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陳東敢以忠義脅天子,為何到了這裡誠惶誠恐?

#潁川陳氏

“至今談宋事,猶復泣陳東。”

靖康元年(1126年),因反對罷免主戰派李綱、种師道,太學生陳東率領太學生伏闕上書,書寫了一曲匹夫憂國的壯歌。

陳東家住丹陽,是潁川陳氏的一員。他曾經來到潁昌,尋訪先祖的遺蹟,迴歸精神故園。

北宋陳東敢以忠義脅天子,為何到了這裡誠惶誠恐?

陳氏宗祠

我家本出潁川住,幾世不曾歸潁川。

今我暫來忽暫去,太丘風流誰與傳。

我來潁川何所見?青青古柏古城傍。

知是荀陳手親植,令人不覺淚行行。

北宋末年的一個秋日,太學生陳東在回鄉途中,於潁昌短暫停留,並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這是一次尋根之旅。

天下陳姓以潁川為郡望,以陳寔為先祖。在陳姓人的心中,潁川是永遠的故鄉。

眼前的一切如此親切,又恍如隔世。

來到祖先棲息的這片土地,陳東猶如離鄉多年的遊子,淚眼婆娑。

北宋陳東敢以忠義脅天子,為何到了這裡誠惶誠恐?

潁川陳氏先祖陳寔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潁川士人不懈抗爭,作出了巨大犧牲。潁川人陳寔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陳寔字仲弓,為“潁川四長”之一,以德行著稱,曾感化竊賊,留下“樑上君子”的典故。

在東漢第一次“黨錮之禍”中,他主動投獄,被囚一年。第二次“黨錮之禍”,他又遭株連,長期隱居。

陳寔去世後,蔡邕親撰碑文,記述了他的身後哀榮——參與者有千人以上,荀慈明、韓元長等五百名流送葬,三公臨奠。

陳寔的風範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早在三國時期,少年鄧艾隨母親來到許昌,瞻仰陳寔碑,讀到墓碑上“文為世範,行為士則”的語句,嚮慕不已,遂自名為“範”,字“士則”。

後因避諱,才改名“艾”,字“士載”。

漢魏兩朝,陳寔、陳紀、陳群、陳泰四代人相繼享有盛名,奠定了陳氏家族繁榮昌盛的基礎。潁川陳氏播遷天下,以“潁川衍派”“聚星堂”自命。

無論走到哪裡,居住在何方,他們都是永遠的“潁川人”。

許昌,是陳寔與荀淑兩家人曾經相聚的地方。據說那次相會,驚動了天上的德星。

陳東詩中所見的古柏,應是在荀氏家族的墓地吧。

因荀淑的八個兒子被譽為“八龍”,這片墓地遂稱“八龍冢”。

時至今日,尚存一個孤臺,古木蔥蘢。

在潁昌,陳東曾經尋訪名士王寔,神宗時重臣王陶的長子。

王寔字仲弓,與陳寔同名同字,可見對於這位先賢的景仰。

他曾短暫出仕,回到許昌後,以讀書行醫自處,深得潁昌士庶敬重。

在人們印象裡,王寔有些口吃,淳厚博學,好客喜酒,雖庸夫賤士,也會謙誠接待。

陳東來得不巧,剛剛吃過飯的王寔或許出於養生需要,謝絕見客。

陳東遺憾之餘更添敬意:

晚生雖不及前輩,來訪諸郎觀典型。

吐握風流何寂寞,滿林風竹自秋聲。

竹林蕭蕭,風骨在焉。他或許懂得王寔的寂寞。

在寫給範鎮的詩句中,司馬光盛讚許昌:

許昌昔名都,於今亦雄藩。

先賢雖已遠,風跡凜猶存。

況復多鉅公,分義素所敦。

在那個時代,許昌真是名賢匯聚!

範鎮、王陶、韓維、範純仁、曾孝寬、蘇轍……這些名公大族,都選擇了許昌作為家園。

幾十過去了,他們的後人已融入這座城市,承繼著先人的遺風,順應著生活的變遷。

北宋陳東敢以忠義脅天子,為何到了這裡誠惶誠恐?

陳氏宗祠

陪伴陳東遊覽許昌的,是其老友、潁昌府職員石士繇。

臨別,陳東以詩致意:

太學諸生出許昌,抱關夫子特相將。

輕衣短帽秋風裡,瘦馬羸童古柳傍。

黃葉翻翻慘離思,濁醪沃沃澆愁腸。

欲知此別情懷惡,正是平生氣味長。

公歸且作詩書伴,我去還依鴻雁行。

酒闌徑渡石橋子,回首高城揮夕陽。

於黃昏時分別,可見行程緊促。平靜的字句中,難掩感傷。

潁川,這是他的精神故鄉。在故鄉面前,可以忘卻遠方。在故鄉面前,陳東暫時放下了他的憤懣與剛強。

生本假借,誰識其真。

丹青所寫,非吾精神!

天地使我,與物為春,

終當有歸,高閣麟麟!

這是陳東寫給自己的讚語。

他的求學經歷太過漫長,17歲進入地方學校,10年後進入太學,由於考試一再失利,在太學一待就是15年。

徽宗時期推行以三舍法取士,將國子監的太學生分為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三等,透過考試依次進等。直到透過進士考試,才能擁有做官的資格。

有人勸陳東用別的途徑謀求官職。陳東正色道:“我雖然不才,但一定要走考試這條正路。”

有一年,朝廷創制雅樂,命太學生演習,表現優異的可以獲得額外的機會,參與者引為榮耀。身為齋長的陳東卻向主事者請辭。

長官問:“操演成功,你就可以做官了。別人想參與而沒有機會,你為什麼要推辭?”

陳東說:“因演樂而得官,我怎麼能靠這種事僥倖進身呢?”

陳東求學20餘年,一無所獲。此間,附庸風雅的宦官梁師成竟然獲得了進士出身。

可見當時的考試製度,已經沒有了公信。

北宋陳東敢以忠義脅天子,為何到了這裡誠惶誠恐?

步入殿堂,是每一個士人的夢想。

“山嶽遭埋沒,乾坤著蔽蒙。”宣和末年鉅奸誤國,陳東每每談起,深為憂憤。

在一首詠雪詩中,他這樣直抒胸臆:“人間愁嘆之聲不忍聽,誰肯採摭傳說聞達太上家?”

在陳東看來,朝廷被奸臣左右遮蔽視聽,已經難以覺察民間疾苦。而一個士人,必須擔當起掃蔽除垢的使命。

這正是潁川陳氏的家風。

直至國家危亡的最後一刻,他振臂一呼,震動了天下。

本文由潁川派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