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文|明窗邀華月 首發|明窗邀華月

知乎上最近有個熱門話題。

一博士吐槽自己稅前年薪28萬,而大專畢業的女藝人幾天幾月就片酬1205萬,

自己一輩子都賺不到,感慨自己為什麼要活著?

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這種話題也算一個著名的埂了,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捋一捋。

首先,收入高不高,除了市場因素,還包含了你之前選擇這一模式的風險回報。

一個人,比較聰明聽話,選擇讀書考大學考研考博找工作,是絕大多數家庭風險最低收益最穩的培養模式,因為幾乎接近無風險。

但風險低就能對應高收益嗎?

大家都知道風險和收益成正比的道理。所以,無風險賽道的收入,絕對不可能高出天際,對應在求職市場,獲得高薪崗位的博士其實非常少,大部分行業的博士畢業生可能也就混到平均收入多出些許而已。俗稱中等偏上。

但同樣一個人,應試方面不怎麼聰明,但人長得漂亮,或者唱歌不錯,或者運動能力出色,這時你去告訴他(她)父母,去當演員,當歌手,或者打籃球踢足球,將來可以如何如何,這時父母多半是不願意子女走這種模式的。

為什麼,

因為這種成長模式風險極高極高!

成功了當然可以對應高收入,但不成功呢?

就像

熱門專業的博士可以獲得令人羨慕的高薪,但非熱門專業的博士基本都能獲得中等偏上的保底收入。

而不成功的演員、歌手、球員,對應的收入絕對是社會的最底層,就是能獲得低保資格的那種。

這位博士稅前年薪28萬,收入算中等偏上,不去和高收入的博士比,而去和片酬處於頂部狀態的流量藝人比收入,還比出了感慨。只說明他

長期處於無風險賽道,卻總幻想獲得最大收益,理想和現實已經發生了系統性偏移。

其次,現在只要遇到高學歷畢業吐槽收入低的話題,肯定就會無數人跳出來,說這樣的收入不合理,要帶來什麼什麼危險的後果。

比如搞不好科技強國就會很成問題。

真的會如此嗎?

搜尋一下美國top50大學 正教授年薪(2019資料)

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哈佛大學教授人均 23萬美元一年是全美大學教授群體中最高

的,摺合人民幣120萬一年。

搜尋一下美國NBA球員2019年

平均工資收入777萬美元

。其中前3名球星

勒布朗。詹姆斯 總收入:8870萬美元 工資/獎金:3570萬美元 代言:5300萬美元 。。。

史蒂芬。庫裡 總收入:7950萬美元 工資/獎金:3750萬美元 代言:4200萬美元 。。。

凱文。杜蘭特 總收入:6500萬美元 工資/獎金:3000萬美元 代言:3500萬美元 。。。

哈佛大學正教授算是美國教授群體中的頭部位置了,他們要讀多少年書,要教多少年書,才能獲得23萬美元的年薪。

詹姆斯才高中畢業,打了幾年球就8870萬美元一年

當然詹姆斯算特例,換NBA保底年薪來舉例吧,

NbA最低年薪,第一年菜鳥保底工資58萬美元,打了一年最低工資93萬美元,打了兩年最低工資100萬,統統秒殺哈佛教授平均年薪。

請問,哈佛的大學教授會怎麼看?

如果和這個博士一樣因此懷疑人生的話,美國的科技強國地位,豈不是很危險了?

可人家都這麼玩了上百年了,不影響nab的精彩,不影響哈佛的名望,更沒有動搖美國的科技強國地位!

說到底,給一個人多少收入是資本的選擇,市場的選擇。

而資本與市場,大多數時候,是比普通人聰明且有遠見的。

第三,資本和市場肯定也有短視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體制的力量來糾正了

比如nba球員收入高,很多評論說nba球員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球員,收入應該高,且高得讓人服氣。

好啊,我舉個

世界上並不優秀的球員群體——

中國男足

,大家應該對此沒有異議吧。

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看見沒有,

經常被歪果仁吊打的中國男足,

2019年年均收入破百萬美元!

這輩子我不知何時看見中國隊踢進世界前6,但他們的工資已經是全球前6了。

說實話,我TM也不服氣啊。

可這就是資本的選擇,市場的選擇。

這算不算是一起資本瞎了24K金眼的事故?

不算!

就像鄭爽之流收入可以每日一爽,但背後的資本依舊穩賺不賠。

於是看不下去的體制出手了——

限薪!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要把男足或藝人的收入限到那個博士的28萬年薪水平。其實人家限薪是這個水平

年薪28萬的博士感嘆藝人千萬片酬,此類感慨的實質是什麼?

這樣的限薪可能基於兩點:

一是在世界踢球排名不能提高前,球員工資排名保持在世界第6就好,別急著爭第5。

二是人民幣升值趨勢太猛,搞不好哪天500萬人民幣又對應百萬美元了,工資排名又要前進了,可這成績沒進步,咋向球迷們交待啊。

但很多人一聽限薪就常常對男足薪酬,對演藝界片酬限薪抱有某些不著邊際的幻想,他們在幻些什麼呢?

不過是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罷了!

第四,讀到碩士博士的高學歷人士都是真心喜歡科研的人才嗎?

我不知道你們身邊的碩士博士如何。

從我接觸過的有限的幾個碩士和博士來說,

很多人讀碩讀博,只是在就業壓力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應試方面的智商優勢,不斷提升自己就業保底收益的一種努力罷了。

和科研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曾和某市一位人才引進的名校博士打過交道,他轉正後副處(四級調研員)待遇,正科實職,安家費20萬,提供公寓房(只能租)一套。

他的年收入確實不高,依舊是中等偏上這個層級,但實話實話,體制內這種待遇(副處級,市區崗位,市區公租房),很多人一輩子都觸及不到,但名校博士卻可以憑藉學歷優勢直接在28歲獲得。

為什麼說普通人讀書叫低風險或零風險成長模式,這位博士的經歷就是一例明證。當然,能讀博士碩士前提是你應試方面智商優勢明顯,這一點也正是讓無數群眾可以狂噴藝人狂噴男足毫無壓力但噴起博士來總覺得底氣不足的原因所在。

不過,當我瞭解到這位博士,本碩博讀的都是橋樑設計,而該名校的橋樑設計專業在全世界都號稱金牌專業時,我也是說不出的滋味。

不知道他怎麼想,

反正換成我,學了這麼多年的橋樑設計,這輩子不建座大橋出來,對得起這麼多年的苦讀嗎?

再說,今天的中國基建規模超級恐怖,還怕沒機會建橋?

後來接觸多了才略有了解,

這位博士自己其實對橋樑設計也是不怎麼感冒的。

不過他確實屬於天資聰穎的應試型學霸,本科畢業時,發現就業質量不太理想,便考了研,碩士畢業,進體制可以副科,進好的設計院和建築企業都沒問題,但總覺得搞設計沒意思,便又讀了博。

博士畢業後發現設計院和建築企業開價並不比碩士高多少,但體制內的開價高了不少,便果斷透過人才引進來了某市。

覺得搞設計沒意思,便又讀了博,繼續學設計

這段話,大家覺得好笑嗎?

這樣的事例非常常見,最有名的一例,便是某次採訪奧數獲獎者問他的下一步打算,獲獎者的回答是從此再也不想學數學了。

人家內心深處對奧數真的沒興趣,但小學奧數好可以直升中學,中學奧數好可以保送名校,所以他學奧數,因為學霸總是智商超群的人,

但學霸的內心就一定喜歡數學嗎?

奧數不過是人家獲得最優回報的途徑而已。

所以,覺得搞設計沒意思,便又讀了博,繼續學設計。這本身不是對專業有什麼特殊的追求,而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身價,獲得一種預期更好的回報,僅此而已!

回到本文的問題。

博士年薪28萬,毛藝人片酬1千萬,本就不屬於一個賽道里的比較,非要強行聯絡後去感慨一番,那就必須藉助某些虛幻的道德優勢了。

比如:這種三線的藝人,演技真爛,拿高薪,不配!

比如:這樣下去,還有誰去搞科研!

比如:這樣下去,會不會誤導青少年成長!

但這些道貌岸然的背後,

就像那些不喜歡奧數的人依然在學奧數,不喜歡本專業的人還是讀了本專業的博士碩士,他們圖個啥呢?

無非是希望自己無風險的賽道,能獲利更高一些罷了!

都不過是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而已!

明窗邀華月:

資深寫手兼段子手

,擅長深度剖析官場規則與社會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