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知識》,一個荒誕的寓言

他覺得孤獨。一個人自覺知識過於豐富超越一切時,自然極容易陷於這種孤獨裡。

這是摘自沈從文先生的短篇小說《知識》裡的一段話,似乎很好闡釋著我所迷戀的孤獨感。所謂的孤獨感,其實就是自以為懂得一點超俗的道理而情不自禁地沾沾自喜,又不屑於融於芸芸眾生的自命清高罷了。摘掉她的面紗,藏著的其實是內心的虛榮。

《知識》這邊短篇小說,很短,幾分鐘就看完了,但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滿腦疑惑。我竟然沒看懂!

沈從文的《知識》,一個荒誕的寓言

沈從文先生

整個故事有點無厘頭,又很荒誕,而且還莫名其妙。像一個夢境一樣虛幻,又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做張六吉的哲學碩士,少年“覺悟”,勵志要到廣大世界去奮鬥,於是就弄了一些錢到外面學習“知識”,最終在一所世界著名大學拜了世界著名博士生導師,修了哲學,學位論文叫《人生哲學》。他學成歸國,躊躇滿志,但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便決心回老家發展。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老農在田裡幹活很辛苦,而一個年輕人卻在旁邊呼呼大睡。張六吉很是氣憤,便走過去一看,發現年輕人竟然已經被毒蛇咬死了。但作為父親的老農竟然沒有表現出任何悲傷,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他託張六吉經過他們村子的時候給孩子母親報訊,就說孩子死了,送飯的時候少送一份。

張六吉到了那個村裡見到了死者的母親和姐姐。她們聽到訊息後“顏色不變,神氣自如”,絲毫沒有悲傷。死者的弟弟倒是有些傷心的樣子,向張六吉講了他跟哥哥的什麼事情。書裡這一段竟然用了省略號,應該是編輯刪的吧!張六吉聽了之後,自言自語說,“這才是我要學的”。他回到家寫信罵了自己的導師,然後把所有的書全部燒掉了。後來沒過多久,他就跟那個村裡的弟弟走了,沒人知道他們的下落。

最關鍵的部分被刪掉了,讓我完全看不懂這個故事。我恨得牙根癢癢的,真想跑到出版社,舉起這本書一把丟過去,敲碎他們家門窗玻璃。

讓我強行解讀的話,也許沈從文先生是在透過比較誇張荒誕的手法,揭露和批判當時知識階層脫離社會現實的狀況吧。知識源於實踐,但一旦知識的體系形成,它往往獨立發展,有時會遠遠脫離現實。很多大學者們爭得面紅耳赤的所謂“知識”,可能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實踐價值,我姑且成這樣的知識叫做“屠龍術”吧。

死亡導致悲傷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情。這是作為公理為人們所接受的知識。作為象牙塔裡的先生小姐們,無需民間走一回,都可以以此推演出各式各樣的人生哲理。這些知識又反過來成為他們高人一等的標籤,可指導芸芸眾生。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但是民國的兵荒馬亂,造成了死亡本身成為了日常,人們對於死亡是如此的熟悉,以至於無法喚起任何的悲傷。這時,建築於死亡和悲傷邏輯關係的知識便已失效了。產生知識的實踐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原有的知識體系產生嚴重脫節,這正是當時的社會現狀。而那些有識之士依然沉浸於這樣的知識,還要用它來救國救民,這是何等可笑。沈從文先生批判的正是這一點吧。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大部分是屠龍術也不為過。有人說,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了,至少還可以強身健體。如果這麼說,我也無話可說,但我要說的是這些知識已經對於指導實踐完全沒有了價值,甚至是負面的價值。而我們還要花費如此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習得這些屠龍術,然後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認為得到了精英的標籤。

至於哪些是屠龍術,我也不好點名去說了,有些本不是屠龍術,是很有含金量的知識,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與屠龍術也無異了。比如說,我曾經幾個月殫精竭慮學過的C++程式設計,後來發現自己掉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坑便放棄了。但在朋友面前,我經常吹噓說:我可是學C++出身的。其實,我現在連個對話方塊都編不出來。在這樣內卷化的時代,不學點知識讓人焦慮,不考點證讓人不安呀!不然拿什麼跟人競爭呢?不管是真知識還是屠龍術,學了也當個安慰劑吧。

不知道我是否正確解讀了沈從文先生的意思,但強調“知行合一”這一點上,我覺得應該是不會有偏差的。沈先生在小說的最後,又用了一句看不懂的話結尾,讓我又一次對那個出版社和編輯咬牙切齒。刪刪刪,菜無心可活,人無心能活?

死的就盡他死了,活得還是要好好地活。只要能夠活下去,這個人大約總會好好地活下去的。

我承認我沒看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沈從文的《知識》,一個荒誕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