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張居正,這位首屈一指的政治家,身上有著五花八門又難以統一的標籤。

他工作兢兢業業,甚至勵精圖治變法、主張講法治,但是,他越認真工作、越勵精圖治,罵他的人就越多而且罵得越狠。

原因是:他的勵精圖治本身就屬於違法。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皇帝的秘書叫“大學士”,最早出現在唐代。

唐宋期間,皇帝請大學士當秘書或者是當顧問、或者是當榮譽頭銜。而明代請大學士當秘書,則是皇帝忙不過來。

明代在中國製度史上最重要的一筆是:廢除宰相。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前面說過,宰相就是輔佐帝王的人,只要有這種身份和權力就是宰相,至於官職名稱叫什麼倒是無所謂,也就是說:天下是皇帝的,宰相是管家。到了明代,朱元璋直接廢除了宰相制度,且嚴令永遠不得議立宰相,於是,天下是皇帝的,皇帝親自管。

於是,原來的六部,加上管監察的督察院、管公文的通證司和管司法的大理院,也合稱“九卿”,都直接來找皇帝談工作。

結果是,據說在某年九月份的八天時間裡,上呈待批示的檔案一千一百六十篇,平均一篇檔案彙報兩三件事,於是,累計待處理事項三千二百九十一件。

所以,沒有宰相的明代皇帝們當然忙不過來。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所以,他們需要秘書出馬。

內閣,不是政府的政府

既然明代皇帝請的秘書不再是顧問或者榮譽頭銜了,那麼,自然會請一些親近的、值得信賴的人。

所以,就從皇宮大內挑起,挑選出來了也不張揚,就在大內幫忙打下手就好。

這些大學士們就直接在皇宮內的某閣(或某殿)辦公,所以,稱為“內閣大學士”,又叫“殿閣大學士”。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結果是,本來是幫皇帝打下手,時間一長,從打下手變成提建議,從提建議變成說想法,從說想法變成提出解決方案供皇帝抉擇,最後,某些皇帝連抉擇都不想抉擇了,直接交給大學士們抉擇了。

於是,內閣製成熟。

內閣,成為了不是政府的政府。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內閣制和宰相制,有什麼區別?

其一,內閣代表秘書身份,宰相代表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是有僚屬或者部下的,也就是說是一個機構,而內閣卻不是一個機構,無論權勢多大,秘書不能“再去開公司招秘書”,更不能直接去指揮中央各部門。

其二,宰相位極人臣,不管是領袖制宰相還是委員制宰相,各宰相之間地位大致平等,內閣大學士們卻品秩不一,品級最高的為正五品,最低的為從七品。

第三,宰相歷來就有決策權和執行權,但內閣不行。

所以,宰相行使國家權力叫當權,不行使則是失職;內閣行使國家權力叫弄權,不行使則符合禮法的。

這就是如唐代狄仁傑和明代張居正同樣在政治舞臺上大放光彩卻留下天壤之別評價的根本原因。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不是“省”的東西,卻被叫做“省”

什麼是省?

省,原本是中央的官署名稱,是對一個機構的稱呼,比如,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只不過元代出於提防地方的原因,地方有事,元代中央都直接派中央官員來處理,於是,一個移動的、臨時性的中書省誕生了,被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就像“行院”、“行臺”、“行宮”一樣。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自然也就沒有了中書省,行中書省也不復存在,改名為“承宣布政使司”。

那麼請問,這個“承宣布政使司”是一個機構麼?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不是。

是一個部門麼?

是一個區域麼?

也不是。

那麼,它是一個什麼?

它是中央在非中央地區設定的一個外圍權力,但是權力的管轄範圍卻沒有頒佈名稱。而它又是從“行省”演變而來,所以就湊合著叫“省”吧。

於是,真正的中央機構“省”不再被人記住,而這個外圍權力,這個不是“省”的東西卻被叫做“省”。

明代地方行政,越堆越多

按法理來說,明代地方行政是兩級:低一級的是縣,高一級的是州、府。

但前面冒出了一個不是“省”卻叫做“省”的權力範圍,於是,又堆了一級:省。

一個省裡,三個“省長”: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提刑按察使司(負責司法)、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

於是,兩級堆成了三級。

皇帝為什麼要請秘書?

但是,這些省長們往下派“特派員”,派出去的“特派員”自然成為下面的“太上皇”,這些被簡稱為“道”。

於是,三級被活生生插入了一級,變成了四級:縣、州府、道、省。

更要命的是,中央又往省裡面派“特派員”,三個,分別稱為:總督、巡撫、巡按。此三者在明代是臨時的、非常設的,後來在清代成為常駐常任,這是後話了。

於是,四級又被堆成五級:縣、州府、道、省、總督。

結果是:“管官的多,管民的少”,“縣壓在最底層,奉承巴結一大堆上司還來不及,哪有功夫去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