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影評

所謂澄沙之味,電影裡指的是紅豆沙餡,一種很平常的食物,也是俺小時候的最愛之一。姥姥擅長做,後來老媽也遺傳了手藝,有時會給我和弟弟蒸紅小豆包子。我和弟弟都搶著吃,競爭激烈。終於有一次,弟弟用力過猛,吃完後走在院子裡,兜裡掉出幾分錢,他後來回憶說,竟沒辦法彎腰撿起來。從此弟弟吃傷了紅小豆,我樂得獨享。幾年後,弟弟才恢復功力,但我已經長大了,不再像兒時那麼貪嘴。

那是一個短缺年代,有點好吃的歡天喜地,生活中談不上美食家,圍繞食物背後的哲理,跟我們也沒有半毛錢關係,更不會把食物和人生聯絡起來。我和弟弟那時候只知道,什麼東西好吃,愛吃,是甜的,酸的,還是有種混合後特殊的味道。短缺年代結束後,選擇多了,對食物的欲求退居次席。老一輩人也漸漸走了。某種程度上,也帶走了一種日常的歡樂,等到我們記起領會時,時空已隔。

《澄沙之味》影評

《澄沙之味》如其名,是一本內容平常的電影。電影講述一個在街角做銅鑼燒的苦悶大叔和一個前來打工的老太太相遇後的故事,聯絡二人的中介就是紅豆餡兒。苦悶大叔犯過事兒,因揹債而迫於無奈做起了銅鑼燒,他欠人的債一輩子都還不完,但為了活下去,銅鑼燒也算個營生。

老太太出現後,劇情有了變化。老人七十五六了,幾次懇求他給自己一份工作,時薪多低都行。老太太不僅年紀大,手還有點殘疾,苦悶人幾次都拒絕了老人,但當老人帶來自己燒做的紅豆餡後,大叔勉強嚐了一口,震驚了。他後來告訴老人,自己其實不喜歡甜食,別看開店,但從來沒有完整吃過一個銅鑼燒。老人家知道他背後有故事,但這世上誰是沒有故事的人呢?

苦悶人心悅誠服地接納了老人來工作,並告知老人一個秘密,店裡銅鑼燒的豆餡兒一直是買供貨商的成品。內行的老人並不覺得意外,她就是來做真正的豆餡的。於是圍繞著紅豆餡兒的製作,老人寓教於工序,開始為食物注入靈魂。隨著一道道工序的展開,苦悶人重新認識到了紅豆,逐漸與紅豆建立起了新關係。老人在製作中有不少日式的物語金句,譬如做紅豆餡是要靠感覺的,我們要好好招待豆子啊,豆子是從很遠地方來問候我們的,能遇到是我們的幸運等等。

《澄沙之味》影評

苦悶人此前愁煩的是無希望的人生,而老人專注的則是如何對待食物,並給客人傳遞食物本該有的內涵。做銅鑼燒對苦人來說,是重複簡單勞動,毫無新意,但在老人眼裡,是一次次有禮的親近。

故事的結局略有些悲傷。老人身世特殊,從青年時代就住在麻風病院裡,雖然病已痊癒,但人生是不圓滿的。關於麻風病如何可怕的流言在小鎮上傳開後,店裡的生意從爆棚到一落千丈,老人回到了療養院打發餘生。苦人感到內疚,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老人,等到正式來訪時,老人已經去世了。去世前,老人給苦人留下了一段錄音,大意是說

人生就算是沒成為什麼,也有活下去的意義啊

因疾病的約束,老人對自然和物候的變化敏感,生前常沉浸在自我感知的想象和享受之中。老人的大半生,被阻斷了和社會的廣泛聯絡,但卻從人性中培養出了一種更純正的人生觀和感悟力。

《澄沙之味》影評

因此病院裡的老人的一生倒也沒十分痛苦,有遺憾,但在遺憾的基礎上,老人有自己進行生活的方式和路徑,那就是在有限的生活半徑中和一草一木,和日升月落,和食物所維繫的生活之美建立聯絡。

苦人從老人手把手的教誨中受益匪淺,臉上有了笑容。老人離世後,苦人擺脫了債務關係,在街頭作流動商販,賣銅鑼燒。又是一年櫻花盛開時節,苦人推著小車,大膽地向孩子們吆喝起來。

老人在苦人的生命中,出現的時間極短,但卻教會了苦人如果想生活不那麼苦的話,不妨低下頭來,專心於事物本身所帶來的快樂。豆子本身不會說話,因有人類的思維和行動而與人類互動。簡單的操作過程本身有天意的安排,有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的意緒。從這個意義上說,食物本身是有情的,只待有情人接手。在領會食物的真意之前,苦人的思緒聚焦於自身的困境,而忽略了紅豆的饋贈。

《澄沙之味》影評

像這樣的情況,生活中比比皆是,貓也無能例外。特速寫一篇小文,一則紀念樹木希林女士,二則向日常的生活致意。影片中常出現日本獨有的櫻花季美景,也勾起我對日本的念想,是該找時間去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