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走過鳳凰山,路過月塘社群,在文獻小區停下腳步。入口處的“文獻小區”的字眼已經脫落,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商品住宅小區,佇立在市區繁華地段,在三十年前的莆田以一平米200元的價格穩坐“豪宅”的名號。地處鳳凰山的繁華階段,融於荔城大道和文獻路的交匯處,這裡就是文獻小區。相比於文獻小區,“八十畝小區”的別稱或許更加耳熟能詳。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1988年建立,1990年交房,它是莆田市第一個有規劃有設計的商品住宅小區,也是當年房價最貴的小區。

在莆田人還堅持“有天有地”的居住環境的時代,文獻小區橫空出世,吸引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嚐鮮”,逐步改變了傳統住房觀念。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習慣了套房居住的人們,總是善於利用陽臺的。每年必經的曬龍眼乾之路,肆意蔓延的鮮活綠植。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從“八十畝小區”到文獻小區,歷經三十餘年的生活變遷,這條小區外的“小市場”歷久彌新,囊括小區生活所需的所有事物。任新樓變老舊,繁華成粉末,小區居民的快樂也從未變過。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雜貨鋪的老闆娘悠哉悠哉,吹著風扇看著電視便能自得其樂;理髮店的師傅搬個板凳坐下就能談天說地,大手一揮講得興起,任午後的時光一點點消磨也不慌不忙。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這裡的理髮店保留著90年代的風格,紅紅綠綠的大字,老派裝修雖不是當代年輕人的最佳選擇,卻依舊得小區居民的青睞。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小區還有一個公園,算是莆田最早一個小區公園了,當時公園裡面就有秋千,雙杆、沙坑等健身設施,如今已經荒廢,當地居民可在公園晨練,打太極,散步,鍛鍊身體,小區還配備一座幼兒園,每逢週一上午,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在公園的紅旗下升國旗,只不過後來拆遷了,現在不復存在,公園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可見當時小區配套設施多麼的完備,住房理念多麼的先進,放到今天也不過時。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時間車輪滾滾向前,“市井百態,人間煙火”才是永無止境的故事…

三十年風風雨雨,莆田曾經的“富人區”

有滋有味,用於形容這裡再合適不過,鮮活靈動的市井氣息畫卷在文獻小區徐徐拉開。

五光十色的攤販小店紮根街巷,在文獻小區外的長坡各自為營,也充盈社群人的生活軌跡。

今年以來,莆田市區龍德井、溝頭、文獻北片區等老舊小區開始拆遷,一時間老舊小區的春天突然到來,徵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可想而知大部分群眾渴望老區拆遷,不知何時八十畝小區也要面臨拆遷?對於莆陽君來說,作為八十畝的曾經住客,八十畝承載了太多兒時的記憶,寄情於景,方可刻骨銘心,觸景生情,因皆是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