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謀臣武將,運籌帷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勞。

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勝利的果實,就搭上了自己以及家族的性命,前仆後繼地成為政治犧牲品。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這是人性複雜、陰暗面的體現,也是政治鬥爭殘酷性一面。

古代的一些睿智的功臣,則早就洞悉了這一點。

例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之後,稱霸江南,志得意滿。

輔佐勾踐的范蠡,則急流勇退,辭官隱居。他還寫信勸導大夫文種也隱退: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但是文種沒有聽信,只是稱病不上朝。最後還是被人誣陷叛亂,被越王賜自殺。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再如,秦末劉邦創立西漢王朝之後,謀臣張良則象范蠡一樣,及時隱退江湖。

而一批功臣則被劉邦先後誅滅。

“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將韓信被殺前感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兔子被捕捉完,追捕兔子的獵狗就會被煮熟吃了;飛鳥被射殺完,射殺飛鳥的弓箭就會被擱起不用了;敵國被消滅,謀臣良將們就必須死。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成了一個歷史鐵律。

那麼,為什麼君王們要消滅功臣?為什麼不能繼續重用?

其一,功高蓋主。

任何人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包括開國皇帝。

甚至很多開國皇帝本身並不優秀、才能也不是很突出。

相反,他身邊的同伴中不乏優秀者。正因為有了優秀的團隊,大家一起打下了天下。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當江山穩固之後,朝野的人們就會閒下來評論誰的功勞最大、誰最優秀。

這對於開國皇帝來說是個很大的威脅。

因為皇帝被視為“天子”,必須要有天賦異稟、神通廣大,從而才能彰顯新建政權的合法性、皇帝是天選之才。這才利於統治天下。

有些開國功臣們會居功自傲,尤其是在軍隊中有威望的將領,會有模仿借鑑奪取政權的野心及舉動。

那麼,開國功臣們就無形中成了開國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所以,為了凸顯自己在打天下過程中的領袖作用、統治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就必須把旁邊會遮擋太陽光芒的那些雲朵驅散。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因而,溫柔的手段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更多的則是象劉邦、朱元璋那樣的痛下殺手。而且往往都是斬草除根,滿門抄斬,誅滅家族。

其二,與皇帝自身的胸懷有關。

正所謂共苦容易、同甘難。這是人性的弱點。開國皇帝也概莫能外。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大家一起風餐露宿,不分彼此。

夥伴們見識過開國皇帝的種種尷尬不堪場面,知道他的短處和不為人知的陰暗一面。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天下太平之後,皇帝貴為九五至尊,就得彰顯自己的特殊地位,與眾人區分等級、待遇。

但並不是所有一起打天下的夥伴都能嚴格遵循這些等級規矩,也難免會有人心裡豔羨、不服氣,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於是大部分開國皇帝就會認為功臣是政權的潛在威脅力量,必須從肉體到精神消滅,以儆效尤。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當然,歷史上也有特殊例外。例如建立了東漢的劉秀,對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就寬厚一些。

其三,為太子繼位鋪路。

如何將皇權平穩傳遞到第二代直至統治千秋萬代?

這是每個開國皇帝最大的使命,也是最為焦慮的問題。

秦始皇就沒處理好這個事情,結果二世即亡國。

開國皇帝在位時尚可駕馭群臣,一旦死後,功臣們可能會架空繼任皇帝,甚至造反。

歷史上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後,為什麼都習慣除掉開國功臣們?

於是,皇帝會為太子扶植、培養新的政治力量,輔佐太子。

同時,把功臣們除掉,不留後患,就成為最便捷、一勞永逸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