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上古時期城市

上古時期,西歐和東方都有許多著名的城市。西歐有些城市早在羅馬時代之前就存在了,例如在公元79年8月24日上午10時被維蘇威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岩和火山灰所掩埋的義大利古城龐貝,就興建於公元前6世紀。但是,到了羅馬帝國末期,上古時代的著名城市在一片戰火中,一個個走向衰落、荒涼,“失掉它一切過去的文明“。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中世紀早期

即公元9至10世紀,雖然在西歐出現了一些新的城市,不過,它們只是作為設防據點、主教駐節地,或是封建國家的行政中心,它們還不是經濟中心,因為在那時,手工業還沒有與農業分離,交換還不發達,自然經濟仍佔支配地位。

但這時的東方,從君士坦丁堡到巴格達,從大馬士革到長安,許多大的手工業、商業城市已經形成,十分繁榮。印度和中國的一些城市,更是人口眾多,繁華富庶。這些城市生產的奢侈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到落後的西歐,供那些達官貴人們享用。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10至11世紀

歐洲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手工業與農業分離。這是中世紀西歐城市產生的首要前提。手工業生產專門化,要求有熟練的技術,並且為出賣產品(不再是為領主或自己的需要)而生產,這就使它不再與農業結合在一起了。

獨立的手工業者為了求得商品銷路,集中在靠近消費者或銷售條件優越的地方。西歐城市產生的另一個前提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原料、糧食和農產品市場是城市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在這一時期,農業有了較大發展,於是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新型城市,在西歐產生了。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相互聯絡

在義大利和法蘭西南部,那裡跟東羅馬和東方商業上的往來較多,所以最早興起一批中世紀的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那不勒斯、阿爾、馬賽、那旁等。法蘭西北部城市也產生較早,出現了巴黎、里昂等城市。以後,在尼德蘭、英格蘭、日耳曼西南部以及萊茵河、多瑙河流域一帶,城市如同“中世紀的花朵”(恩格斯語),到處開放。

如今,這些古老的中世紀的城市,大多變成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充盈著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人們只能從倖存下來的古老的教堂以及少數建築物隱約窺見它們往昔的風貌。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在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裡,街道狹窄、彎曲,車馬行人交錯擁擠,嘈雜不堪。街道兩旁是水結構的高樓,樓房的上層向街道上空伸出,遮住了大部分陽光,使街道變得更加黝暗。城裡沒有導水管,也沒有下水道,因而街道十分骯髒。

許多街道的路面鋪著鵝卵石,高低不平,車輪滾過,發出隆隆的聲響。唯一比較寬闊的地方是市場。集市的日子裡,會出現許多農民推著滿載各種貨物的小車,紛紛趕到市場來叫賣的盛況。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白天,城市裡忙碌地進行著手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夜晚,由於沒有街燈,整個城市陷於一片黑暗之中。只有在那些小酒店裡,燈火明亮,酒徒們進進出出,人聲喧囂。至於一般居民的住宅,則用微弱的燭光來照明。

每個城市一般只有幾千居民。14世紀時,英格蘭著名城市倫敦大約有4萬人口,就已被認為是一座很大的城市了。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南京,人口已超過百萬。相形之下,可見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規模是何等狹小了。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中世紀西歐城市大多數都有高大的城牆,並有人守衛。在城牆裡面,充滿著尖銳複雜的鬥爭。城市的主宰者是封建領主,因為這些城市大多建在領主的土地上,有些城市更是在領主的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領主對城市可以任意處置:或轉讓,或瓜分,或傳代。城市的行政管理和司法權也操縱在領主手中。封建領主對城市還徵收貿易稅,甚至強迫居民服勞役。在領主們的禁錮之下,城市的發展受到很大妨礙。城市居民大部分是從逃亡農奴流入城市後轉化來的,他們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強烈要求得到保護和發展,這就必須擺脫領主的沉重剝削和壓迫。因此,城市反對封建領主、爭取城市自治的鬥爭,於11至12世紀在西歐普遍開展起來。

11世紀,鬥爭首先爆發於最早興起城市的地區-義大利,法蘭西、尼德蘭等地。鬥爭常常是十分 有的,有的甚至發展成為武裝起義。義大利的米蘭在11世紀中葉爆發了反對領主的鬥爭,趕跑了封建貴族的軍隊,並堅持鬥爭達三年之久,最後贏得了自治權。有的城市的鬥爭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從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獻中我們看到,在法蘭西北部的琅城市民,為擺脫封建領主的壓榨,爭取自治權,堅持鬥爭竟達二百多年。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琅城是毛紡業中心之一,在那裡,領主、主教等封建勢力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教會和世俗費族,用各種方法去勒索市民的錢財。後來,市民向他們繳納了一大筆金錢,才贖得了建立自治機構-公社的權利。但不久,琅城的主教戈德里耗光了贖金,又需要進行新的勒索,於是背信棄義,取消了建立公社的協定。這就引起了市民的極大憤怒和騷動:所有的公務員都停止執行自己的職責,鞋匠關閉了店門,飲食店主也不擺設各種出售的食品。

市民們暗中聯絡,計劃把主教及其同謀者處死。1112年復活節的第五天,用劍、雙刃斧、弓矢、木棍、矛槍武裝起來的市民,衝進主教的庭院。這時,主教和副主教正在那裡計劃著如何向市民徵收錢幣。一些封建領主得知市民造反的訊息後,慌忙趕來保護主教,但均被憤怒的市民殺死。主教見狀嚇得要命,趕雲化妝成僕人,躲藏在地下室的一個酒桶裡,後被市民找到,儘管他“苦苦央求慈悲,並向市民許願發誓,今後永遠不做他們的主教,願支付給他們鉅款,並離開本鄉,但是大家殘酷無情地用侮辱來回答他”,堅決把他處死了。

歷史文獻上還寫道:市民們對這個被殺的貪婪的主教恨之入骨,“凡是走過主教屍體躺著的地方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向他投擲泥塊,不謾罵他,而且誰也沒想到埋葬他。”琅城市民鬥爭二百多年,終於取得勝利,成為城市公社。

不少城市透過鬥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權,出現了“公社”一類的城市組織,但政權卻落到了富商、高利貸者、房地產所有者等城市貴族手裡。義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不但獲得了自治,還建立起獨立的城市共和國;法蘭西的一些城市(巴黎、里昂等)則得到了部分自治權,城市由國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但也有不少中小城市仍處在領主控制之下,沒有得到多大自治權。

中世紀的西歐城市居民,以手工業者居多;手工業是城市生產和繁榮的基礎。手工業者既是手工作坊的主人,又是直接生產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手工業者組成了自己同行業者的社會組織-行會。這些行會組織,隨著技術的發達、勞動分工的增多而愈來愈專業化,例如從事布匹生產的行會分成了彈毛工人行會、紡紗工人行會、織工行會等。有的城市裡行會多達幾百個。巴黎在14世紀初有三百多個行會,包括五萬五千名手工業者。

一座不輸古羅馬的城市,靠這個東西發展,最後卻被歷史活埋!

行會的任務是負責調整本行業的生產。它對每一個成員及其產品的質量都進行嚴格的監督,甚至對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布匹應該有多少寬、用多少線,都規定得很明確。行會有自己的章程。13世紀巴黎羊毛織工行會的章程有五十三條之多,對該行業生產的各個

方面都有十分詳細具體的規定。行會也是同行業之間的互助組織,同時還是一種軍事組織。它組織義勇軍,共同保衛城市,免受封建主的武裝侵襲。12至13世紀的行會具有進步性,它對工具的改進、產品質量的提高、勞動分工的深化、生產力的提高等等,都有積極的意義。自13世紀以後,行會在反對城市貴族的鬥爭中也起了顯著的作用;它們還推選出代表組織城市會議,選出行政人員管理城市,徵收稅款等,以保證城市的鞏固和發展。但是,從14世紀開始,行會內部開始了分化,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增長和市場擴大所引起的;這種分化主要表現為一部分人發了財成了上層,大多數人則貧困化,淪為受剝削者。到15世紀初,行會開始變為技術進步的阻力和生產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逐步走向解體。

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城市的商業便逐漸繁榮起來。但它的發展也受到封定貴族的神種限制和盤剝。封建貴族

利用特權到處設立關卡,如在加隆納河上就有七十處,巧立名目,隨意徵稅。

在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之後,國際聞的貿易也隨之發展,歐洲形成了兩個主要貿易區:地中海貿易區和北海貿易區。12至13世紀,法蘭西東部的香檳市集,成了溝通這兩大貿易區的樞紐。

城市商人也結成了自己的聯盟-商人公會(即“基爾特”), 目的是鞏固他們在批發貿易中的壟斷地位,監督市場,以消除競爭。商人公會制訂規章,保護本城商人的利益,是商人一切活動的準則。各城市商人公會之間,往往為著自己的利益而進行殘酷的鬥爭。有時,一些城市的商人公會又結成聯盟,如12世紀初在歐洲組成的著名“漢薩同盟”,長期壟斷了歐洲北部地區的貿易。最初,漢薩同盟有十七個城市組成,到14世紀則達到了八十多個,德國北部的律伯克城是這個同盟的中心。為保護其商業壟斷權,它不惜採取貿易封鎖,訴諸戰爭等手段。直到16世紀新航路發現之後,漢薩同盟才趨於瓦解。這時,資本主義關係已經在歐洲一些國家裡開始發展,中世紀城市的面貌開始了新的變化,“中世紀的花朵”也就成了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