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眾所周知,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還存在七大漢語方言,即官話方言、粵方言、吳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全國方言地圖

那麼,這七大方言各自又形成於何時呢?根據現代語言學家權威王力教授的歸納,漢語方言的形成時間可劃為個三時期:

一:粵語、閩語屬於上古期漢語(東晉之前為上古期)。

1、秦始皇橫掃六合後,派屠睢率50萬秦軍去遠征嶺南,戰後這50萬秦軍基本留守原處,為穩定軍心,又徵1。5萬年輕女子入嶺南。這些人所講的北方雅言與南越土著語音相融合,到了東漢,粵語便基本形成。故而說粵語是七大方言中最古老方言,也是保留先秦語音特徵最多的方言,現主要通行於兩廣及香港等地,使用人口約九千萬。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福建方言地圖

2、早在東漢、三國及西晉滅亡時,不少北方士族為避戰禍,乘船走海路遁入福建,這些人的中原雅語與當地閩越土著相融合,便成了後來的閩南話,故而閩語中保留了較多晉代雅語特徵。一般認為閩語的形成時間要早於東晉,所以閩語被認作上古期方言。現連同臺灣及海外使用人口約八千萬,以廈門話為代表。(至於閩南話與閩北話究竟屬不屬同一種方言,目前尚無確認)。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官話地圖

二:吳語、贛語、客家,老湘語為中古漢語(東晉到南宋前半為中期)。

1、西晉滅亡之時,北方門閥士族南遷至建康一帶,他們的雅語與當地的吳越古語相融合,便產生出後來的吳語,由於吳越古語當時比成熟,晉代雅語對吳語影響不大。現吳語主要通行於蘇南、浙江及上海,使用人口約為七千萬,以蘇州話為代表。

2、從南北朝到五代十國,在這五百多年裡,江西是接受北方移民最多省份,南遷漢人反而比土生漢人和土著峒蠻多得多,在此基礎上,南遷漢人的隨唐雅語與土著漢人遺音相結合,便產生出贛言,相對而言,南部贛語與隨唐雅言較為接近。贛語最晚形成於五代,通行於江西及江西周邊省份的一些市縣,北部以南昌話為代表,南部以撫州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為五點五千萬。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廣韻

3、“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中原百姓又紛紛南逃,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所謂“衣冠南渡”。而此時,浙贛閩粵等省的河套地區,都被先來的南遷漢人開墾殆盡,這些人只能遷入閩贛粵三省交界的深山討生活,與蠻僚爭地盤。久而久之,他們便自稱為客家人,他們的方言也自稱客家話。客家話成形於南宋,現主要通行於江西、福建、廣東及海外一些地方,以梅州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大約為六千萬。

4、湖南的湘語有些複雜,有新老之分。老湘語有古楚語底子,又融入荊蠻遺音,成形時間與吳語差不多,以雙峰話為代表;新湘語形成於明代,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官話影響之故,以長沙話為代表。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四聲切韻表

三:官話為近代漢語(南宋後半中到鴉片戰爭為近代,亦稱近古期)。

1、需要說明的是,官話只是一種泛稱,其中可分為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東北官話、膠東官話、冀魯官話、蘭銀官話這八種次方言。

至於官話的由來,原因則很簡單:契丹人佔領了中原,契丹人開始學說漢語;女真人佔領了中原,女真人又開始學說漢語。但一個民族學另一個民族的語言,必然會產生某些變異,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影視劇裡日本人說漢語的情景,就不難明白這其中道理。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朱元璋畫像

蒙古人統治中原時是不學漢語的,但到了元代,北方漢語與唐宋雅語已有云泥之別。所以毫無疑問,北方官話產生於元代,也是七大方言中生產時間最晚的方言。(其中西南官話相當於明代南方移民的“普通話”,東北官話則為滿人學漢語的結果)。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洪武正韻

好在朱元璋得天下後,為恢復漢唐禮儀,在北方嚴禁胡人風俗,同時為恢復唐宋中原雅言,在洪武八年頒發《洪武正韻》。可惜的是,這部韻書只是理想狀態下的產物,與現實脫節,令這位放牛娃出身的帝王,最後也只能接受以江淮話作為標準官話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