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李秀成提出的“讓城別走”這一救國奇計,洪秀全為什麼不採納?歷史為什麼會再一次出現這種低階的錯誤,當年崇禎帝沒能退往南京,結果在北京以死殉國,大明也隨之亡了。洪秀全飽讀詩書,應該懂得前車之鑑,卻為何兩度拒絕李秀成“讓城別走”這一救國奇計?

“讓城別走”的歷史背景

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最受倚重的兩員大將。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安慶失陷,皖北形勢逆轉)

1862年,太平天國在安徽最重要的城池安慶被清軍攻陷,陳玉成坐守廬州,企圖集中兵力奪回安慶,但清軍卻調集大量人馬欲困死陳玉成。不得已,陳玉成只得放棄廬州北走壽春,結果被叛徒苗沛霖誘捕出賣,慘遭清軍凌遲殺害。

陳玉成一死,皖北的防務也趨於瓦解,這等於打開了通往天京的大門,天京形勢已經岌岌可危,太平天國此時能夠依靠的,也只有李秀成等新開闢的蘇浙根據地來支撐危局。

洪秀全原本希望李秀成、楊輔清、洪仁等人能抽調部分兵力防衛天京,在天京外圍形成一道堅實的防禦線以拱衛京師,但清軍的進軍速度更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只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便兵臨天京城下,這大大出乎洪秀全意料,不得已,下旨請劉秀成火速回援天京。

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集結20餘萬軍隊,率領十三王回援天京。大軍進入天京外圍後,配合城內守軍對湘軍展開猛烈進攻,但湘軍堅壁固守,太平軍圍攻雨花臺曾國荃大營竟月餘不能下,自身卻損失慘重,不得已,李秀成殺出一條血路入天京,其餘諸王暫退往別處。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太平軍原本可以乘清軍增援還未到來之前繼續強攻曾國荃的湘軍,但洪秀全此時卻再出昏招,命解圍天京失敗的劉秀成戴罪立功,率領太平軍進兵皖北湖北,以分散湘軍兵力,減輕天京的壓力。誰料湘軍早已在皖北堅壁清野,固守城池,十萬太平軍陷入糧草不濟,被動挨打的窘境。

不得已,李秀成決定撤出皖北東返,但此時天京城外的湘軍已增至三萬餘人,並佔據了聚寶門外各石壘,洪秀全急派人命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1863年6月20日,李秀成率領5萬太平軍南渡長江,卻慘遭湘軍炮火猛轟,太平軍被打死、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最終只有不到1。5萬的太平軍渡江成功進入天京城。

仍然頑強堅守在天京城外圍的太平軍在湘軍的猛烈進攻下,損失極為慘遭,江浦、浦口、九洑洲先後落入湘軍之手,長江北岸已經完全為清軍所有。戰鬥至11月25日,曾國荃進扎城東孝陵衛,整個天京城外圍僅存神策門、太平門尚能與外界聯絡,但是面對天京城糧草殆盡、外援斷絕,而湘軍隨時都會發起總攻,苦守孤城無異於自取滅亡,面對如此嚴峻的危局,

李秀成兩次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的救國奇計,但都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絕。

如此,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最後一線希望,在洪秀全的迂腐保守的統治下徹底喪失了。

“讓城別走”,太平天國續命的奇計

李秀成忠於太平天國,他能兩度力勸天王洪秀全“讓城別走”,足見他對當下時局是非常清醒的,天京根本守不住,再不走,恐怕誰也沒法逃出這座孤城。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所謂的“讓城別走”,就是主動退出天京,去往他處再徐圖發展。皖北雖失,但李秀成在蘇浙經營有方,太平軍保留了不少的有生力量,洪仁在江西、楊輔清在福建,天王洪秀全一旦突圍成功,以上幾個省份都是可以落腳之處。

久守天京絕對是大不利的事情,首先,天京城內糧絕,且傷員過半,能守城的將士不到兩萬人,假如湘軍瘋狂攻城,以區區這點兵力,天京不出兩天即淪陷。其次,指望外援幾乎沒可能,因為最近的江浙太平軍已經被湘軍淮軍死死死牽制動彈不得。最後,整個天京城,僅存的兩個對外聯絡的通道神策門、太平門隨時有被湘軍佔領的危險,這兩座猶如生死線的城門一旦淪陷,所有在天京城內的將士、百姓都將成為甕中之鱉。當務之急,唯有及時突圍,放棄天京才是上策。

而李秀成“讓城別走”的計劃,只是放棄了天京,但卻保全了包括了天王洪秀全在內的天京核心領導層。出走之後,太平天國上下還可以從長計議,是退至蘇浙,還是入贛入閩,抑或退至

天國根本之地廣西,都是可以商量的事情。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從短期來看,天王洪秀全等人一旦突圍,最理想的就是退往浙江,江蘇是待不住了。自李秀成回援天京後,曾國藩和李鴻章便加大了對江蘇太平軍的圍剿,蘇州、常州先後陷落,就可知江蘇局勢有多糟糕。但浙江,作為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經營多年的太平天國根據地,擁兵十數萬,沃野千里,歷來是江南財賦重地,浙江多山,退可守,進可攻,最重要的是,江西和福建也是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三省可連成一片,形成反抗清廷的堅石堡壘,洪秀全可選擇定都於杭州,繼續與清軍展開對峙。

不過,從長遠來看,浙江也恐非久留之地,清朝集結大軍圍攻天京,下一步就是肅清江浙贛閩的太平軍餘部,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及左宗棠部,早已經有過作戰計劃,一旦天京城破,就將大軍火速集結肅清天國周邊太平軍餘部,面對氣焰熏天的湘軍、淮軍,已經吃了太多虧的太平軍恐怕在氣勢上已經不如對手,敵我雙方力量上的改變,使得太平軍已經無法保證能守住這一塊根據地,保不齊蘇浙根據地就會成為第二個被圍攻的天京。

除了退守江浙,太平軍還有另外兩條退路。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捻軍活動區域與太平天國相距不遠)

先說活動在北方的捻軍,這一支與太平天國同一時期,但主要活動在北方的反清勢力,其首領沃王張樂行對太平天國非常友好,曾配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打清軍。由於此時湘軍、淮軍幾乎全部集中在江南一帶,對太平軍優勢明顯,因此,棄守天京,放棄蘇浙根據地,避清軍鋒芒,北上聯合捻軍,或是較為理想的戰略策略。

李秀成曾經大膽向洪秀全提出過這一建議,但同樣遭到了他的拒絕。捻軍本太平軍部署,堂堂太平天國的天王遠來投奔,恐為天下之笑話,洪秀全顯然面子上掛不住。

而現實中,要想讓幾十萬太平軍將士突破清軍重重阻攔移師北方難度也是很大的,再者,離開了富庶的江南,經濟上和糧草方面就得不到保障,即便艱難與捻軍會和,兩支義軍能不能通力配合,奉誰為君主也是一個問題。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最後一種可能,便是一路南下回到太平天國的龍興之地廣西,清朝在那裡的守備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廣西作為太平天國的老巢,有著雄厚的民眾基礎,拜上帝教的信眾很多,洪秀全一旦回到廣西,既可以避開湘軍、淮軍等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還可以就地修整,或西進往川貴滇發展。

但問題是,廣西離江南有三千里之遙,如此長距離遠行,清軍必定會群追不捨,轉移難度極大,更何況當年隨洪秀全北上的老廣西人到此時已經所剩無幾,剩下的太平軍將士對陌生遙遠的廣西是否願意前往也是個問題,如果不遵從大家的意見,冒然返回,恐怕這幾十萬大軍會因為戀家而各自逃跑。即便回到廣西,失去了與捻軍南北呼應的可能,恐怕太平軍會變得更加孤立,將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讓城別走”的第一步是要離開隨時都會淪陷的天京城,至於下一步怎麼走,終究有以上上中下三策,太平天國短時間內也不至於陷入覆亡的境地,因此,這絕對是一個可以使“日月幽而復明”的救國奇計。

洪秀全為什麼拒絕李秀成提出的“讓城別走”

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最後時刻,獻出救命奇計,為什麼洪秀全沒采納?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以失敗結束)

洪秀全也是一個讀書人,應該知道明朝崇禎皇帝當年就是因為猶豫不決,沒能及時離開北京退往南都南京,結果落了個自縊殉國的下場。那麼,在天京城實在守不住的情況下,洪秀全為什麼兩度拒絕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呢?

首先,洪秀全難以割捨天王府的富貴生活,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便將軍國大事委於東王楊秀清等人,自己一頭扎進後宮,當起了太平天子,成了一個“宅男”,享受美色美酒,長此以往,讓洪秀全的進取心大大降低,對天京和富麗堂皇的天王府的依賴感大大增強,幻想能再搏一搏,或許還能保住天京,保住他的天王府。

其次,靠拜上帝教起家的洪秀全,在江南有很多的信徒,他們視洪秀全為天父在人間的統治代表。因此,洪秀全一旦離開天京,不能與城共存亡,那麼其威信必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凝聚信徒力量和恢復太平天國上下計程車氣。

最後,洪秀全此時身邊的嫡系力量只剩下已經無法趕來救援的族弟幹王洪仁。一旦出城,洪秀全的安全感必然大大降低,因此,對於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洪秀全始終抱有警戒,畢竟此時的李秀成,已經掌握著天國絕對的軍事大權,洪秀全害怕李秀成成為第二個楊秀清,自己再落個傀儡的下場,因此,只能寄希望於李秀成能拼死守城,希望上帝能給天國帶來奇蹟。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洪秀全是一個非常自私又迂腐的人,天京已經成了孤城,一旦陷落,城中所有的天國將士都要給他陪葬,而太平天國僅存的一線希望也必將破滅。而李秀成的“讓城別走”也的確符合當時敵我形勢的發展,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讓出天京城,出城,尚能儲存實力,還有上中下三策,東山再起重新奪回天京還是大有可能的。

只可惜最後關頭洪秀全還是執迷不悟,錯過了最佳出城時機。1864年6月1日,清軍攻陷天京城,天王洪秀全病逝,終年50歲,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在李秀成的保護下拼死突圍出城,李秀成因為將自己的坐騎讓給幼天王而被俘,後被凌遲處死,幼天王洪天貴福後在江西被俘獲,押至南昌後亦被凌遲處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這樣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