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閱讀兮悅己

換 種 方 式 趣 生 活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伍/爾/夫/

READING TIME

她從小與異母/異父的七個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她曾女扮男裝與弟弟等四人登上英國皇家戰艦並謊稱是非洲某國的外交使團並受到高規格接待;

她說“任何人,寫作時總想著自己的性別,都會犯下毀滅性的錯誤”;她並沒有偏袒女性寫作時應強調女性意識,這恰恰是真正的平權運動所期待的結果;

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一般易碎;她是優雅的,又是神經質的,一生在知性優雅與抑鬱症之間遊走

……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文學界核心人物,她的文學創作更加註重精神世界的自由平等,透過人物的瞬間感悟揭開生活的面紗、觸探生命的哲理。

伍爾夫

弗 吉 尼 亞

#1

《到燈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停止吧,悲痛,停止吧!她顯然還沒有喪失理智。沒有人看見她跨越足下狹窄的跳板,縱身躍入毀滅的湍流。她依舊是一個手持畫筆的乾癟老處女。現在,那求而不得的痛苦和劇烈的憤怒漸漸減輕了(當她想到自己不要再為拉姆齊夫人悲傷,她就把她的痛苦和憤怒收斂起來)。

「讀後感」

表象的安寧祥和與內心的狂風暴雨,怎麼可能會被外人即刻察覺並理解?拉姆齊夫人能被莉麗所理解,不也是要在莉麗歷經世事與戰亂,從一個意欲反抗卻思想單純的少女成長為內心堅定豐盈思想獨立的“乾癟老處女”之後……

不,她想,你和別人什麼也講不清楚。頃刻之間的緊迫感,總是難以擊中目標。從嘴裡吐出來的言辭向旁邊飄逸,擊中了靶子以下好幾英寸的地方。於是你就放棄了希望,於是那沒有表白出來的思想又重新沉沒到心靈深處,於是你就像大多數中年人一樣——謹小慎微,吞吞吐吐,兩眼之間佈滿了皺紋,並且有一種無限了悟的神態。因為,你怎能用言辭來表達肉體的感情,來表達那兒的一片空虛呢?

「讀後感」

語言或文字其實是對內心豐盈思想極其蒼白無力的表達,而接收者的思辨力、感悟力與理解力又使這表達進一步被誤解……所以,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全部問題所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隨著歲月的流逝免不了會向你逼近過來的問題。那個關於人生意義的偉大啟示,從來沒有出現。也許這偉大的啟示永遠也不會到來。作為它的代替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小小的奇蹟和光輝,就像在黑暗中出乎意料地突然擦亮了一根火柴,使你對於人生的真諦獲得一剎那的印象;眼前就是一個例子。這個,那個,以及其他因素;她自己,查爾士·塔斯萊,還有飛濺的浪花;拉姆齊夫人把他們全都凝集在一起;拉姆齊夫人說:“生命在這兒靜止不動了;”拉姆齊夫人把這個瞬間鑄成了某種永恆的東西。

「讀後感」

人們喜歡拍照,大概就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定格某個瞬間成為永恆。人的一生,總會有某些片段會被記憶定格,那些片段也許並不宏大,甚至平凡又瑣碎,但所謂的人生意義,也許就暗藏在這些靜止不動的片段或畫面裡……

莉麗的畫!拉姆齊夫人不禁微笑。她有中國人一般的小眼睛,而且滿臉皺紋,她是永遠嫁不出去的;她的畫也不會有人重視;她是一個有獨立精神的小人物,而拉姆齊夫人就是喜歡她這一點。

「讀後感」

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向來跟外貌、婚否、職位、社會地位等因素關係不大,內在感悟力、思辨力、抵禦外界干擾能力才是一位女性心智成熟、思想獨立、精神自由的必經之路。

我不斷自問:究竟何為真相,何為幻象?譬如說,這些人家最真實的一面是什麼呢?是此刻暮色中紅彤彤的窗扉,泛著朦朧又喜慶的光暈?還是清晨九點鐘散了一地的糖果和鞋帶,在鮮紅的朝陽中透露出的粗糙和邋遢?還有那一排排柳樹、河流和河畔的花園,此刻隱現在夜霧的籠罩中,但若豔陽普照,又將是一片金紅燦爛。那該如何界定它們的真相和幻象?

「讀後感」

作者這段話讓人不由得想起《紅樓夢》裡曹雪芹提及的“假作真時真亦假”,《金剛經》裡提到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許,無論古今中外,深層次的思辨都是精神層面對現實意義的思考與探究。

#2

《一間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我希望你們能用寫書或別的方法給自己掙到足夠多的錢,去四處旅行,去無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來或過去,去看書、做夢或是在街頭閒逛,讓思考的釣線深深地沉到溪流中去。

「讀後感」

獨立女性要先滿足生存的物質基礎,再努力獲得社會和自我尊重,然後去感悟去思辨去積澱,最後達成心智自由。

首先,你必須照亮自己靈魂的深刻與淺薄、虛榮與寬宏,說出你的美貌或平庸對你意味著什麼,以及你與這個變動不休的世界——這個充斥了搖來晃去的鞋襪手套等各色物品,浸滿腔熱情在藥劑瓶散發出的淡淡香氛中,鋪著人造大理石地板、頭頂穹頂長廊的布料市場——有何關係。

「讀後感」

伍爾夫透過她意識流文字表達,啟迪著寫作女性——又不僅僅是寫作女性——若想獲得心智和精神的獨立與自由,到底要走過怎樣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

而所有女人都應當去阿芙拉·班恩的墓前獻花,雖然她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一事曾令世人驚愕訕笑,但其實是極妥當的,因為正是她為所有女性贏得了表達心聲的權利。儘管她名聲不佳,情事風流,卻正是因為她,我今晚叫你們用自己的智慧每年賺五百英鎊才不至於像是異想天開。

「讀後感」

所謂先驅,就是那些敢於在荊棘叢生中向著未知的方向邁出第一步、為更多後來者留下她最初的足印、以便後來者勇敢效仿超越自己從而踏出一條全新道路的人。致敬!

詩歌的影響是如此強烈而直接,一時間,只能感受到詩歌本身,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感覺。就這樣,我們進入了深邃的境界——這種沉浸是多麼突然,又是多麼徹底!這詩裡沒有任何牽制,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的飛翔。虛構的幻覺是漸漸形成的,最終的效果經過了預先鋪墊,但是,在讀到這四行詩時,誰會停下來問這是誰寫的?誰還會聯想到多恩的破屋或西德尼的文書?或是把這詩句置於錯綜複雜的過去和世代更替之中?詩人,永遠是我們同時代的人。

「讀後感」

詩詞給讀者帶來的,是即使隔了時空卻能忘記彼此是誰的共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亦是你某天深夜醒來凝視著的一片月光,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也可以是你某個飄雪冬日晚歸後的一杯酒,蘇軾赤壁賦裡的扣舷而歌抑或正是你某段旅途中游興正濃的暢懷而歌……

至少,我會時常夢想,末日審判來臨時,偉大的征服者們、大律師們和政治家們都領受了獎賞——王冠、桂冠、刻在大理石上的永不磨滅的姓名,這時候,上帝看到我們胳膊下夾著書走過來,就轉向彼得,不無嫉妒地說:“看,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沒什麼可以給他們的。他們曾熱愛讀書。”

「讀後感」

閱讀之於普通人的意義,在於此。

#3

《普通讀者》

The Common Reader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我們都想追求一種平民式的樸素。在高樓上自己的房間裡,牆壁粉刷一新,書櫥寬寬大大,自然樂在其中;可是,在樓下的庭院裡,有一個掘土的漢子,這天早晨剛剛埋葬了父親,他,以及他這樣的人,過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說的才是真正的語言。這話的確包含著真理的因素。無知識的人身上的可貴品質比有學問的人要多。

「讀後感」

平凡最浪漫。

凡是自己高興做的事,一定對自己有益。博士和賢人也許要反對,可是,讓博士賢人們去跟他們的憂鬱哲學打交道吧。咱們這些人不過是些凡夫俗子,我們還是領受大自然的美意,充分使用她賜給我們的每一種感官;儘可能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了獲得陽光的溫暖,有時候往這個方向、有時候往那個方向走一走;趁著太陽還未落山,讓咱們盡情享受青春的親吻,傾聽吟唱著凱特拉斯詩句的婉轉歌聲吧!四時八節,雨天晴日,無不宜人;紅酒白酒,同飲獨酌,各有其樂。睡眠雖有縮短人生歡樂之憾,仍給予我們許多好夢;那些最平常不過的事——一次散步,一番談話,獨自在果園裡呆一會兒——也都可以由於心裡的聯想而饒有興味。美是無處不在的。

「讀後感」

對於一個普通讀者,伍爾夫給出的讀書建議恰恰是最合理的。不用過多地追求或在意書中的那些深刻,能夠從文字中讀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風景就好。

一個人一旦認識了自己,便能獨立自主;他再不會沉悶無聊,只覺得人生短促,而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種意味深長而又溫和適度的幸福之中。只有他這樣的人才過著真正的生活,其他人不過做了一輩子世俗的奴隸,讓生命像夢幻似的從身邊溜掉。人一旦順從世俗,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著去做,萎靡怠惰之氣就悄悄侵入靈魂中的一切細微神經核官能。他也就變得只剩下虛假的外表和空洞的內心,變得遲鈍、麻木、冷漠無情了。

「讀後感」

自我意識的覺醒,仍然是能不能過好有趣人生的終極要義。

但是,蒙田的心靈卻說道:一個人,正是到了老年才應該出外旅行,而婚姻嘛(這話也沒有說錯),本來很少以愛情為基礎,到了人的晚年往往變成一種徒有其表的束縛,倒不如拆散了好。

「讀後感」

無關深刻,仍然深刻。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裡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弗吉尼亞·伍爾夫

悅讀|女性燈塔——弗吉尼亞·伍爾夫

雲輕風淡常如此 雅韻書香信有之

悅享生活閒適之美 邀您關注悅己雲雅集

文|

圖|引用摘自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