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西周實行分封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西漢時期主要分為王、侯兩個等級,漢高祖末年白馬之盟中規定:“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東漢時期基本上承襲了這一原則。到了東漢末年,各項制度都遭到了破壞,建安年間便有人提倡恢復西周時期的封建五等制。司馬朗在建安年間擔任丞相主簿,在他看來,天下產生禍亂的主要原因是秦朝廢除西周五等制,同時他也認為五等制“未可復行”,但可以用州郡領兵來代替五等制。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董昭在建安十七年提出此建議

曹操於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十九年,“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二十一年封魏王,說明此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突破漢代異姓不能稱王的限制。曹操在建安元年六月被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封號,他於順帝時期被封,曹操被封費亭侯也是爵位的繼承。次年,天子都許,曹操又被封為武平侯,按照漢家制度,此爵位已經達到了定點,不能突破。曹操在建安十五年的提到自己最初的理想是“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隨著曹操地位的上升,武平侯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曹操的需要,但他又不能代漢自立。之前袁紹有不臣之心,袁術自立為帝都遭到失敗,這些都給了曹操一些教訓,而且曹操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來號令天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董昭提出恢復五等制,“等於用一種曲折、漸進的方式解決了代漢的難題”。 曹操在他的詩句中也表達了對西周五等制的嚮往,例如在《度關山》中寫到“封建五爵,井田刑獄。”《對酒》中“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曹操封魏公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意欲曹操進爵國公,這個提議遭到了荀彧的反對,雖然因遭到荀彧的反對,曹操暫時沒有封魏公,但是第二年,荀彧死,曹操成功的進爵魏公。 曹操在封為魏公之前也進行了一番推辭,但是荀攸等人上書說:“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於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諸將,幸攀龍驥,得竊微勞,佩紫懷黃,蓋以百數,亦將因此傳之萬世,而明公獨辭賞於上,將使其下懷不自安,上違聖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忘輔弼之大業,信匹夫之細行,攸等所大懼也。”在他們看來,曹操封不封魏公,已經不是曹操一個人的事情了,還包含著手下們對未來的憧憬。這和劉秀在河北時手下請求劉秀稱帝時情況相似。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當時耿純也說了類似的一番話:“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耿純認為,如果劉秀不稱帝,追隨他的人就有可能感覺前途無望而選擇離開劉秀,如此一來,則無法成就大業。 建安十八年五月,獻帝下詔封曹操為魏公。詔書在羅列了曹操的功勞後,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而且授予曹操九錫之禮。所謂九錫,“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一般學者認為加九錫是權臣問鼎皇權的手段。 曹操在受封魏公之前,已經享有了漢制許可下所有的殊禮。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王莽在上奏中也說到

“臣莽伏自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從這些來看,似乎安漢公只是一個美稱,而新都侯才是王莽的爵位。但是大臣們在奏請給王莽增加土地時說到“安漢公國未稱古制”,奏請的內容是依據周禮來行事的,則提到的古制則為周制。按照周制,安漢公就是一級爵位了。東漢時期,光武帝也曾封公。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封古代帝王后代為公。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乘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又改姬常為衛公,孔安為宋公。

東漢末年時期,曹操的爵位到達哪個高度?

結束語:

二是封宗室為公。建安十五年,“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陽為東海公,康為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荊為山陽公,衡為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琅邪公。癸丑,追諡兄伯升為齊武公,兄仲為魯哀公。”但是這一現象存在時間較短,建武十七年到十九年光武帝又進公爵為王。此後,“公”的稱號就沒有了。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它不僅標誌著曹操本人的位極人臣被承認,而且標誌著湮滅已久的古五等爵制的一部分內容開始改頭換面進入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