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寵冠後宮的萬貴妃薨逝,時年58歲。

明憲宗朱見深悲痛不已,長嘆道:“貞兒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

隨後他以皇后之禮厚葬了萬貴妃,並輟朝七日。這年八月,朱見深駕崩,終年41歲。

他們生死相依,這段驚世駭俗的戀情再次成為明朝皇帝多專情的經典案例。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然而與其他經典案例所不用的是,女主角萬貞兒一直被後人詬病,尤其是清朝人撰寫的《明史》,更是將她打造成十惡不赫的壞女人。

那麼萬貞兒在歷史上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明憲宗朱見深為什麼要痴情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女人?

01 萬貞兒在朱見深幼年時期的陪伴

說起來萬貞兒也是個可憐人。

萬貞兒出生於1430年,是山東省諸城縣人。四歲時,父親萬貴將她送入宮做了宮女。

年幼的她不能如其他孩童一般,繞膝父母身邊,卻要獨自面對爾虞我詐的深宮,謀求一隅之地,嚐盡人間艱辛。

幸運的是老天爺眷顧了她,由於懂事乖巧,萬貞兒深得孫太后的喜愛。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明憲宗朱見深的奶奶。

到了1449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結果被俘。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當時人心惶惶,北京城內兵力不足,看樣子是守不住了。很多富人收拾好包裹,準備逃往南方,朝廷中的一些官員也主張南遷。

危難之際,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大喝一聲“主張南遷者當斬”,竭力主戰,誓死保衛北京城,與瓦剌一搏。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才兩歲,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擁立了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同時與孫太后達成了交換條件,立朱見深為皇太子。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于謙畫像

此舉意味深長。

皇位終究還是英宗一脈的,朱祁鈺只是個臨時皇帝,畢竟國難當頭讓兩歲的朱見深繼位不合時宜。

可是人心是會變得。

當初朱祁鈺確實不想做皇帝,被逼登基實屬無奈,要不是于謙等人一再力勸,誰稀罕當那個國難當頭的皇帝,搞不好成了亡國之君,連性命都保不住。

可是當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起了異心,不想還回皇位了。甚至瓦剌一心求和,三番兩次讓他們接回英宗,朱祁鈺都找各種理由搪塞了。

一年後,當英宗九死一生,奇蹟般地返回北京後,朱祁鈺竟然將哥哥一大家子幽禁在南宮,也不以禮相待,並嚴防死守。

當時,朱見深是皇太子,並沒有生活在南宮,也就是說多年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那麼期間是誰陪伴並照料他的呢?正是萬貞兒。

孫太后敏銳地察覺到皇孫朱見深的危險處境,便安排了得力干將萬貞兒照料皇太子的衣食起居。

這時的萬貞兒,也才19歲,能得到孫太后的信任,自有她過人之處。照顧未來的皇帝,可謂可遇不可求,也不敢有半點閃失,萬貞兒自然盡心盡力。

可是年幼的朱見深漸漸地成為了叔叔的心頭之患,只要一天不易儲,朱祁鈺心裡總覺得不安穩,皇位也坐得不踏實。

1452年,朱祁鈺費盡心機,終於如願以償地廢掉了侄兒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朱祁鈺畫像

朱見深被貶為沂王,此後,朱見深的的處境與囚徒無異。

天算不如人算,朱見濟沒有太子命,一年後夭折,朱祁鈺深受打擊。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覺得朱祁鈺奪兄位還換太子,不是天命所在,不然怎麼連老天都不幫呢?

在儒家禮制觀念的束縛下,有很多大臣們上奏,要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惱羞成怒,自己還年輕,還有生兒子的希望,這幫大臣們為什麼總和自己過不去,非要幫著哥哥呢?於是他不僅駁回了大臣們的奏摺,還怒打了很多大臣的板子。

年幼的朱見深只是一個幾歲的幼童,自然不知道宮廷裡的滔天巨浪,更不知道自己捲入皇位之爭。

周圍的宮女太監唯恐受到牽連,紛紛避之不及,深宮裡留在朱見深身邊日夜陪伴他的也只有萬貞兒了。

此時南宮裡的英宗和嬪妃們,日子也過得很艱難,每天提心吊膽地過著日子。朱祁鈺不僅在吃穿用度上待兄刻薄,甚至幾次想給朱祁鎮扣罪名。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待兄如此冷酷無情,待侄兒更不用說了。

這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裡,朱見深總見不到父母,除了萬貞兒也沒人願意靠近他,在無形的壓力下竟然落下口吃的毛病。

忠誠的萬貞兒與朱見深患難與共,度過了數年的艱難歲月,二人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情感基礎。

可以想象得出,萬貞兒在朱見深心中的地位很可能超過了生母周貴妃。

1457年,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

10歲的朱見深重返東宮,復任太子。

02 萬貞兒寵冠後宮

危機解除後,萬貞兒應該回到了孫太后身邊,直到孫太后逝世,朱見深才藉機把萬貞兒要到東宮。

不知何時,兩人間的關係從亦姆亦姐變成了男女之情。

英宗生前,曾為朱見深選太子妃,擬定為吳氏、王氏、柏氏三女,然而朱見深很想立萬貞兒為皇后,可是英宗怎麼會答應一個比自己兒子大17歲的宮女為皇后呢?

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史稱明憲宗。

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大婚,兩宮太后遵照英宗遺命,讓吳氏做了皇后。朱見深趁機封萬貞兒為妃。

大婚後,小兩口本應你儂我儂,然而朱見深不願冷落了萬貞兒,竟然撇下年輕貌美的吳皇后,成天往萬妃的寢宮跑。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吳皇后心裡很不是滋味,納悶萬妃徐娘半老,究竟使了什麼手段迷得皇上神魂顛倒。蜜月裡備受冷落,吳皇后不能說皇上的不是,便找了個理由杖責了萬妃,沒想到闖了大禍。

朱見深得知萬妃被打,大怒,自己心愛的女人還保護不了,還做什麼皇帝?

看著萬妃身上的杖痕,朱見深發誓道:“此等潑辣貨,我若不把她廢去,誓不為人!”

第二天一早,朱見深跑到周太后那裡,鬧著要廢后,說吳皇后“舉動輕佻,禮度率略,德不稱位”,不堪居六宮之首。周太后勸阻道:“冊後才一月便要廢去,豈不惹人笑話?”

可是朱見深意志堅定,周太后拗不過,最終只好同意。

可憐吳皇后只做了一個月的皇后便被廢,家人也受到牽連,本來朱見深還想趁機立萬妃為皇后,可是周太后死後也沒答應,只好作罷,改立王氏為皇后。

自吳皇后被廢后,萬妃的聲名遠揚,宮中無人敢惹。

王皇后吸取了教訓,明哲保身,處處陪著小心,與萬妃總算相安無事,但未育一子又留下重重謎團,真相也不得而知了。

朱見深專情於萬貞兒,不僅世人不解,連他的生母周太后也很納悶,曾問道:“她哪裡美了,受你恩寵這麼多?”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明憲宗朱見深畫像

朱見深回答道:“臣有疝疾,非妃撫摩不安。”

晚明文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曾感嘆:“婦人以纖柔為主,萬氏身體肥胖,與纖弱相反,而獲異眷,就像楊玉環得寵於唐明皇一般!”

按照史料記載,萬妃體胖,和年輕貌美搭不上邊,卻牢牢抓住了小自己17歲的皇帝的心,得到皇帝的專寵。

可正是因為專寵,年齡又與朱見深生母同齡,因此萬貴妃在後宮之中並不受待見,各種流言蜚語恐怕創下了明朝後妃之最。

03 萬貴妃的是是非非

成化二年,萬妃為朱見深誕下第一個兒子,把朱見深樂壞了。他立刻封萬貞兒為貴妃,並派人四處禱告山川諸神,為皇長子祈福,大有立儲之意。

可惜皇子命薄,不久夭折。此後,萬貴妃再無生育。

說來匪夷所思,清朝人撰寫的《明史》裡記載萬貴妃自己不能生育,出於嫉妒竟強迫懷有明憲宗骨肉的嬪妃宮女墮胎,還毒殺明孝宗之母紀妃。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孝宗之生,頂寸許無發,或曰藥所中也。”

其實在明朝正史資料裡,比如《明憲宗實錄》,是找不到這些聳人聽聞的說法的。

後來的明孝宗從小目睹父親對生母紀氏不聞不問,對自己也不疼愛,卻對萬貴妃關懷備至,因此對萬貴妃也頗有微詞。

在為憲宗撰寫《明憲宗實錄》時,孝宗不好罵父親,便藉機罵了萬貴妃。罵歸罵,卻找不到關於墮胎一說的文字。

《明史》是清朝為明朝撰寫的歷史,是以《明實錄》為正史資料的,有部分關於萬貴妃的記載確實是從《明實錄》中抄來的,可是又增加了“墮胎一說”和“毒殺孝宗母親紀妃一說。”

正史《明實錄》裡沒有這些指責,那麼兩百年後的清朝人是從哪裡得知的呢?

實際上,《明史》記載的萬貴妃這些惡名,是結合了《明實錄》和野史,把道聽途說的故事也加進去了。

話說回來,後人質疑萬貴妃也不是空穴來風,看看朱見深兒子的出生年月,實在離奇,後人各種猜疑也是情理之中。

除了萬貴妃生的皇子外,朱見深早年僅有朱祐極和朱祐樘兩個皇子。

《明史》裡記載朱見深曾為無子嗣而煩惱過,因為朱祐極也夭折了,朱祐樘直到六歲才與父親相認。朱祐樘被立為太子後,朱見深的子嗣才噴湧而出,接連生了很多兒子。

《明史》將朱見深早年子嗣少歸罪於萬貴妃,認為她毒殺皇帝子嗣,讓懷有皇帝骨肉的嬪妃宮女墮胎。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事實真的如此嗎?

朱見深專情於萬貴妃,或許一直想傳位給自己與萬貴妃的皇子,才多年來極少寵幸其他妃嬪,以致早些年沒生幾個皇子。

後來萬貴妃生的孩子夭折後,多年未育,我認為朱見深見她生子無望才死了這條心,開始雨露均霑,從而子嗣連綿不絕。

如果孝宗母親紀氏真的被毒殺,孝宗能放過萬貴妃的家人?雖然他剛即位時,貶了萬貴妃的孃家人的官職,

但在弘治十年時,孝宗又封萬喜為正千戶,萬達為百戶,萬祥為所鎮撫,俱錦衣衛帶俸。

帝王之家,妃嬪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生育子嗣,萬貴妃再受寵也沒有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韙,承受巨大的風險去做,事情若是敗露,豈不是連家人也要受累?

況且周太后還健在,她會容忍此類事發生嗎?根據史料記載,周太后並不是個好說話的主,曾為了與英宗的錢皇后爭合葬耍盡心機,可謂性格彪悍。有關國本的事,她會袖手旁觀?

此外,明朝的文官集團勢力龐大,對皇帝的家事也管得很寬,如果萬貴妃敢謀殺皇儲,這些大臣們能饒得了她?要知道明朝的大臣們敢直言進諫不怕死的大有人在,他們只求青史留名足夠,是非常有氣節的。

萬貴妃:被世人錯罵多年,曾與明憲宗共患難,戀情卻被世俗所不容

萬貴妃畫像

因此,萬貴妃再得寵也不能為所欲為,畢竟後宮有個周太后,還有文官集團盯著,連皇帝都要受制於文官集團,更何況一個貴妃?

就算她做得再幹淨利落,後宮妃嬪那麼多,能瞞得住嗎?

再說萬貴妃也沒有這個動機這麼做,自己不是憑美貌上位的,與皇帝的感情牢不可摧,爭寵的目的也不存在。

在孝宗為明憲宗撰修的《明憲宗實錄》裡,

保留了憲宗說“萬氏柔明而專靜,端懿而惠和,率禮稱詩實稟,貞於茂族進規,退矩遂冠德於後宮”的話語。

從中可以看出孝宗儘管對萬貴妃頗有微詞,但是對她的才幹和品德還是認可的。

如果萬貴妃與朱見深年齡相仿,如果吳皇后不會因杖責萬貴妃而被廢,世人還會如此抹黑她嗎?

如果你覺得我寫得還不錯,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