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01—死灰復燃

大漢帝國,距離都城長安千里之遠的梁國國都監獄裡,獄卒田甲正在肆無忌憚地羞辱著,曾經的梁國高階官員、中大夫韓安國。

本來深知“

虎落平原被犬欺

”的韓安國,是不想多說什麼的。

可誰知,田甲卻越來越過分·······

終於,忍無可忍地韓安國對著田甲說道:“你難道不知道,就算是看上去已經熄滅的死灰,也是可以重新復燃的嗎?”

韓安國的意思很明顯:你不要看我現在沒落了,就這麼地羞辱我,萬一哪一天我又重新得勢了,你田甲又該如何自處呢?

誰知這位獄卒田甲也是一個說相聲的好料子,他一臉不屑地回擊道:“你要是能夠重新燃燒起來,我一泡尿,也能澆滅了!”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我們常說:事可以做絕,但話不能說絕!

很明顯,這位叫作田甲的獄吏,是不太清楚這個至理名言的——他要是懂得這個道理的話,就該在當時就弄死韓安國,而不是隻會放“狠話”了。

因為不久之後,遠在千里之外的大漢帝國皇太后竇漪房,就專門給自己的兒子梁武王劉武,下了一道懿旨:讓韓安國出任梁國內史(負責治理梁國國都內的一切事務,相當於國都地區一把手)。

梁內史之缺也······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

就這樣,曾經被一個小獄吏嘲笑,認為可以一泡尿就澆滅的囚犯韓安國,竟然滿血復活了。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死灰復燃”的典故。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麼一個疑問:這個韓安國究竟是什麼人?為什麼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太后竇漪房會對一個囚犯,給予特別的關照呢?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02—謹慎持重,初得賞識

韓安國,字長孺,西漢時期

梁國成安縣人,後遷居到睢陽(梁國境內)居住;

早年間的他,曾經跟人學習過《韓非子》、雜家等學說。

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出師之後的韓安國,就自然而然地投奔到了梁武王的門下,並且得到了中大夫(高階顧問)的官職。

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

因為,事先得到了哥哥漢景帝,千秋萬歲之後,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許諾”,梁武王劉武自然義不容辭地站到了漢景帝的一邊,並且全力阻擊七國叛軍。

當時,劉武除了派出梁國第一猛將張羽之外,還以韓安國為輔,在睢陽地區阻擊叛軍。

史書上對於這兩個人的表現是這麼評價的:

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

以這幾個字的評語來看,貌似韓安國的表現一般。但是,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當時,名將周亞夫的總體平叛計劃就是,以梁國軍力為誘餌,吸引牽制叛軍主力,然後漢軍主力直搗叛軍根據地、釜底抽薪。

那麼,要是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似乎韓安國的穩紮穩打更暗合於大勢!

當然,不論如何,韓安國和張羽這兩個成功牽制住了叛軍主力,為周亞夫的最終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的將領,都因此而天下揚名。

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03—人情練達,簡在聖心

其實,早在漢景帝上位之初就有了“削藩”的念頭,只是當時各個諸侯國都實力非凡,所以景帝不敢妄動。

後來,經過深思熟慮的劉啟(漢景帝),決定拉攏自己的親弟弟梁武王,於是才有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的典故。

可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歷來是厚黑家的常規操作;而作為此中的佼佼者,漢景帝劉啟更是對其運用的爐火純青。

當年,為了拉攏弟弟劉武給自己出力,景帝不僅破例給予了梁王,自己選拔二千石(dan)以上高官的權利;更是在梁王進京之際,親賜天子儀仗、旌旗,極力抬高劉武的身份地位。

然而,當“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的心態就不一樣了——當他知道弟弟劉武,在封國內的“僭越”之舉時,曾不止一次地對身邊人表達過,自己對此事的不滿。

(梁武王)出入遊戲,僭於天子。天子聞之,心弗善也。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所謂,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很快就被皇太后竇漪房知道了。

作為一位從大風大浪裡走過來的老牌政治家,竇太后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處:她理解大兒子漢景帝內心深處的複雜與矛盾;更明白,如果真的想要自己疼愛的小兒子“更進一步”,就首先要取得景帝的理解與支援。

所以,當梁國的使者來到京師,代表梁王向自己請安時,竇太后卻故意不見,並且還派人責問使者,梁王的種種“不法”行為。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

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梁國的使者表示自己很受傷:我一個小小的使者本來是來請安領賞的;您現在問我,老闆梁王為什麼會做錯事,我該怎麼說?!

坦白交代吧!回國之後,梁王肯定不會給我好果子吃!

拒不承認吧!現在皇太后就要“辦”了我!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啊!

不過,好在梁國的使者是韓安國,他略一思索就想明白了此事的關鍵之處:梁王是竇太后最鍾愛的兒子

而且還幾次三番地表示過,都想讓皇帝將皇位傳給梁王

那麼,太后現在責難梁王的行為,肯定是在“做樣子”,想要給皇帝和朝堂一個交代罷了。所以,她才會責難使者,而不是直接派人訓斥梁王。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想通了這個關節,韓安國立馬就有了應對之策。

他帶著重金禮品來到了,整個大漢朝堂上唯一一個可以在竇太后、漢景帝、梁王劉武之間自由穿梭的長公主劉嫖的府邸,

作出瞭如下說辭(很好理解,青史君就不翻譯了):

韓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惟梁最親為艱難。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愛之也。

今梁使來,輒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不得不說,韓安國真是厲害!

他簡簡單單的一段話,不僅層次分明,更是直擊要害:

首先,韓安國以梁王在“七國之亂”中的功績為契機,重申梁王的忠孝之道;讓竇太后(主要是漢景帝)不要忘了梁王曾經立下的汗馬功勞。

然後,韓安國又將梁王的“僭越”行為,定性為“梁國與天子、太后共存亡”的政治訊號。

經過韓安國解釋,梁王的所有行為,立馬變得“偉光正”起來。你說,就算是漢景帝真的對梁王不滿,但他真的好意思一直揪著梁王的小辮子不放手嗎?!

果然,當竇太后獲悉了韓安國的話語後,立馬大喜,並讓人將其一字不落地轉達給了漢景帝。

最終,漢景帝也就坡下驢,誠懇地向竇太后認錯,並於梁王“和好如初”!

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

經此一事,韓安國名震京師,並且被竇太后深深地記住!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竇太后直接點將,將囚犯韓安國提拔為梁國內史的一幕。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04—為景帝解憂,讓梁王“下臺”

雖然,漢景帝的心結算是暫時解開了,但是梁王劉武卻不幹了!他之所以在“七國之亂”中全力以赴,就是因為漢景帝曾經說過,將來皇帝的位置是自己的!

可是現在,漢景帝不僅翻臉不認賬,而且說自己“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劉武卻不敢直接找漢景帝的麻煩。於是,他就聽從了謀士公孫詭、羊勝等人的意見,派出刺客,殺死了大漢朝堂上一直和自己作對的袁盎等人。

這可真是捅了馬蜂窩了!

身為藩王竟然敢派人刺殺朝廷的官員,這不是造反嗎?而且,這個事情還發生在“七國之亂”剛剛平定之初,漢景帝剛剛樹立起來的權威,就這樣被弟弟劉武直接踩在了地下。

你說景帝能忍嗎?

肯定不能忍!

於是,漢景帝先後派遣了十批使者來到梁國,勢必要將公孫詭、羊勝捉拿歸案。

至於,漢景帝為什麼不直接辦了弟弟劉武?原因有兩個:第一、竇太后還在那坐著呢,景帝就是想,也不能這麼做!第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您聽聽就得了,還能當真?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不過,梁王劉武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要和哥哥唱反調——他直接將公孫詭、羊勝藏匿到了自己的王府。

所以,儘管辦案的官吏來了一批又一批,卻一直沒有將想過人販捉拿歸案。

眼看著,漢景帝的面子掛不住、梁王劉武騎虎難下,身為梁國內史的韓安國出場了!

他來到了梁王面前,直接向梁王指出了此事的關鍵之處:大王您輕信了公孫詭等人的餿主意,刺殺朝廷大員,明犯國家法律;因為有太后的關係,皇帝才不好責難大王。

可是,您難道忘了,當年的太子劉榮(景帝的兒子)就因為說錯了一句話,就被廢為臨江王,後來又因為可大可小的“毀壞高祖陵墓外牆”事件,就死在了中尉府的事了嗎?

帝王治理天下,終究不會因為私情而亂了國法。

現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您能夠改過自新,可是您卻沒有領悟到她老人家的一片苦心!

再退一步說,萬一哪一天太后駕崩了,到時候大王您該如何自處呢?

本來還憋著一股勁的梁王,在聽完韓安國的話語後,不禁冷汗直流,他立馬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

於是,公孫詭、羊勝等人自殺;首級被送往漢庭。

這件讓竇太后、漢景帝,都下不來臺的事情,最終透過韓安國的從中斡旋,算是暫告一段落。

韓安國的所作所為,更加得到了竇太后和漢景帝的看重。

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國。

韓安國:一個被竇漪房和漢景帝同時看重的官場奇才!

結局

韓安國這個人啊!

雖然,善於謀略,為人也非常忠厚,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缺點:貪財好貨!

所以,在不久之後,他就因為貪腐問題,而丟掉了官職(估計第一次坐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後來,韓安國又透過武安侯田蚡的路子,成功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直接得到了大漢帝國御史大夫的職位。

當然,透過前文的種種,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韓安國在官場上能夠青雲直上,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懂得運用“金錢”的力量,而更是因為他識時務、懂大勢,又善於謀略。

所以,在田蚡倒臺後,漢武帝卻沒有對韓安國進行打壓,甚至一度想提拔其為大漢國相,只不過因為,當時韓安國恰好骨折了,此事才只好作罷!

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奉引墮車蹇。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

縱觀此人一生種種:雖有小過,但無大錯;他謹慎持重、善於謀略,又人情練達;能夠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大漢帝國的三代領導人之間,且備受重視,絕對是自身實力使然!

青史君在想:像這樣歷經三朝而不倒的人物,是不是可以稱之為“官場常青樹”呢?

相關文章連結:

讓漢武帝充滿期待的合圍匈奴計劃“馬邑之謀”,為什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