家政策、命理文化薰陶,小到君主遷怒,個人性格瑕疵,都成了“李廣難封”的重要促因。

今天的我們或許能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分析,可當我們身在其中,將李廣的境遇代入到我們的生涯經歷中,會不會產生許多共鳴?“李廣難封”,真的只存在於古時嗎?今天的我們,在時代浪潮的拍打下究竟該聽信命理任之由之,還是放手一搏,博他個封侯之期?

參考文獻: 《史記》 《從命理文化角度試論“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背後的漢廷對匈奴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