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周宣王逝世以後,他的兒子姬宮湦即位,是為周幽王。耐人尋味的是,沒過兩年,西周便遭遇了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周太史伯陽甫曰:“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周將亡矣。”《詩經·十月之交》說到當年的地震:“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又記述有日蝕之事:“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兇,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日月之蝕本為日月執行的規律,為天之常態。然而,在周人的文化中,這卻是上天向人間的警告。於是,就有了“日月告兇,不用其行”的詩句。冥冥之中,周幽王可能會被天剝奪走統治的權力。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周幽王即位之後,並沒有矯正父親的政治錯誤,反而變本加厲,不問政事,貪婪腐敗,並任用虢石父為卿士,讓他來執掌政事。虢石父為人奸佞乖巧,善於奉承,貪圖財利,但周幽王卻很重用他,引起了百姓的強烈不滿。

《詩經·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私人之子,百僚是試。”《詩經·小宛》:“交交桑扈,率場啄粟。”《詩經·青蠅》:“讒人罔極,交亂四國。”《詩經·何人斯》:“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詩經·穀風》:“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經·小旻》:“謀臧不從,不臧覆用。”《詩經·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寫的都是當時的人對幽王的不滿。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幽王八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非常的憤怒。

褒姒,是三代最有意思的女性,沒有之一,因為相比起夏桀的妹喜和商紂的妲己,她的存在看起來要更為真實可信,但她的故事,卻與妹喜、妲己沒有什麼區別,很大可能都是神話。

關於褒姒的傳說,要從夏王朝說起。在夏王朝走向衰敗的時候,有兩條神龍停在了夏朝的王廷前,自稱是褒國的君主。於是,夏的君主就占卜,想看看是應該殺掉,還是趕走這兩條神龍。結果,得到的卦象告訴他說,這兩個辦法都不好,應該把龍涎,也就是神龍的口水,收藏起來才行。於是,夏帝就照做了。後來,夏王朝和商王朝先後滅亡,但這個收藏龍涎的盒子始終沒有被開啟,也沒有人敢開啟。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結果,周厲王打開了這個盒子。盒子開啟以後,龍的唾沫一直流淌,弄都弄不掉。於是,周厲王就讓宮廷中的女性赤身裸體,大聲呼叫。這大概是當時的某種巫術。結果,龍涎化為了一隻黑色的蜥蜴,鑽進了後宮。

後來,這隻蜥蜴碰到了後宮裡的一個剛剛七歲的童女。到了這個年幼的宮女十五歲的時候,她沒有結婚,就生下了一個孩子。她很害怕,生完就扔掉了孩子扔掉了。到了宣王在位期間,有一段童謠是這麼唱的,山桑做成的弓,和用箕木做成的箭袋,是要滅亡周國的。周宣王聽到這段歌謠的時候,街上恰好有一對夫妻在賣這兩樣東西。於是,宣王就打算派人殺掉這對夫妻。這對夫妻得知此事以後,一路逃跑,並在路上撿到了一個小嬰孩,也就是那個宮女扔掉的孩子,後來,這對夫妻就收養了她。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這對夫妻帶著孩子,一路逃到了褒國,也就是神龍的國度。數年過去以後,褒國的人犯了罪,便把這名女童獻給了周王室,請求赦免。這名女童,就是褒姒。幽王三年,周幽王在後宮見到了她,並和她生下了一個兒子,叫做伯服。

關於褒姒,最出名的典故,莫過於周幽王為了博她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王朝的滅亡。《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在中國的上古傳說裡面,還有不少類似的紅顏禍國的傳說,我們閱讀《列女傳》,就能知道很多這樣的故事。將男女關係與亡國聯絡在一起,很可能是戰國時代才開始產生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的前提,是要君主的權力發展到足夠強大。因此,在我看來,不論是妹喜、妲己,還是褒姒的傳說,都是後人所捏造的。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率先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了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再來,根據現代學者考證,烽燧告警,乃至秦漢以後才有,遠在西周時期,並沒有烽火臺。即便西周末年已經出現了烽火臺,也應是類似戰國時期的原始形式,透過擊鼓傳遞軍情,並不適用於遠距離傳遞軍情。當時,距離周都最近的鄭國,也在三百華里之外,如果要將警報傳遞給鄭國,就要在沿途大量修築所謂的烽火臺。這對於當時的周人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就算諸侯都能收到情報,他們要想出兵勤王,就需要徵發士兵,準備糧秣,做祭旗誓師。在當時交通極為不便利的情況之下,他們恐怕要好幾個月,才能趕到周都。傳統認為,褒姒是一個笑點極高的人,怎麼可能等得及?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時,發現了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有所偏差。據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此而滅亡。清華簡上並沒有有關“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先生稱,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認為《史記》所載只是“小說家言”。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援著這種質疑,從而部分推翻了《史記》的記載。劉國忠先生認為,史學界可以就此得出結論: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該故事甚至並不存在。

一些傳統文獻,也能支援這一質疑。《古本竹書紀年》:“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共立。”總結起來,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周幽王和褒姒的兒子伯服遭到了殺害。公元前772年,攜王即位,反對攜王的諸侯擁立王子宜臼,逃往東方避難。公元前770年,宜臼王子即位,也就是周平王。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於是,周形成了西有攜王、東有平王的二王並立局面。這裡明顯和我們常識中的平王東遷的故事有了出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平王遷都到今天的洛陽,開啟了東周時代,但《古本竹書紀年》卻記載,是鎬京的攜王和雒邑的平王,一東一西,二分天下。而且,這兩個周王的紀年也不一樣。先即位的攜王以公元前772年為元年,而平王則以前770年為元年。

如果我們對金文中記錄的日期進行考證,就會發現,攜王和平王這兩位周王的紀年,確實是同時出現的。在一個名為“兮甲盤”的青銅器上面,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776年,也就是周平王五年,平王為了與西邊攜王的勢力相抗衡,要求淮夷一帶進行物資支援,並向諸侯發起了呼籲。除此之外,還有兩件青銅器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虢季氏子組盤和虢季子白盤。雖然這兩件器物的相差時間很短,但它們一個採用了攜王紀年,而另一個則採用了平王紀年。

虢,是周王族的封地。這一族分為宗家和旁支,其中的旁支在文獻裡寫作“小虢”。在虢季氏子組盤和虢季子白盤中,都出現了“虢季”這兩個字,指的就是作為旁支的小虢。虢的宗家和旁支,都位於西周的鎬京和東周的雒邑之間。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擁戴周平王的是申侯、魯侯和許文公,而擁戴周攜王的則是虢公翰。因此,鍛造於公元前762年的虢季氏子組盤採用了攜王的紀年。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然而,到了公元前759年,也就是短短的三年之後,虢季的子白卻使用了平王的紀年——平王十二年。這說明了當時的虢季氏一族,已經倒戈投奔了周平王。也正是在這一年,東周的平王滅掉了西周的攜王。因為攜王本身就要依靠虢氏的支援,所以虢氏倒戈之後,西周也就再無回天之力了。

一個王朝的創始人,往往會被理想化,而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則總是備受詬病。商紂王和傳說中的夏桀皆是如此,因為他們無不都是被後人想象中的偉大君主所消滅的壞人。周王朝從諸侯對立,到分裂為鎬京和雒邑兩大陣營,造成了周王朝分裂開端的周幽王,一直都備受指責。與此同時,在雒邑重新建立起周王朝的周平王,又成為了被歷史所表彰的好君主,甚至有人將周平王東遷王都至雒邑一事評價為一個革命性的事件。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

西周王朝的最後結局,就是周幽王因昏庸無能而遭致慘死,其子周平王在諸侯的擁護之下,打敗了兄弟周攜王,建立起了東周王朝。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則很可能只是周平王弒父殺兄,諸侯不救周王,反而還瓜分西周領地的藉口,一個用來掩飾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真相的政治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