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文藝“候鳥”集聚 “涼城”藝術氛圍正濃

大批文藝“候鳥”集聚 “涼城”藝術氛圍正濃

餘慶節(中間戴頭巾者)和團隊成員在表演

中國利川網訊(全媒記者 丁莉 實習生 楊冰馨 通訊員 吳周勇)7月27日傍晚時分,在謀道鎮水杉植物園廣場上,來自重慶的“候鳥”餘慶節、來自武漢的“候鳥”王保剛和藝友們一起,帶著各自最拿手的節目一一“登臺”,一場街頭演出拉開帷幕,不少當地居民和避暑“候鳥”駐足觀看。

說是演出,卻沒有搭建舞臺,“候鳥”們搬來音響等簡單裝置,接上電源、走到小廣場中間即開場;若說不是演出,主持人、樂手、音響師等陣容齊全,表演節目的“候鳥”們都畫上精緻的舞臺妝,穿上定製的演出服,個個精神飽滿、全情投入。

“候鳥”餘慶節退休前是重慶大學的一名圖書管理員,愛好唱歌的她早前加入了民間藝術團體。王保剛年輕時在文工團工作,擅長京劇,雖然後來工作調整不再從事文藝工作,但對藝術的熱愛卻從未消減,退休後加入了南湖老年大學合唱團。因為演出的關係,餘慶節和王保剛各自所在的藝術團很早前就有聯絡,並經常在一起開展活動。

大批文藝“候鳥”集聚 “涼城”藝術氛圍正濃

行人駐足觀看

利川位於重慶和武漢兩大“火爐”之間。4年前,餘慶節所在藝術團的成員透過網路瞭解到利川,提議兩個藝術團的成員夏季都到利川避暑,順便一起開展文藝活動,以歌會友。這個建議提出後得到了兩個藝術團的成員們大力支援,當年便組織前往利川,此後更是年年夏季相約利川。

“這裡涼快、空氣好,就醫、購物方便,到武漢、重慶的交通也方便,很適合我們老年人來避暑,我在這裡住得很習慣。”“候鳥”王保剛對自己在利川的避暑生活表示滿意。

餘慶節介紹,她和王寶剛所在的藝術團今年一共有100多人到了利川,不少人和她一樣在這裡買了避暑房,大家分散居住在謀道蘇馬蕩各個小區。除了下雨,兩個藝術團每天傍晚6點半至8點半在水杉植物園開展聯合演出,每次表演以舞蹈、唱歌、樂器演奏為主的20餘個節目,每天更換節目單,活動時間將從7月上旬持續至8月中旬。

“據我瞭解,有20多個來自各地的民間藝術團會聚在這裡避暑,其中的8個團與我們團共同開展過活動。能用我們的特長給觀眾帶來歡樂是很有意思的事,我和我的團友們都很享受這個舞臺。”餘慶節說。

大批文藝“候鳥”集聚 “涼城”藝術氛圍正濃

鼓隊隊員正在練習

距離水杉植物園廣場不遠,在博雲綠洲御府小區的連廊下,歡快的非洲鼓鼓點伴著女聲獨唱的歌聲飄出很遠,一旁還有走秀表演,這是重慶萬州區退休教師秋韻藝術團非洲鼓隊每週二開展固定學習的一個場景。

據鼓隊發起人韓軍介紹,退休前,她是一名音樂教師,已連續十餘年到利川避暑,鼓隊隊員均是她身邊的朋友,今年一起來謀道避暑的隊員將近二十人,除了每週二的固定學習,隊員們平時還會在周邊農家樂、景區等地開展活動。

鼓隊隊員李鎂波今年已是第九年來此避暑,避暑房已從最初的小戶型換到改善型,“早已經習慣這裡的生活和氣候了,每年都必來。”李鎂波告訴記者,鼓隊來避暑的隊員都是購買了住房的,有的還不只一套。

大批文藝“候鳥”集聚 “涼城”藝術氛圍正濃

“候鳥”們在涼亭練歌

在湖濱小鎮小區,觀景休憩的涼亭已經變為音樂教室,每天上午、下午,小區業主們自發聚集到這裡學習。

《紅梅贊》《唱支山歌給黨聽》《萬泉河水》……開啟學員王女士手中的學習歌單,均是經典紅歌。“鄰居們學習的熱情很高,這是很好的休閒方式,既收穫了新知識,又充實了我們的避暑生活,每天都有樂子。”王女士來自成都,在利川避暑期間,她每天都準時參加學習。

“上午學樂理知識,下午跟著樂器合唱。今天教我們的老師是武漢大學退休職工,平時還有一位年近八旬的鄰居老大哥教我們,今天他有事沒來,他們的水平都很不錯。”王女士介紹,兩位老師都是義務教大家,加入學習的鄰居也越來越多,最近每天都有五六十人聽課。

對於“候鳥”們頻頻開展的文藝活動,當地居民早已司空見慣。“一到夏天,我們這裡就非常熱鬧,大大小小的廣場上、空地上都是跳舞、吹拉彈唱的人,經常有避暑‘候鳥’舉辦小型演出,他們中有很多人唱得好、跳得也好。”謀道集鎮居民羅文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