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廟號的授予,往往服務於王朝的政治目的。

高祖與太祖,均屬於王朝奠基人的廟號,但劃分標準卻不甚清晰,往往為讀者造成理解障礙。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不能不引起注意。

透過梳理史料,我發現自魏晉之後,“高祖”實際成為“太祖”的替代品。高祖往往具備與太祖相似的功業,但出於種種原因,無法被授予太祖之號。

在廟制中,太祖被視作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因此太祖的嫡脈,便意味著王朝的正統。

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漢書 高帝紀》

高祖對正統性的影響,則弱於太祖。因此後世追封時,往往先確定太祖,之後再確定高祖。

以西晉為例。晉高祖是司馬懿,而晉太祖是司馬昭。

理由顯而易見。如果立司馬懿為太祖,那司馬師一系便會成為西晉的嫡脈,但司馬炎偏偏出自司馬昭一系,因此不得不追尊司馬昭為太祖,強化自己的正統性。

不僅西晉如此,後世亦然。

魏晉之世的“高祖”,其實是一個相當怪異的產物,它可以視作“太祖”的替代品。高祖的出現,也往往意味著王朝的繼承統緒,出現波動與變化。

本文想就高祖與太祖的廟號問題,論述它們與王朝正統性的關聯。

本文共 5100 字,閱讀需 10 分鐘

① 廟號簡述

廟制起源於商朝,今日所見的太祖、太宗、中宗、高宗等廟號,皆源自彼時。

武王伐紂,廢廟號而用諡號,即功過論定的評語,文、武、景、宣一類。

秦滅六國,憎惡“子議父,臣議君”,遂將廟號與諡號一併廢除。西漢肇始,則恢復廟、諡,兼採眾家。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史記 秦始皇本紀》

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秦始皇:子議父、臣議君,朕弗取焉

概而論之,商朝有廟無諡,周朝有諡無廟,秦朝無廟無諡,漢朝廟諡兼備。

不同於諡號,廟號的數量十分有限,因此漢代君主具備廟號者極少。西漢唯有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劉詢(中宗)。東漢唯有劉秀(世祖)、劉莊(顯宗)、劉炟(肅宗)。

嚴格意義上說,兩漢部分君主,本有廟號,比如西漢元帝為高宗,東漢和帝為穆宗。不過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廟號相繼被廢黜褫奪。

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後漢書 獻帝紀》

漢世之後,廟號趨於猥濫,發明了諸如文宗、武宗、景宗、聖宗、神宗一類近乎於諡號的廟號,使得人人有份,淪為俗物,不得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了。

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夏商周),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降及曹氏,祖名多濫。——《史通 稱謂》

② 高祖與太祖的優先性

高祖之號,始見於商代。商高祖王亥,以世系而論,當是成湯(商太祖)的七世祖。

注:王亥相關考證,見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換言之,高祖之廟,當源自追封,最初與太祖的廟號並不衝突,亦無相似之處。據而考之,高祖當是太祖的遠世先祖,榮銜性質較濃。

然而隨著歷史的推進,高祖與太祖不僅地位越發趨同,連世系也愈發接近;往往出現父子之間,一為太祖,一為高祖的情況。

關於這一問題,雖然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不過我大膽猜想,高祖當為太祖的替代品。尤其是魏晉之後,“高祖”往往相當於實際意義上的“太祖”。

王朝的肇始之主,之所以得不到太祖的廟號,是因為後世的繼承統緒出現問題,往往出現“小宗入繼大宗”的現象。

小宗並非王朝嫡脈,為了避免自身合法性的非議,必然要刻意削弱奠基之君的地位。這便導致開國之君,得不到太祖的廟號,只能得到高祖的榮銜。

需要注意,廟號與諡號均是死後追封,因此無論君主功業高低,都無法在生前確定自己的廟、諡。二十五朝中,生前便定下廟號的,唯見曹叡一例(魏烈祖)。

帝(指曹叡)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之舞。——《魏書 明帝紀》

曹叡方在,而先定廟號,可笑無過此者。——《通鑑輯覽》

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曹叡方在,而先定廟號

因此,高祖與太祖的廟號,實際由該王朝的後世之君賜予。後世之君所處的政治環境,往往與前世有所差異,所以考慮的問題也相對複雜。

簡而言之,一個君主的廟號如何,與其功績不完全相關,倒是與其子孫的政治考慮有關。

在追論廟號時,太祖必定居於最高地位。太者,大也;太祖者,一朝之大祖也。

太祖相當於王朝欽定的奠基者,擁有無與倫比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因此後世之君,必然會追尊自己的直系先祖為太祖。

在確定太祖之後,高祖之號的授予,才會被提上日程。如果二者出現衝突情況,王朝的後世之君,甚至可能會改易先代君王的廟號,藉以強化自身法統。

換言之,高祖與太祖的授予,實際都是古代文化的當代應用,其目的是服務於政治宣教。

鑑於本節的論述相對抽象,下文會透過具體例證,詳細分析高祖與太祖的廟號授予問題。

③ 高祖與太祖案例分析

如前所述,高祖最初見於商代,本是商太祖(成湯)的遠祖先輩,具備較濃郁的榮銜性質;但魏晉之後,這一情況則發生變化。

兩漢之世,無高祖之號。今所謂漢高祖,實際是將“高皇帝”的諡號與“漢太祖”的廟號雜糅所成,並非實際稱謂。

群臣曰:“帝(指劉邦)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漢書 高帝紀》

高祖之號再度出現,是在魏朝。

(1)魏高祖

魏高祖是曹丕,魏太祖是曹操。父為太祖,子為高祖。

武皇帝(曹操)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曹丕)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魏書 明帝紀》

在魏朝的廟制中,曹操是太祖,無可置疑。曹丕雖是庶出,但居庶子之長。同時,曹丕生母卞氏後來被曹操扶正,又使曹丕具備了嫡子的身份。

(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為(魏)王后。——《魏書 武帝紀》

因此,雖然曹丕上面有曹昂這個兄長,但曹昂早死且無子,曹丕自然可以充當魏朝的正統代言人。

換言之,曹操被追尊為太祖,不會損害到曹丕與曹叡的正統性。

(2)晉高祖

晉高祖是司馬懿,晉太祖是司馬昭。父為高祖,子為太祖,與曹魏恰好相反。

武帝受禪,上(司馬懿)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晉書 宣帝紀》

武帝受禪,追(司馬昭)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晉書 文帝紀》

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司馬炎受禪,追司馬昭為晉太祖

就西晉立國的功績而論,司馬懿明顯強於司馬昭。因此司馬昭獲得了最尊貴的太祖廟號,便不能不引起注意。

這與西晉的王朝統緒有關。

西晉追封廟號,已在司馬炎之世,而司馬炎偏偏出自司馬昭一系。司馬昭本是司馬懿的次子,論繼承順序,排在嫡長兄司馬師一脈之後。

文帝(司馬昭)以景帝(司馬師)既宣帝(司馬懿)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司馬)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司馬)攸。——《晉書 武帝紀》

如果追封司馬懿為太祖,那司馬師-司馬攸一系的正統性便會得到強化;司馬昭-司馬炎一系的正統性則會遭到削弱。

司馬炎作為皇帝,自然不會拆自己的臺,因此將生父司馬昭追為太祖,強化自身地位。至於司馬懿,只好屈居高祖之列。

(3)漢趙高祖

漢趙高祖是劉淵,其廟號後被改為太祖。

(劉淵)在位六年,偽諡光文皇帝,廟號高祖。——《晉書 劉元海載記》

劉淵是南匈奴貴族,也是偽漢政權的實際創立者。於情於理,劉淵都應為太祖,但最初的廟號,卻被定為高祖。

這與歷史遺留原因有關。

劉淵僭號時,自詡為漢室繼承者,曾追兩漢的三祖五宗。

“三祖”即太祖劉邦、世祖劉秀、烈祖劉備。“五宗”即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顯宗劉莊、肅宗劉炟。劉淵藉此強調自己“以漢代晉”的正統性。

(劉淵)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晉書 劉元海載記》

劉淵既然以漢室後裔自居,自然不能再用太祖(劉邦)廟號,只好屈居高祖。劉曜繼位之後,將(偽)漢的國號改為(前)趙,劉淵也便順理成章,成為了前趙太祖。

光文(指劉淵)以漢有天下,歲久思德,結於庶民。故立漢祖宗之廟,以懷民望。昭武(指劉聰)因循,遂未悛革。今欲除宗廟改國號,御以大單于(指劉淵)為太祖。亟議以聞。——《十六國春秋 前趙錄》

劉淵案例,可以側面印證太祖的地位,高於高祖。

(4)後趙高祖

後趙高祖是石勒,後趙太祖是石虎。叔為高祖,侄為太祖。

偽諡(石勒)明皇帝,廟號高祖。——《晉書 石勒載記》

偽諡(石虎)武皇帝,廟號太祖。——《晉書 石季龍載記》

石勒是後趙的實際創立者,功勳至大,於情於理都應為太祖。只不過石勒死後,其直系子孫被權臣石虎屠戮殆盡。

鹹康元年,季龍(石虎字季龍)廢(石)勒子(石)弘。——《晉書 石季龍載記》

石虎以侄子身份,篡奪叔父基業,自然不能尊叔父為太祖。

因此,石虎這個篡奪者,便把太祖廟號留給自己,反倒把石勒晾到一邊,給了個高祖的榮銜。

(5)劉宋高祖

劉宋高祖是劉裕,劉宋太祖是劉義隆。父為高祖,子為太祖。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宋書 武帝紀》

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宋書 文帝紀》

劉裕即辛棄疾詩詞中“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他出師北伐,光復兩京(長安、洛陽),幾乎統一半壁江山,是南朝功業最盛的君主,也是劉宋的實際建立者。

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劉裕為劉宋高祖

劉裕得不到太祖的廟號,也是因為繼承人的統緒問題。

劉裕死後,太子劉義符繼位,可惜劉義符沒有皇帝命,很快便被權臣弒殺,改立劉義隆。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劉義符)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劉義隆),入奉皇統。——《宋書 文帝紀》

劉義隆以庶子身份登基,自然不能追劉裕為太祖——如果劉裕是太祖,那劉義符(劉裕嫡長子)的法統便會壓過自己。

少帝諱義符,小字車兵,武帝長子也。——《宋書 少帝紀》

不出意外,劉義隆繼位之後,追尊劉裕為高祖,而把太祖的廟號留給了自己。

綜上可知,“父為高祖,子為太祖”的情況(西晉、後趙、劉宋),大多是後世君主得國不正,為了避免非議,強行將奠基之君的“太祖”改為“高祖”。

更有趣的是,這些後世的篡奪者,往往不揣冒昧,將太祖的廟號留給自己。

(6)陳高祖

陳高祖是陳霸先,陳太祖廟號則缺置。

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陳書 高祖紀》

陳霸先的情況,與司馬懿、石勒、劉裕十分相似。陳霸先是陳朝的實際創立者,但死後侄子陳蒨強行接班,又派人處理掉了陳霸先的兒子陳昌,對外謊稱“船壞溺死”。

三月,(陳昌)入境,(陳蒨)詔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丙子,(陳昌)濟江,於中流船壞,以溺薨。——《陳書 衡陽獻王傳》

陳蒨如果追尊叔父為太祖,便會削弱自己的法統,因此陳霸先這個陳朝奠基者,也只好屈居高祖之位。

陳蒨的最初計劃,應當是把太祖的廟號留給自己。不料陳蒨死後,其弟陳頊有樣學樣,把哥哥的兒子們廢掉,自己做了皇帝。因此陳蒨僅僅得到世祖的廟號,功虧一簣。

光大二年正月,(陳頊)進位太傅,領司徒,加殊禮,劍履上殿,增邑並前三千戶,餘並如故。十一月甲寅,(陳頊)慈訓太后令廢帝(指陳蒨之子)為臨海王。——《陳書 宣帝紀》

由於陳朝君主三代傾軋,統緒混亂異常,最終太祖的廟號竟然空置,令人啞然失笑。

④ 小結

二十五朝中,高祖與太祖的相關案例極多,一篇文章難以窮盡;而且舉例過多也有繁瑣無聊之弊,因此權以上述案例,略作分析。

其實透過前文論述,可以清楚看到,高祖與太祖,可以大抵劃分為“魏式”和“晉式”。

魏式即大宗繼統,王朝的實際奠基者為太祖;晉式則是小宗繼統,王朝的實際奠基者為高祖。

小宗繼統的問題,屬於該王朝的繼承統緒出現了波動,嫡長子一脈未能順利接班,因此後世君主(出自小宗)出於自身的合法性考慮,不得不降低王朝奠基者的地位,將之降格為高祖,而不稱太祖。

一言蔽之,如果一個王朝的廟號中出現了“高祖”,往往說明這個王朝的繼承統緒,出現了嚴重問題。

以唐代為例。李淵是唐朝的實際創立者,不得太祖之號,反被授予高祖。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新唐書 高祖紀》

正統性的判定:論高祖與太祖的差異

李淵為唐高祖

理由顯而易見。如果李淵為太祖,那太祖嫡長子李建成一脈,便會具備最強的法統。這在唐初的政治環境下,明顯不合時宜。

不過這個問題並未困擾到李世民。因為李淵僭號之初,曾追尊其祖父李虎為唐太祖,這無疑是李世民樂於承認的事情。

追諡皇高祖曰宣簡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李虎)曰景皇帝,廟號太祖。——《新唐書 高祖紀》

李虎是西魏時人,且恪守臣道,結果莫名其妙獲得了“唐太祖”的廟號,也算是歷史的黑色幽默了。

(李虎)輕財重義,雅尚名節。——《冊府元龜》

概而論之,魏晉以降,“高祖”往往是“太祖”的替代品,其功業等同於太祖,地位卻低於太祖。這種怪異現象,大抵是後世的小宗子孫,為了強化自身的法統,強行給祖先的廟號降格,屬於文化工程的現實應用。

諺語云: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廟號的授予權力,既然掌握在後世之君手中,那它必然服務於當朝的政治需要。一言蔽之,一切歷史無外乎當代史。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