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宣府總兵的職權自正統以後漸次削弱,從總鎮一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到嘉靖中期已淪為聽候差遣的一個普通將領,宣府總兵的職權和地位不斷演變。明後期北部邊疆危機四伏,蒙古諸部頻繁侵擾北部邊境,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安危。

嘉靖後期崇禎時期北部邊疆危機嚴重,朝廷為了更好地防禦蒙古進攻,重新重視武將,明確了巡撫與總兵的職掌。在這樣的情況下,宣府總兵的地位和職權有了短暫的上升,以宣府總兵馬芳為例,統治者透過不斷的賞賜來提高總兵的地位,激勵武將奮力效邊。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隆慶年間俺答汗與明朝修好,宣府一帶較為安寧,宣府總兵逐漸無用武之地,況且明朝以文制武的思想已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明後期的宣府總兵多被革任,任職時間較短。

到了明末北部邊防重心轉移到了遼東、薊鎮一帶,宣府在北部邊防上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隨著明末起義軍攻戰宣府後,明代宣府總兵設定也隨之結束。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從正統時期宣府總兵的職權逐漸被削弱,到嘉靖時期總兵大勢已去,明後期實際上只是宣府總兵的地位有所提高,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明代宣府總兵職權被削弱的趨勢。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總兵制度是明朝重要的軍事制度之一,是明朝統治者對邊疆管理體制不斷探索的結果。明代宣府總兵的設立,經歷了從臨時差遣到長期鎮守的過程,永樂元年臨時派遣總兵到宣府備禦,並沒有長期駐守宣府,而是有警則來備禦,無警率兵還京,臨時差遣色彩濃厚,宣府總兵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永樂時期統治者一方面忙於北征,另一方面重新構建明朝北部防禦體系,明朝北部逐漸形成以九邊區域為中心的防禦格局,宣府鎮是九邊重鎮之一,在北部邊防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永樂遷都北京,國家政治重心北移,宣府一躍成為保衛京師的要地,出於軍事和政治的雙重考慮,明仁宗即位後設立宣府鎮守總兵,成為總鎮一方的最高軍政長官,標誌明代宣府總兵正式確立。

一個職務的存在必然產生相應的職權,並且職權隨著職務的不斷髮展而演變。明代宣府總兵一職經歷了從臨時到鎮守的過程,就其職權而言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永樂時期宣府臨時總兵職權萌芽,他們臨時來修築城堡和備禦軍事要地,沒有固定的鎮守宣府和節制都司衛所。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仁宣時期鎮守總兵的出現,使總兵的職務與職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宣府鎮守總兵有了固定的鎮戍區域,佩鎮朔將軍印,節制都司衛所,掌握宣府的軍政大權,是宣府名副其實的最高軍政長官,反映了宣府總兵鎮守制度不斷完善。

正統到嘉靖中期宣府總兵的職權漸次削弱,主要體現在鎮守內官牽制總兵,巡撫分割總兵的職權,總督節制總兵。宣府總兵從總鎮一方的最高軍政長官,淪為聽候差遣的普通將領。縱觀明代宣府總兵職權演變趨勢,明前期發展到頂峰,明中期跌落谷底,明後期短暫回升,未能根本改變總兵地位下降的總趨勢。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影響明代總兵職權演變有兩大因素:一是明朝政治和軍事制度的發展,體現在鎮守內官和文臣督撫的設立,明朝前期宣府總兵職權不斷擴大,統治者忌憚武將專權,威脅到自身的專制統治,以分權制衡思想為指導,先設鎮守內官牽制總兵,後設巡撫分割總兵的職權,達到以文抑武目的,最終設立宣大總督節制總兵,發展成為以文制武的格局。

但明代邊疆的督撫官員,始終是以中央派遣的形式出任地方,沒有形成正式的官職制度,直到清代正式確立了督撫制度。二是明朝為了應對邊疆防禦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邊疆管理體制。因此明代九邊重鎮的鎮守體制,是以總兵鎮守為開始,隨著派遣鎮守內官、巡撫、總督而逐漸完善。

明代以文制武策略的不規範,導致武將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邊防安全

明朝與蒙古博弈的過程中,明朝邊疆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逐漸形成武將、內官、文臣三位一體的管理格局,他們互相牽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出現,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事防禦能力。

但我們不能忽略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武將、內官、文臣的管理體制在實際執行中,也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他們之間相互牽制,造成事權不一,軍事失機時相互推諉,導致邊疆防禦能力下降。另外實行以文制武的策略時沒能把握好中間的度,做到適時的變通,導致武將權輕沮喪,不再奮力效邊,必然造成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威脅明朝邊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