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話說亂世出英雄,在東漢末年那個民不聊生、戰亂頻發的時代,一代梟雄曹操,在繽紛的歷史畫卷上留下濃墨的一筆。這位被漢獻帝准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邑三萬戶,六車並駕,用度可比天子、位極人臣的魏公曹操,字孟德,漢末沛國譙人。《三國志》稱曹操為漢相曹參的後代,他的父親曹嵩是侍奉過四代皇帝、名望頗高的宦官曹騰的養子,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幼時曹操任俠放蕩,但在漢末的動盪之中逐步成長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其雄才霸略,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打敗袁紹、統一北方,

為曹魏政權奠定了基業,成為政權的實際統治者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一、曹操的生平經歷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東征西討的戰爭中度過的。

中平元年(184年)曹操以鎮壓黃巾起義而嶄露頭角;在陳留散盡家財,集合義兵,首個倡導號召天下共同討伐董卓,為民請命;建安四年(199年)逐鹿中原,把自身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地帶。

建安五年(200年)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官渡之戰,曹操正確分析客觀條件、聽取他人正確意見,採取正確的作戰戰略,趨利避害,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建安十二年(207年)為肅清袁氏殘餘勢力,徹底解決賊人入寨為害的問題,曹操遠征烏桓;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撤軍北還,卻又在同年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採取措施,穩定內部,十月進軍安定,兩年間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基本平定涼州;建安十二年(215年)曹操與劉備相爭漢中,相距數月無利而歸;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會戰,孫權捉殺關羽並將其首級送至曹操所在的洛陽,曹操以諸侯之禮厚葬關羽。

在孫權奪取荊州後,向曹操俯首稱臣,孫權以及曹操群臣都勸進曹操廢獻帝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但掌權而不自立彷彿是曹操最後的底線,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一代梟雄就此隕落,終年六十六歲。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二、曹操的個人魅力

在那個凋敝喪亂、爾虞我詐的時代,成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成為一代梟雄當然不會只是時代使然,

與曹操本身的才能抱負、雄才霸略也是密不可分的

。史書《三國志》用“少機警,有權數”來形容少時的曹操,少時既如此,壯年的曹操更是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與抱負。

1.有深遠而正確的政治見識,善於納諫

。當初漢獻帝如喪家之犬四處奔走,在袁紹等軍閥避之唯恐不及時,只有曹操前去迎接漢獻帝,並非出於曹操的仁義,而是曹操擁有著比袁紹更加睿智長遠的政治見識,認識到一位名正言順的君主的影響力,逐步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際掌權者。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曹操在物資、兵力都不及袁紹的情況下,採納荀攸之計解白馬之圍,並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正確分析戰爭態勢,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大敗袁紹。而袁紹死後,曹操並沒有立刻發兵攻打河北,而是放任袁氏兄弟相爭,自亂陣腳,從而達到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之效果。在曹操身上,有著一位卓越政治家的長遠眼光和正確的政治見識。

2.打破傳統用人觀,愛才如命,唯才是舉。

在動亂的三國時期,曹操求賢若渴,唯才是舉,先後三次頒佈《求賢令》,不看家世門第,無論有德無德,向所有有才之士開啟大門,籠絡了許多才俊仁士,並將郭嘉、賈詡、荀彧、許褚、典韋等出眾的人才通通為己所用。而讓張遼說服關羽歸降和為了信譽放關羽離去下令活捉關羽,也充分體現了曹操的愛才如命之心。也正是因為他的愛才如命、唯才是舉,才聚集了很多能人俊士,才能夠有人才輔佐,實現他的雄才霸略。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3.治軍嚴明,執法必嚴。

曹操出征張繡,嚴明軍紀,告訴將士不要損害百姓莊稼,凡有踐踏者,斬首示眾。自己卻不小心馬受驚踩壞了麥田。論曹操釋出的軍律,違背軍紀是要被斬首的,曹操不聽部下勸說,道:“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欲自刎,還是郭嘉勸其“法律對於尊者無用,你要領軍作戰,哪能自刎?”最終曹操才放棄以死嚴軍紀,卻在最後割發代首。在古時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曹操割發代首足以見得其治軍嚴明,執法認真,以己服人了。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三、曹操的功與過

其深遠正確的政治見識,善於納諫也使得曹操在軍事、經濟、政治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黃巾起義後,時局動亂,董卓、李傕等軍閥四處屠殺百姓,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到處一片蕭條景象,百姓們苦不堪言,飽受戰亂折磨,曹操深知滅董卓的重要性,統一北方不可避免。從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魏之間,常年動亂讓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為解決軍隊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曹操採納部下棗袛與韓浩建議,在北方施行屯田制,在各郡設定田官,鼓勵耕種開荒,並在屯田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扶持自耕農經濟。並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收留流民,勸其學習農桑、並興修水利灌溉田地、改革戶籍,充實籍戶,並陸續恢復正常的租調製度。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在曹操的治理之下,不但軍隊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還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荒地得到了利用,為其集團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在曹操掌握政權之後,在政治上更是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制政策,舉用地方官吏司馬芝、王修、呂虔、楊沛等,抑制懲辦不法豪強,化亂為治,造福一方百姓。

雖說曹操的一生是征戰的一生,但他卻在戎馬倥傯之際,不忘興禮樂、崇文學,

即《三國志·荀彧專》中所謂“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重視推動建安文學,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他多才多藝,書法、音樂、圍棋等皆有頗高造詣,尤其對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他詩文兼善,但以詩歌影響尤大。他在詩歌裡盡情抒發著自己的政治抱負,表達著對深受漢末大動亂的社會現實及戰亂磨難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慷慨悲涼,感人肺腑(《蒿里行》)。也抒發著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成其大業的希冀(《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他對時光飛逝的感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是他胸襟之廣闊,報負之偉大;“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壯士暮年奮鬥不息、追求不止的壯志豪情。

而這麼一位亂世梟雄,在現代大多數人眼中,

“白臉奸臣”“閹宦遺醜”卻成了他的代名詞。

陸機曾道:“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所謂無風不起浪,曹操負面形象的出現也並非空穴來風。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穎川之戰,曹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特殺,斬首數萬人。殺糧官以穩軍心堵眾人之口,妒賢嫉能斬殺楊修,徐州屠城,水淹鄴城。

甚至為引誘呂布將擄來的群眾當餌,也因為過於謹慎疑心過重,殺蔡瑁殺張允,害華佗,逼荀彧自盡。

更有甚者,曹操在呂伯奢家避難時,因為呂伯奢家人磨刀而起了疑心,以為別人要殺他而先殺其全家以自保,後又一不做,二不休殺死了呂伯奢本人曰要斬草除根,更是悍然宣稱:“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殘暴不仁,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深刻地體現出來,更是將一位政治人物固有的謀功謀利,不擇手段的階級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

東漢末年分三國,該如何評價一代梟雄曹操?

結語:

千百年來,士人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褒揚者稱其為一代梟雄,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貶毀者稱其為奸臣逆賊,殘暴不仁,虛偽奸詐。

但無法否認的是,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確實用他的雄才偉略,軍事才能和理想抱負開拓出了自己的基業,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濃墨一筆,我們無法抹去史書中他的“過”,卻也無法否認歷史上他的“功”

。往事飛越千年,魏武揮起長鞭,時光轉換千百年,仍是一代梟雄曹操,書寫著屬於他的歷史畫卷,不換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