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一般我們要寫一個人物的形象會怎樣?

無外乎外貌、動作、心理、語言等正面的描寫。然而,在傳統的詩歌中有一種人物無法從正面來描寫的,那就是隱者,或者說世外高人。我們先來看個大家熟悉的例子: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這首詩估計每個人從小就會背了,小時候學的肯定是最簡單、又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把代表性的作品學會了、背誦了,那麼它就好像一把鑰匙,為我們將來開啟知識的寶藏做好準備

那麼,《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關鍵是什麼呢?嗯,題目就是一個關鍵!對的,就是“尋隱者不遇”,這是“尋仙訪道”類的山水詩百試不爽的標準套路。凡是寫世外高人的,凡是寫隱者的,只要沒見著人,那高深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境界馬上就出來了。不信我們來看看:

《過融上人蘭若》(唐·綦毋潛)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過融上人蘭若》,這個“過”就是“拜訪”的意思,就好像《過故人莊》的“過”是一樣的,按照傳統這個“過”應該讀為平聲“鍋”的,特別是在韻腳的時候更是如此。“上人”就是對和尚的尊稱,這位上人叫做“融”,所以叫做“融上人”,蘭若(rě),源於梵語,指和尚的住所。所以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就是“去拜訪一位融和尚所在的寺廟”。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結果拜訪到了沒有呢?肯定是見不到的,只見到空空的禪室內掛著僧衣,人影不知哪兒去了,無奈,只好出來外面溜達溜達吧。誒,這窗外邊的水鳥挺好,沒人打擾,它們悠然自在地飛來飛去,那就坐在這裡一邊觀鳥一邊等人吧。最後鳥也看夠了,人也沒等到,只好下山回去咯!還好,路上風景不錯,看著看著,不知不覺間,到半路上已是黃昏時刻,這時候卻聽到鐘聲穿過青翠的山林傳了過來。說明了什麼呢?哦,只是說鐘聲很空靈,很好聽,然後我的心靈得到淨化了嗎?淨化心靈是必須的,但又不僅是如此,還說明這位融上人已經回來了,可是自己卻沒遇上。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感到很遺憾的,會有一種插肩而過的失落感,莫可名狀。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可是詩人真的會遺憾嗎?或許有吧,或許不是呢?何以見得?這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我們一般認為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在那個時候,玄學處於發展繁榮的時期,整個社會崇尚清談的風氣。謝靈運等人透過遊山玩水,尋仙訪道,狀寫山川美景,還順帶把玄理融入詩中。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謝靈運像

其實,這股清談的風氣還要上溯到魏晉時期,特別是晉代衣冠的名士風流。據《世說新語·任誕》記載: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迭門不前而返。度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這位王子猷,王公子就是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啦。話說,有一天夜裡正下著大雪,王公子一覺醒來,推開門一看,好傢伙!四下裡一片白茫茫,此情此景怎能無酒?又怎能無詩呢?於是,把小酒一酌,幾杯下肚,嘿,興奮了起來,便一邊手舞足蹈地來回走動,一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左思的《招隱》,說的就是去找隱士嘛,這樣讓他忽然就想起了自己也認識一位的世外高人,那就是隱士戴安道。可是戴安道不在身邊啊,他家還遠著呢。管不了那麼多了,二話不說,連夜坐著小船找他玩去。就這樣走了一夜,好不容易到了戴安道家門口,可又不想進去了,轉身就往回走。看吧,酒喝多了就是這個樣子。旁邊人實在受不了了,問他這是怎麼回事?誰知王公子還清醒著呢,他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而來的,興致沒了就回去唄!為什麼一定要見戴安道呢?”

看,這就是任性自然,遵從內心,只求適意而已。在拜訪戴安道這件事上面,注重的是這個過程,至於見沒見到人,就沒有什麼可以糾結的了。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紹興蘭亭

這種魏晉風度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現在,我們回到綦毋潛的這首詩,“黃昏半在下山路”是沒關係的,今天乘興而來了,雖然沒見到人,現在回去也不必遺憾,何況這一路的景色這麼好,水鳥也看了,鐘聲也聽了,有什麼好糾結的呢?重要的是享受這個過程,心靈得到了洗滌淨化,所以詩人的內心應該是非常滿足的。

這麼說有根據嗎?有的,我們看邱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這首詩中,詩人就直截了當地說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邱為也是來尋隱者的,沒見到人,欣賞了山光水色之後,興致沒了就下山去,何必要等到那個人呢?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這種尋隱者不遇的套路運用得真是太多了。我們再來看一首:

《題潘師房》(唐·劉商)

渡水傍山尋石壁,白雲飛處洞門開。

仙人來往行無跡,石徑春風長綠苔。

這首詩主旨和上面一首差不多,只不過這首詩寫景有很大不同。第一句就說詩人跋山涉水,攀巖登壁,這樣看,這個似乎更刺激哦。上面的一首說的應該是平緩的山路,因為山上還有寺廟,詩人可以在路上慢慢走慢慢看。而這一首更像是來探險的,詩中可沒說山上有寺廟,詩人就說自己是來找神仙的。“渡水傍山尋石壁”,可以想象,這山是巖壁陡峭的那種,還有瀑布從懸崖上倒掛下來,詩人穿過“水簾”,緊貼著山體,在石壁上小心地找著攀爬的支點。終於到山上了,只見這裡白雲翻飛,洞門敞開。可惜,仙人的蹤跡肯定是不可能看到的,要不就不是仙人了,來無影去無蹤才是真的好。只見這裡春風吹拂,石徑上長滿了綠色的蒼苔。要注意,蒼苔的意象在詩中一般是表示寧靜清幽的環境的,石徑上長蒼苔說明這裡根本就罕有人來。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讀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我們就會覺得這完全是寫神仙的啊!可是我們看題目就發現,原來是“題潘師的山房”,那麼詩中的“仙人”指的就是“潘師”,“洞”其實就是潘師居住的房子,“洞門”就是房門了。只換了幾個概念,這位潘師就由一個凡人和尚變成神仙了,神秘魔幻的色彩就這樣出來了,這個藝術性不可謂不高啊!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總之,受到魏晉以來的山水詩、玄言詩、遊仙詩等影響,唐人寫的山水隱逸詩,描寫世外高人或者隱士,一般都喜歡這種“尋而不見”的套路。這樣例子還有很多,唐詩三百首裡就有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邱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等。

掌握了“尋隱者不遇”這把鑰匙,不管是欣賞相關的古詩,還是進行相關創作都是輕而易舉的喲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最後講一個典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見了老子回來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論老子就像雲中之龍,高深莫測,縹緲不可知。所以,以後要寫高人隱士,千萬要記住不要寫遇見,就算見到也不要說見到,這樣自然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