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剛剛從漢獻帝手中接過傳國玉璽的魏王曹丕在建立了曹魏政權之後,隨即就採納了時任尚書令的陳群的建議,以九品中正製取代了漢代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制。

在當時那個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拔官員標準的年代,九品中正制的出臺為中央朝廷選拔官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準。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九品中正制愈發的完善。到了魏晉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了。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也隨之顯露了出來,那就是造成了這一時期政治中樞幾乎全部都有世家大族子弟組成,而寒門士子想要躋身進入政治中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如此,那麼當初曹丕為什麼還要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呢?

01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先由中央朝廷在各個州郡設定中正官,負責對即將進入行政系統的被考核者進行考察。

具體的考查科目包括家世、個人才能和個人品德。在考核結束之後,中正官將根據結果給予被考察者一個品級,共計九級。隨後中央朝廷便會根據不同的品級來安排不同的官位,一整套選官和任免流程就這樣完成了。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另外,在不同品第的官員進入行政系統之後,所獲得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情況下,獲得較高品第的官員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高升。而那些一開始就獲得了較低品第的官員,不僅會遭到其他同僚的鄙視,升遷速度也要遠遠低於前者。

由此可見,中正官給予的品第好似一張“身份證”一樣,將會伴隨著每名官員的一生。

02

取代漢代的察舉制度

在九品中正製出現之前的兩漢時期,中央朝廷是透過察舉制度選拔官員的。察舉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一朝,當時劉邦為了吸納人才故而要求地方各郡國向中央朝廷舉薦人才,這便是察舉制度的雛形。

而到了西漢中期時,察舉制度才在歷代漢帝的完善下逐漸成熟。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到了東漢時期,漢帝又對察舉制進行了改進,比如對察舉的物件的年齡進行了更為嚴格的限制。但是到了東漢末年時,察舉制度已經“變了味”。地方長官大多不再向中央朝廷舉薦真正有才能的學士,轉而推薦與自己存在著利益關係的心腹或黨羽。

大量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湧入東漢帝國的行政系統之中,直接導致整個國家的行政效率快速下降。

更為嚴重的是,封建統治階級常常因政治經驗不豐富或政治頭腦較差而頻頻做出錯誤的決策,東漢末年混亂的局面就是這樣形成的。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同樣在東漢末期,風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謂風評,就是社會上的一些名望較高的學者對他人的能力進行評價。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則是許靖和許劭兄弟。只要從二人那裡得到較高的評價,基本上就可以在行政機構中謀取一官半職。

這意味著人才選拔的權力落到了民間,當然不會被中央朝廷所接受。在曹丕建立了新政權之後,定然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再度出現,因此才會採納陳群的意見,以九品中正制代替漢代的察舉制度,從而便可以將選拔人才的權力收回到中央。

同時,中央朝廷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一批又一批新加入行政系統之中的官員的質量。

如果中正官以權謀私,中央朝廷將會給予嚴厲的處罰。雖然這樣依舊無法避免中正官給予向自己輸送利益之人更高品第的情況,但至少監察力度要明顯強於漢代的察舉制度。

另外,如果曹丕以對察舉制度進行修改的方式,來消除察舉制度中所存在的弊病;不僅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強大的阻力,而且也根本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畢竟這是察舉制度天生就存在的缺陷。

因此,直接廢除察舉制度採取全新的九品中正制,毫無疑問是一條捷徑。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03

贏得士族的支援

前文已經提到,九品中正制的考核標準是家世、個人才能以及個人品德。更加偏重於被考察者的出身,其次才是考察被考察者的個人能力。如果被考察者出身世家大族或者是官宦世家,那麼大機率會被優先錄取,至少品級會比寒門士子要略高一些。

從表面上看,九品中正制對寒門士子不太友好,但將被考核者的家世列入考核範圍之內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在當時那個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寒門士子想要接受系統的政治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世家大族子弟則擁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官宦世家的後人也同樣如此。

從理論上來說,從顯赫家族中篩選人才更加有利於減少施政的錯誤率。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除此之外,九品中正制將家世定為考核標準之一也有利於拉攏士族。兩漢期間,士族的力量快速膨脹,併成為了政治舞臺上一股不可忽視的

重要力量

將更多的“就業”機會給予世家大族,就可以贏得士族集團的支援。雖然這樣做會進一步激化封建統治階級、世家大族與寒門士子(庶族地主)之間的矛盾。

但在當時的混亂局面下,優先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才是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最為重要的事情。

04

結語

實際上在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之後,就已經以類似九品中正制的方法和程式來選拔官員了。只不過到了曹丕執政時期,該制度才被徹底固定了下來。起初魏廷還是更加看重被考察者的才能的,但是到了至西晉時期,中央朝廷和各地的中正官開始偏向被考察者的門第,九品中正制便因此失去了起初的效果。

魏帝曹丕為何會採納陳群的建議,全面推廣九品中正制?

話雖如此,但是在九品中正制頒行之初確實產生了不錯的效果。魏帝曹丕以及他的後繼之君,也確確實實享受到了九品中正制所帶來的紅利。

基於此,曹魏政權很快就儲備了一大批人才,進一步拉開了與蜀漢和孫吳之間的差距。也為後來西晉能夠儲備足夠多的人才,進而完成大一統的歷史任務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