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宦官作為古代王朝的一個特殊群體,雖然身體殘缺、地位卑賤,但往往卻能在政治舞臺上不斷掀起腥風血雨,其原因便在於皇帝往往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宦官,從而導致宦官專權干政。而在歷史上,尤以東漢、唐朝和明朝宦官專權現象最為嚴重,那麼這三個朝代的皇帝,又是因為什麼而重用宦官呢?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十分嚴重,皇帝為收權而重用宦官

東漢宦官專權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皇帝的普遍年幼,由於皇帝年幼無知,朝政便往往操之於其幕後之首,而母后臨朝又往往依賴於外戚,結果導致東漢外戚干政現象十分嚴重。而當皇帝逐漸長大,想要收回權力,長於深宮、勢單力孤的皇帝,所能依靠的也僅有朝夕相處的宦官,而這便是東漢宦官專權現象極為嚴重的原因。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經過對東漢生卒年分可考的13位皇帝進行統計(前少帝劉懿出生年份不詳),東漢皇帝的平均即位年齡僅為12。3歲,除了前三位皇帝外,其餘所有皇帝即位時均不超過15歲,即位年齡最大的漢桓帝即位時也不過14歲,年齡最小的漢殤帝即位時更是剛滿百天。

東漢的宦官干政,實際上從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便已經開始

。由於劉肇即位時年僅十歲,便由其母竇太后臨朝,結果便導致以竇憲為首的竇氏外戚迅速進入權力核心,迅速掌握了兵權和政權,皇帝基本被架空。隨著漢和帝的長大,最終於永遠四年(92年)在中常侍鄭眾的幫助下誅除了竇氏及其黨羽。憑藉此功,鄭眾開始參與政事,結果東漢宦官干政先例自此出現,十年後鄭眾又被封為鄛鄉侯,這又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此外,漢和帝還增設中常侍為十人,小黃門為二十人,使得宦官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宦官還可以“兼領卿署之職”。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於是,自漢和帝以後,宦官權勢開始持續擴大,他們在幫助皇帝穩固權勢的同時,又藉此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

而到了漢衝帝以後,梁氏外戚又迅速崛起,梁冀的兩個妹妹先後被立為皇后,漢衝帝、漢質帝、漢桓帝也皆由梁冀擁立即位,結果便是梁冀長期把控朝政,皇帝反而成為了無權的傀儡。漢桓帝即位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漢桓帝為了收回權力甚至不惜與唐衡、單超、徐璜等五個宦官歃血為盟。

最後,唐衡、單超、徐璜等人在皇帝的支援下,調動羽林軍千餘人,趁其不備包圍了梁冀住宅,梁冀與其妻被迫自盡,黨羽賓客也大多被殺,因誅殺梁冀有功,唐衡、單超等五人於一日之內同被封侯,時人並稱“五侯”。此後,“五侯”在朝中迅速崛起,任人唯親、排除異己,雖然後來“五侯”也被漢桓帝貶謫,但侯覽、蘇康、管霸等宦官卻又再度崛起。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綜上,漢朝宦官的崛起,乃是源於皇帝與外戚的矛盾,而宦官在誅除外戚過程中不僅立下功勳,同時也贏取了皇帝的信任,而那些朝中大臣由於在外戚專權時,大多選擇依附,反而不為皇帝所信任,結果便導致即使外戚被誅除,皇帝重掌大權後也往往更願意將權力交給宦官。

唐朝:“安史之亂”後大臣不被信任,皇帝為安全而寵信宦官

唐朝初期,朝廷對於宦官限制極為嚴格,唐太宗便規定內侍“不任以事,惟門閣守禦、廷內掃除、稟食而已”,雖然唐太宗去世之後,宦官數量不斷增加,到唐中宗時已經達到三千餘人,但內廷依然延續著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規矩,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自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之後,唐朝便陷入了相當長的一段混亂期,先是“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緊接著“景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接連爆發,而在此過程中,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能夠剷除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奪取和坐穩皇位,宦官高力士可謂功勞不小。

於是,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迅速得到重用,高力士得以以右監門衛將軍的身份執掌內侍省,一時間在朝中權勢高漲,就連太子李亨、權相李林甫、藩帥安祿山也要想方設法的巴結。到了

信任

。同時,唐玄宗還往往派宦官作為監軍,從而加強對節度使和軍隊的控制。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而“安史之亂”爆發後,鑑於朝中大臣在該事件中的表現,以及宦官集團表現出的忠心,唐肅宗李亨即位之後,不僅加大了對魚朝恩、李輔國等宦官的寵信,甚至派宦官對朝廷官員予以監視。《舊唐書》有載“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諧輔國取決,隨意區分,皆稱制,無敢異議者”,宦官李輔國的權力可見一斑。

而在魚朝恩掌權時期,由其領導的神策軍迅速發展,並得以加入中央禁衛軍,地位迅速得以提升。由於神策軍曾為防禦外敵的軍隊,久經沙場、戰力強大,因此後來唐代宗雖然除掉了魚朝恩,但卻保留了神策軍,同時仍以宦官予以管理,用以鞏固皇權。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唐德宗時期,其早年曾銳意改革,改以白志貞管理神策軍,用以削弱宦官的權力。結果,在建中四年(783年)的“奉天之難”中,當涇源鎮亂兵攻破長安,唐德宗倉皇逃至奉天,並被叛軍包圍一個多月的情況下,白志貞領導下的神策軍竟然沒有一個人來保護他,反倒是宦官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

信任

,後又陸續增設大將軍、將軍、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職務,並不斷擴充神策軍,遂使神策軍成為禁衛軍主力。

唐朝中後期,隨著藩鎮割據局勢越來越嚴重,神策軍已經成為了維護皇權和皇帝安全的最後保證,而掌握了神策軍的宦官,藉此權勢大增。到唐順宗時,宦官集團的權力便已經嚴重到了干擾皇權統治的地步,此後甚至開始干涉皇帝的廢立。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天寶十三年(754年),唐玄宗又增設內侍監作為內侍省長官,並任命高力士和袁思藝為內侍監,正式打破了唐初的規定

明朝:皇權與文官集團矛盾尖銳,皇帝透過宦官對抗外廷

明朝的宦官干政,源於特殊的“票擬”制度,即朝中的大小事務,先由內閣擬定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然後呈送皇帝決策。這種制度下,內閣只是掌握著一定的建議權,而六部則掌握著執行權,至於決策權則被皇帝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而在“票擬”制度下,宦官最初只是擔負著呈送和轉交奏摺的工作,直到明宣宗時期,他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於宣德元年(1426年)設立“內書堂”,教授太監讀書識字,從而打破了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的規定。之後,明宣宗又設立秉筆太監和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稽核蓋印。

雖說“票擬”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實證明批閱大量奏章是一個人難以辦到的,尤其是長此以往,對皇帝來說乃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於是,皇帝便開始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奏摺交給宦官來代批,而經過內書堂訓練的宦官也就此開始成為皇帝重要的幫手,而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由於獲得了一定的決策權,開始逐漸坐大。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於是乎,唐德宗徹底對朝臣失去信任,重新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為神策中尉,並由此形成了宦官執掌禁軍的定製

。明仁宗時期,因楊士奇、楊榮乃東宮舊臣,於是兩人不僅得以進入內閣,而且均兼有尚書職位,正是自此後內閣權力開始加重。到明代宗時期,王文以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此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開始逐步成為文官領袖。

明英宗時期,由於“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導致武將和功勳集團出現斷層,再加上于謙等大臣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出色表現,導致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朝代。而明朝的文官又有一個典型特點,那便是不僅掌握著朝政執行,甚至對皇帝私生活的干涉也十分嚴重。

綜上,唐朝的宦官干政,主要源於皇帝對大臣的不信任,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奉天之難”中大臣們的表現,簡直讓皇帝失望透頂。為了穩固皇權,皇帝也只能以透過相對更容易控制和表現極為忠誠的宦官,來控制軍隊和朝中大臣。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皇帝為了擺脫文官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便開始透過加強廠衛權力來對抗外廷。最初,內廷對抗外廷,只能透過手中的批紅之權和廠衛職權,仍然被侷限在一定範圍之內。然而,文官也並非鐵板一塊,同樣存在黨派之爭。於是,宦官崛起之後,自然便有一大批平日裡被打壓的文官聚集到他們身邊,這便使得內廷的觸手開始伸到外廷,從文官內部瓦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不斷擴大,這便是宦官集團(閹黨)的由來。

而就在宦官逐漸掌權的同時,內閣權力也開始不斷加大,最初內閣官員不僅品級較低,而且只有建議權

而宦官集團的出現,卻進一步加強了文官之間的凝聚力,彼此之間甚至放棄成見共同對抗宦官,畢竟大家有了共同的敵人。而隨著文官凝聚力的加強,反之又助長了宦官的專權程度,比如東廠、西廠、內廠的先後設立。雙方簡直鬥得不可開交,卻又不亦樂乎,進而形成了惡性迴圈。

宦官干政最嚴重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朝和明朝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

於是,明朝雖然沒有相權與皇權之爭,但卻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文官與皇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