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都知道每個博物館中,一定會有那麼一兩件藏品被單獨放置,這些藏品往往有著極高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可以說,一個博物館必然要有一個讓其聞名的鎮館之寶。

就如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湖北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

而今天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來歷有些不一般。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越王勾踐劍

一、垃圾桶中的“廢紙”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經濟文化百廢待興,上海市政府打算與原跑馬會建立上海博物館。

而既然要成立博物館,就需要有作為一個博物館的文化底蘊和館藏。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於是,上海市政府將一些資深收藏的文物統統轉移給了上海博物館一共展覽。此外,博物館本身也向民間收購藏品。在這種大肆的收購之下,上海博物館的藏品不斷地豐富起來,並最終在一九五二年正式的開館。

由於剛經歷過解放戰爭,經濟文化並未蓬勃發展,收集時間較短。上海博物館只是草草地將一些比較顯眼的文物如青銅器、飾品、畫卷等收集了起來,

而對於大部分書法等類小的文物,仍然催存在在儲物間中。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哪怕博物館每年都會安排大量的人手,對這些文物進行篩選、鑑定、保養。但因為堆積文物過多,加上當時的經濟並不發達,科技水平也有待提高,

很多珍貴的文物在儲物間中不見天日,甚至發黴或被蟲蛀。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就這樣一年復一年,一晃到了1972年。在這一年的例行清點中,博物館文物組的成員對庫房中的文物進行了又一次的篩選並修復了部分文物。

但是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在整理清點冊時,將一本書法字帖混入夾在了兩本清點冊中。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等到清點結束後,工作人員離開了庫房,重新核對清點冊,這個時候,這本字帖就掉到了地上,順勢被打掃衛生的保潔人員當做廢掉的清潔冊垃圾扔到了垃圾堆裡。

當時沒有人意料到這本字帖的價值,這本不起眼的被當做垃圾扔掉的字帖,是大名鼎鼎的《上虞帖》。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上虞帖

但是也順應了那句好事多磨,博物館的保安在倒垃圾的時候,看到了這張字帖飄了出來,他也不清楚這張字帖到底是不小心被扔掉的,還是就是一張廢紙。但是作為一個博物館的保安,敏銳的感覺自然是有的。

所以保險起見,這位保安並沒有將這張字帖扔掉,而是選擇將這張字帖交到了一位姓劉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那裡。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二、小小字帖價值千金?

拿到字帖後,劉師傅並沒有過於重視。他以為是同事為了研究而製作的影印作品。

但是仔細一看,這字帖紙質細軟發黃,不像是現代的列印紙,更像是有年代的書寫載體,甚至有可能是絹布,這種在紙張發明之前用於書寫的載體。

而更讓他吃驚的是,在字帖的內容中,赫然寫著“修齡”這兩個字。可能一般人不知道修齡是何人,但劉師傅作為博物館中專門負責

古代字畫修補的,怎麼可能不知道。“修齡”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之弟的名字。

也因此,劉師傅更加小心地查看了這幅字帖的內容。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王羲之的妻弟以及謝安的名字都出現在了字帖中。

而落款處,王羲之三個字龍飛鳳舞。看到這些熟悉的名字和落款,結合字帖內容和紙質,老劉內心一震,心中隱約有了一個猜測,這幅字帖,極大可能是王羲之當年的上虞帖。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上虞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內容是本來已經約好和朋友一起喝酒敘舊,快意人生。

但是突然腹痛難忍,無法動身赴約,因此寫了一封信來說明情況,表達歉意,其實說得通俗一點,這就是一張當下的請假條。

而透過上網搜尋上虞帖的內容,老劉更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猜測,全篇五十八個字和網上關於上虞帖的描述所一致。並且從字跡來看,書寫過程也符合王羲之的風格,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大氣,

而平常的書法家就算是臨摹也難有這樣的風氣。

但是老劉一陣疑惑,這張字帖為何會被扔到垃圾堆裡呢?而後劉師傅便找到了那個保安,開始追查,最後也弄明白了事情發生的經過。不過這幅字帖的真偽,光靠這些還不足以確定,他和其他同事也不敢一口咬定這就是真跡。

於是,他們便開始鑑定字帖的真假,而這一鑑定,就是三年。

三、三年堅持,終有好結果

由於當時上海市的裝置落後,劉師傅和同事帶著字帖,開始在全國奔波。但是大多數書法大師也無法確定這幅字畫是真是假,而且當時大部分的地方的設施也都和上海市差不多,難辨真假。

大部分鑑定專家,也都給出了真假難辨的結論。

1975年,就在劉師傅和同事們快要放棄的時候,上海市引進了先進的x光裝置和碳十三檢驗裝置,劉師傅大喜過望,馬上帶著字帖去做了鑑定。

而這次鑑定,為上虞帖驗明瞭正身。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鑑定後的資料顯示,字帖的紙張材料為唐代,透過x光,發現了唐代許多名家的印章以及唐代官印。

這些印跡隨著歲月而流逝,但其印痕在x光下顯現了出來,也得以確定這份字帖是唐代的臨摹貼。儘管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但是從這臨摹的功力也可以見得王羲之文字之風骨。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從臨摹的字跡也可以看出,全文開篇工整,而越到後面就越發雜亂無章。

這正好與字帖的內容遙相呼應,可以想到王羲之當時的腹痛難耐之感,可見描摹之人對於原作的品鑑也是有一定深度的。而且描摹者本身的書畫功力也必然足夠。

保安倒垃圾時,意外撿了張病假條,現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結語

而當這幅字帖被驗明正身之後,老劉也馬上向博物館說明了情況並出示了憑證,而博物館也相當重視這份唐朝的臨摹摘抄本。

如此,這張請假條就被列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供後人參觀。

可以說,陰差陽錯下,因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疏忽,差點將一份鎮館之寶給丟棄,但也因為工作人員的謹慎與堅持,三年後一份珍貴的文物得以被驗明正身,也沒有讓這一份珍貴文物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