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清一代,我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清朝開創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大一統的繁榮局面。

在清代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各個機構的建立、制度的確立、政策的推行、人員任用的變革等都具有別具一格的特點。

而清初為鞏固政權建設,拉攏控制滿、漢貴族,規定挑選功勳大臣家子弟作為宗室子弟就學的伴讀,不論滿漢。

隨著皇子教育制度的逐漸完善,皇子教育中有一群體名為“哈哈珠子”作為皇子的伴讀人員,在清代政治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哈哈珠子的挑選範圍的不斷變化反映了皇權出於自身需要對其強有力控制的體現。

01

康熙時期挑選標準

哈哈珠子選拔範圍的變化與皇權控制力直接相關。根據現有史料分析,我們可大致概括出清代哈哈珠子選拔範圍的變化。

福格在《聽雨叢談》中指出,“

此時哈哈珠子的選拔在於功勳大臣子弟,而不必盡是旗人。

我們可得知在這一時期,只要是功勳大臣家的子弟,不論滿漢,應都是有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被選為服侍皇子、作為皇子伴讀人員的哈哈珠子。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清初,漢族官僚家的子弟能有這樣的機會,也是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國初,政權初建,政治環境還不穩定,皇權勢力衰弱,此時國家的政治、軍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集體處理,其他宗室貴族,不喑世事,不懂得如何處理朝務。

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興政權,急需在全國統一背景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又由於專業政治人才的缺乏,必須拉攏、聯合漢族官僚階級,團結一批有文化、能為國家辦事的漢族知識分子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

順治二年,為滿洲子弟挑選伴讀人員,就是在此種政治背景下進行的。在康熙一朝,“

功勳大臣子弟,不必盡是旗人

”的“哈哈珠子”選拔規則一直未曾改變。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康熙皇帝十分重用哈哈珠子,隨侍太監如魏珠、李玉、陳福等人都被冠以“

太監哈哈珠子稱號

”,此時的哈哈珠子具有巨大影響力,身處權力中心,是皇上身邊的紅人。

這種現象導致在康熙朝末期到雍正朝初期時,許多宗室、覺羅爭相擔任哈哈珠子。

02

雍正時期挑選標準

哈哈珠子靠近權力中心,背後隱藏較大實力。親身經歷了康熙後期儲位鬥爭的雍正帝,意識到皇子身邊哈哈珠子所暗含的隱患。

上位後即下令禁止諸王可自選哈哈珠子,就算是諸王欲屬意個別人員想要挑選為哈哈珠子,也要說明情況,再行定奪。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一時期哈哈珠子的選拔範圍已經從清初的“

功勳大臣子弟,不必盡是滿人

”擴大到了地方官員的子弟。由於哈哈珠子的巨大誘惑,使得各路地方官員使盡渾身解數推薦自家子弟充當哈哈珠子。

清中前期,許多閒散宗室、覺羅屬偏遠宗室,在清宗室整體來看屬低賤之輩,但是與普通百姓或者普通旗人相比仍要尊貴許多。然而竟出現了許多閒散宗室、覺羅不顧皇室、宗室顏面去給諸王充當哈哈珠子,甘願驅使的局面。

雍正二年的諭旨,就反映出了這一時期哈哈珠子含有的巨大誘惑力使得大量的宗室、覺羅充當哈哈珠子的情況。

康熙時期“

大臣子弟、不論滿漢

”的哈哈珠子的選拔原則,至康熙末期雍正初期時已經擴大到地方官員州牧、縣令的子弟也有擔任哈哈珠子的機會,甚至出現遠枝宗室爭當諸王哈哈珠子的情況。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雍正帝意識到放任諸王自行挑選哈哈珠子暗含的政治隱患會威脅皇權的穩定統治,不可再放任哈哈珠子的任意選拔,為此他下令“

意欲挑選之人,該王將情由奏明,再行挑選

”,縮小了哈哈珠子的選拔範圍,控制了哈哈珠子的選拔權。

03

乾隆時期及之後挑選標準

乾隆時期哈哈珠子的地位迅速衰落,康熙時爭搶的美差已經無人擔任,為解決哈哈珠子的人員問題,竟然需要皇權的強制要求來保證足夠的人員挑選。

乾隆十七年上諭:“

外任八旗官員,均為滿洲世僕,伊等身居外任,既不能在內當差,自應將伊子遣赴京城,但同時也強調伊等皆系外任官員,若將其子挑為阿哥之哈哈珠子,孔有藉端營求情弊,此項著不必挑補。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乾隆帝既要求外任官員將子弟送京備選,代其履行滿洲世僕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擔心外任官員子弟充當阿哥之哈哈珠子容易形成結黨營私、內外勾結的局面。

乾隆帝的矛盾做法也反映了皇權在追尋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的種種嘗試。乾隆十八年,上諭:“

兩千五百里以內之外省官員子弟,挑選哈哈珠子,均令送回京城備挑

”。

哈哈珠子挑選範圍再一次發生變化,從清初的“

大臣子弟,不必盡是旗人

”擴大到康熙末期雍正初期的“

地方州牧、縣令官員的子弟,閒散的覺羅、宗室爭搶擔任哈哈珠子

”。

再到乾隆時期強制要求“

兩千五百里以內的外任官員必須將自家子弟送京被選

”,哈哈珠子的選拔範圍因皇權出於自身考慮而一再發生改變。

從康熙到乾隆,清代哈哈珠子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此後哈哈珠子的選拔範圍大體沿用此方法,雖然這一時期哈哈珠子的社會地位有所下降,但此時挑選為哈哈珠子也並非是普通官員的子弟可充當,仍是由一些殷實的大家族官員家的子弟來擔任。

04

結語

總之,哈哈珠子地位轉變與發展走勢同皇權對其控制的強弱具有直接關係:康熙時期由於康熙皇帝的重用,哈哈珠子具備較大權勢,發展到頂峰。

哈哈珠子與皇子的親密關係,使得哈哈珠子在皇子爭奪儲位時成為一支重要暗藏力量。經歷了康熙朝後期奪嫡之亂的雍正帝,其在位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出於鞏固自身統治需要,開始大肆削弱哈哈珠子的勢力。

皇權不斷嘗試在兩者之間找取平衡,以期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總而言之,一個時代產物的發展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時代的大環境,從研究哈哈珠子的歷程,也有利於我們研究這一段歷史的發展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