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的“兒郎燈會”你聽說過嗎?看完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元宵節期間,除了元宵唱船還有一項當地人民不可或缺的節慶文化——“兒郎燈會”。

萬安的“兒郎燈會”你聽說過嗎?看完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萬安“兒郎燈會”是江西省萬安縣一項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該活動起源於唐宋時期,至今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清同治《萬安縣志·風俗》中有過記載:“元宵……百嘉、窯頭兩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謂‘裝船’,穿袍靴、戴神頭面遊行,各廟划船三次,極熱鬧。而尤莫盛於城內之兒郎燈,每一神護燈鼓吹者輒數十人,用素,必齋戒,以祈神佑……”

萬安縣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兒郎燈會”具有濃郁的道教文化色彩,它隨著民間信仰活動的發展而逐漸完善,至唐、宋時期基本定型,明、清時已達鼎盛。燈會主要以紅孩兒、李靖、哪吒、木吒、金吒、楊戩、韋陀、雷震子這八位“兒郎神”為核心,開展相關祭祀、祈福、商貿等活動,表達了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祈盼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財兩旺、贛江水域平安等美好意願。

萬安“兒郎燈會”在每年的元宵節期間舉行,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多,且活動形式多樣,每到活動開展期間,全縣各地鄉民及周邊縣市群眾雲集萬安縣城觀看,極其熱鬧。2 017 年,民間習俗“兒郎燈會”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萬安的“兒郎燈會”你聽說過嗎?看完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兒郎燈會”活動分為拜壇、出壇、收壇三個組成部分。拜壇,當地人也稱請神,神壇設於萬安縣城觀瀾門附近的贛江邊上。儀式包括設神臺、擺三牲、念告文、三跪九拜、點香鳴炮等。出壇,俗稱遊神,當地有句俗話叫“白天過街,晚上拜廟”。

遊神路線由觀瀾門外附近的神壇出發,途經西門進城,接著北門過橋來到東門,最後回到南門壇上。白天遊神時,“扮康王”者騎馬走在最前面開路,八位“兒郎神”騎馬緊隨其後,每匹馬前面都有兩位手執宮燈的引路人,且每位“兒郎神”左右均有兩名護馬人牽住綴繩及六名護衛手持蒲扇為其擋開爆竹,還伴有吹打樂隊。

遊神隊伍裝扮各異、彩旗獵獵、威風凜凜,所過之處每家每戶必燃爆竹迎之,意為迎神接福。出遊隊伍中還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如“抬故事”“打燈”“花船”“打蚌殼”“花籃”“花棍”“煙火”“踩高蹺”等。每到人氣較旺的地方都會停留進行演出,現場熱鬧非凡。

“上半夜吃八盤八,下半夜吃米羹”,描述的是正月十五晚上游神活動的民間俗語。上半夜兒郎神由男童裝扮,下半夜由大人裝扮。晚上游神活動在白天的活動基礎上添加了煙火表演和拜廟祭祀活動。

萬安的“兒郎燈會”你聽說過嗎?看完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收壇,即送神。時間為正月十六早上。收壇時,選一擅長騎馬射箭之人扮“賴爺神“手持弓箭,至壇位,由長者將一個球拋至在壇位上空,“賴爺神”用弓箭將其射入贛江,爾後將活動中的一些製品拿到贛江邊燒成灰燼,其寓意是將一切不好的東西化為灰燼,隨贛江水而去。

同時主持人作讚詞:在天者歸天,在地者歸地,在水者歸水,在壇者歸壇,請位神靈各就各位。

收壇儀式結束後,將“兒郎神“面具裝至木箱,放置萬安南門上“兒郎廟”神臺,供世人祭拜。

“兒郎燈會”活動空間以南門“兒郎廟”為依託展開信仰活動和商貿活動,千百年來形成了它固定的活動時間。敬神、娛神、娛人、商貿貫徹“兒郎燈會”活動始終,其中敬神是活動的源頭,也是主線,其他活動皆是它的延伸,與一些廟會實際上已經轉變為物質商品交流會之類相比,萬安至今仍然頑強地儲存著廟會文化的本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