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糧食偶爾低產絲毫影響不到我們的基本生活,人們也不再單純地滿足於吃飽一頓飯,而是去享受天下的美食,相比千百年前的古人,我們真是生在一個幸福的年代。

由於古時候的科技落後,生產力極低,種糧食吃飯純靠老天爺,再加上戰亂紛紛,老百姓的生活總是顛沛流離的,所以經常鬧饑荒。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南方地區氣候條件不錯,只有遇上嚴重的洪澇災害時才會鬧饑荒,北方地區就沒那麼幸運了,人口又稠密,隨便一場旱澇災害對他們來說都是致命一擊。

古代饑荒

據參考文獻記載,從秦朝至民國時期,基本上所有的地區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饑荒,可能很多人對饑荒沒有什麼概念,就覺得不就是省吃儉用拉緊褲腰帶熬一段時間嘛,那大家可能低估了饑荒的殺傷力,因為有些大規模的饑荒甚至比戰爭所犧牲的人更多。

在明朝的時候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饑荒,並且這場饑荒持續了整整四年之久。

剛開始的時候,老百姓們還能縮衣節食,把草根混著糧食度日。

但第二年開始,糧食差不多都被吃光了,連樹皮都早已被扒光,為了不讓自己餓著肚子,人們只能將小石頭磨成粉,然後跟水混合在一起當作是麵糊,雖然會有一定的飽腹感,但那畢竟是石頭,腸胃根本吸收不了石頭裡面的纖維,於是石頭就一直囤積在人的體內,最後許多的人死於腹脹腸裂。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第三年,災荒仍舊沒有得到一定的緩解,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死於饑荒,最後災民們只能起義。

有關饑荒時駭人聽聞的事件也不少:有些父母剛生下小孩,孩子仍是個嬰童,可正處饑荒時期,這些父母要麼就跟自己的孩子一起餓死,要麼就只能對自己的孩子痛下殺手。

令人嗤鼻的便是很多人都選擇了後者,但仔細想想他們也只是想活下去。

還有一些村落,會劃一個年齡線,但凡是超過這個年齡線的老人,就會讓他們的子女將他們背至懸崖下的一個洞口內,進去了就再也出不來了,老人就會被活生生的餓死,最可悲的便是村落的這種做法早就被大家預設為不成文的規定了。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許許多多,但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災民們糧食吃光了只會吃草根啃樹皮,那河裡海里可有著豐饒的水產呢,為什麼不吃魚蝦來緩解饑荒呢?

地區問題

這個疑惑大家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了,就拿平時的飲食作比較,各個地區之間的飲食有時是大相徑庭的,因為不同地區之間土地河流等自然因素本就有著很大的區別,糧食的生產方式自然也會不同,因此饑荒時期的食物選擇自然也是不同的。

比如北方地區,北方地區降水較少,可種植糧食的土地十分有限,氣候條件較為惡劣,經常會遭遇乾旱,如果災荒持續的時間短,老百姓們可能還能堅持堅持勒緊褲腰帶。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如果幹旱持續的時間長,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援,糧食總是會被吃光的,此時人們必須另尋他法,很多人就會選擇吃野草和草根,雖然野草的味道很是糟糕,但是在災荒的時期人們能吃到食物早已非常滿足了,而且野草的獲取方式簡單又快捷,甚至連老人小孩都能輕鬆

挖到。

也有人會選擇吃樹皮,不過當然不是直接吃,直接吃實在有些難以下口,因為樹皮中還是有部分的澱粉和糖分的,人們會將樹皮處理一下然後進行食用。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因此吃草根啃樹皮成為北方地區許多災民選擇,而他們也不是不願意去抓河裡的魚蝦,北方的湖泊河流本來就少,乾旱條件下更是很難找到,捕魚捕蝦又是極耗體力的事情,技術不行的話體力耗盡還會一無所獲,根本是得不償失的。

大家可能又疑惑了,那南方地區湖泊資源多,為什麼不去捕魚呢?

那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南方地區根本不會遭遇旱災,南方受季風的影響四季的降雨量都很是充沛,只是偶爾會遭遇洪澇災害,但相比北方的旱災,這算不了什麼。

並且南方地區較為富足,即便有一些地方因為此次災害收成不好,也能夠透過其他地方的救助維持生活。

古時候鬧饑荒,災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小結

不得不感慨,出生在這個美好的年代,沒有戰爭,不用遭受饑荒的折磨,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這是千百年前的古人想都不敢想的,當今的“光碟行動”也早已不再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也用行動在不斷地證明著,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杜絕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