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1 從血氣方剛到自以為是

公元前496年,即春秋時期,24歲的勾踐即位為越王,也就是越國的新國君。

吳國國君闔廬得知老越王已死,繼位的新越王才二十來歲,就是一個毛孩子,軍國大事肯定什麼都不懂,不足為慮,於是大舉進兵攻打越國。

在吳王闔廬的眼裡,年輕是越王勾踐的劣勢,而在勾踐眼裡,年輕正是自己的優勢。

因為年輕,所以血氣方剛、勇敢無畏,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毫不畏懼。

他派敢死隊迎戰,面臨吳國的挑釁,越軍士氣高昂,吳軍大敗。

吳王闔廬也被射傷,不久就死了,在死之前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闔廬死,夫差繼位為新吳王,發誓要為父王和國家報仇!

過了三年,勾踐得知吳王夫差在國內日夜練兵,想要報殺父之仇,打算先發制人,攻打越國。

《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現在敵我形勢都不瞭解,而取其下策,勞師遠征去攻打越國,況且吳國百姓對於越國殺了他們的國君是恨之入骨,三軍將士士氣高漲,各個都想盡快上戰場殺敵,此時主動攻擊並沒有勝算,貿然嘗試只會換來我方的犧牲,大臣范蠡極力勸阻。

24歲的勾踐剛繼位就打敗了吳國,心裡不免有些自我膨脹,認為越國也不過如此,自己能打敗身經百戰的老子,更不把夫差這個兒子放在眼裡。

血氣方剛、無所畏懼能夠打敗主動進攻方闔廬,但未必能戰勝備戰三年、士氣高漲的防守方夫差。

勾踐對於自己的能力看的過高,也過於輕敵,太過自信,或者說自以為是,他不聽范蠡的意見,一意孤行。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越王勾踐率領大軍進攻吳國,吳王夫差調動國內精銳部隊極力迎戰,最終大勝越軍。

兵敗的勾踐帶領著剩下的五千人馬一路退守到會稽山上,然而吳王夫差率領大軍隨後包圍了會稽山,誓要滅了吳兵。

02 從自以為是到卑躬屈膝

勾踐不聽范蠡建議,一心討伐吳國,卻遭到了慘敗,內心十分恐懼,范蠡建議求和,如果夫差不答應,那就得勾踐親自去求降,代價就是為了活命,勾踐只能忍受屈辱做夫差的臣下了。

除了答應,勾踐別無他法。

勾踐派大臣文種去吳國求和,談判的條件就是勾踐去吳國為臣,他的老婆孩子給夫差做奴僕,吳王夫差看到勾踐已經如此卑躬屈膝了,打算接受。

伍子胥明白此時正是吞滅越國的好機會,一旦錯過就永遠錯過了,況且勾踐也是一個有野心和能力的國君,文種和范蠡都是少有的能臣,決不能接受投降。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夫差猶豫不決,文種便用重金和美女賄賂夫差寵信的大臣伯嚭,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傢伙,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於是勸夫差接受越國的投降。

夫差此時有些婦人之仁,受了伯嚭的蠱惑,於是便接受了越國的投降,收兵回國。

至此,越國解除了亡國危機,勾踐也沒有性命之憂,但已經屈辱地成為夫差的臣子。

03 從卑躬屈膝到艱苦奮鬥

勾踐回到越國後,深刻檢討了自己,此次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決策錯誤,在不清楚敵我實力的情況下一意孤行,導致越國慘敗,差點亡國,他決心要一改自身缺點。

勾踐把一腔仇恨化作前進的動力,開始了無盡的艱苦奮鬥歲月。

他把苦膽放在房間裡,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嘗一口,他要用生理的苦不斷喚醒他戰鬥的精神。

他的座右銘就是“你忘了會稽山之恥了嗎?

”,一直保持著“吾日三省吾身”的優良習慣。

他親自參加勞作,讓自己的王后也親自紡織,一日三餐只是簡單的素食,穿的都是粗布麻衣,堅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無論是對待大臣和普通老百姓,他都能謙虛禮貌,真正做到與民同甘苦。

他禮賢下士,積極採納臣子的建議,顯然是一個賢君明主。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勾踐如此作為,估計後來的漢文帝和唐太宗可能都有所不及。

如果勾踐是個普通人,那麼他的這些行為倒也還好理解,為了報仇,甘於吃苦,謙虛有禮,以超強的自制力不斷奮鬥,就這樣一直堅持二十來年,雖然這樣的人比較少見,但也並不是沒有,比如伍子胥。

但勾踐不是普通人,他還是越國的國君,他可以為了報仇做一個明君,但按一般思路,也還不至於臥薪嚐膽、親自耕織、粗布麻衣。

作為君王,現實中有很多的物質享受誘惑著他,他能摒棄人性的慾望過上苦行僧的生活,可見他的意志力是有多強大。

他不是作秀,不是堅持十天半個月就完了,他是堅持了22年。

一個權力和財富最頂端的人能如此艱苦奮鬥22年,了不起,確實了不起!

論自律,只服勾踐。

04 從艱苦奮鬥到多疑猜忌

7年後,勾踐覺得自己準備的已經很充足了,打算進攻吳國一雪前恥,臣下逢同勸諫說:

“我們國家自吳越之戰後損失慘重,這才剛過了幾年,經濟和民生雖說都恢復了一點,但還不足以攻打吳國,如果現在就備戰,那麼吳國肯定疑心我們,我們不能衝動。

”善於納諫的勾踐覺得他說的有道理,那就再緩緩。

又過了5年,吳王夫差殺了一直主張滅掉越國的伍子胥,勾踐又一次決定攻打吳國,范蠡說還不行,再等等,勾踐聽取了他的建議。

勾踐現在果真是一副明君樣子,自己內心急於報仇,躍躍欲試,但還是聽得進臣子的意見,能等待12年,這忍耐力真是令人欽佩。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第二年春天,夫差外出與其他諸侯會盟,吳國的精銳部隊都被他帶走了,國內只留下老弱病殘與太子,此時范蠡同意勾踐攻打吳國,勾踐馬上率領大軍攻擊越國,一舉殺了越國太子。

國內已亂,夫差不得已求和,勾踐知道越國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吳國滅掉,於是接受求和。

又過了4年,越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再次出兵吳國,吳國大敗,越軍包圍了吳國的都城,長達3年,吳國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了。

越軍把吳王夫差逼到姑蘇山上,夫差跪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勾踐求降,可勾踐猶豫了。

范蠡勸說:

“王上,您忘了當初被夫差圍困在會稽山的情形了嗎?

要不是我們賄賂伯嚭,夫差怎麼會放過我們,我們怕早就身死亡國了!

如今我們苦心經營了22年,王上是怎麼苦苦熬過這22年的每一天的,您是知道的,苦膽現在還掛在您的房間裡。

今天如果放了夫差,或許22年後跪下求和的就是您了!

勾踐心軟了,他看見了跪在地上的夫差,想起了22年前跪在地上的自己,那時候自己是多麼的後悔和絕望,要不是夫差放過自己,他早就身死亡國了。

現在跪在地上的是夫差,又何嘗不是當初的自己了,他下不了狠心殺死夫差,其實是下不了狠心殺死過去的自己。

他打算把夫差安頓在一個小地方,做一個百戶人家的頭領,讓他平安過完這輩子就行了,現在吳國已經被自己打敗了,他也不可能再像自己收拾舊山河了。

奈何夫差覺得自己已經到了如此地步,而且已經老了,活著都是屈辱,便自殺了。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軍隊在長江、淮河一帶橫行無阻,成為名震一時的春秋霸主!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共富貴。

”范蠡告訴文種後,便偷偷離開越國了。

范蠡和文種是越國權位並重的兩個臣子,范蠡擅長治軍作戰,文種善於治理國家,兩人在勾踐復仇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范蠡明白勾踐猜忌心重,自己和文種功高蓋主,不會有好下場的。

奈何文種並沒有完全退身,最終還是被勾踐逼迫自殺。

勾踐是歷史上比較明確的第一個事成之後殺

死功臣的人,范蠡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功臣身退的人,後來的劉邦有效仿勾踐之嫌,而蕭何、張良、陳平等人也是以范蠡故事不斷提醒自己,最終免於像韓信等人事成被殺的結局。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血氣方剛、無所畏懼戰勝闔廬的是勾踐,不聽范蠡勸阻、一意孤行進攻吳國的是勾踐,卑躬屈膝、屈辱投降求和的是勾踐,艱苦奮鬥、禮賢下士、謙虛納諫的是勾踐,一心復仇、勇敢無畏戰敗吳國的是勾踐,於心不忍、同情敵人放過夫差的是勾踐;

猜忌功臣,逼死文種的是勾踐。

好也是他,壞也是他,人性永遠都是變化的。

不止歷史,今人也是如此,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人性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

痴情的是他,絕情的也是他;

忠誠的是他,背叛的也是他;

艱苦奮鬥的是他,驕奢淫逸的也是他;

嫉惡如仇的是他,為虎作倀的也是他;

清廉為民的是他,貪汙受賄的也是他;

滿口仁義道德的是他,舉止豺狼成性的也

是他;壯志凌雲的是他,麻木不仁的也是他;謙謙君子是他,卑鄙小人也是他。

從越王勾踐復仇記看人性的變化

人性從來都不是不變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堅持不變,而是堅持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