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的工作程式

任何活動須遵循科學的工作程式, PDCA迴圈是質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式。PDCA迴圈最初由統計質量管理的先驅休哈特提出,戴明在20世紀50年代將其介紹到日本,故PDCA迴圈也被稱為戴明環。PDCA迴圈包括四個階段,即策劃( Plan)、實施(Do)、檢查(Check )和處置( Act),如圖所示。

質量管理的工作程式

PDCA迴圈示意圖

PDCA迴圈基於邏輯思維的順序,簡明而易於理解,具有廣泛的適用性。PDCA迴圈的具體內容如下:

(1)策劃階段(P):根據顧客的要求和組織的方針,建立體系的目標及其過程,確定實現結果所需的資源,並識別和應對風險和機遇;

(2)實施階段(D):執行所做的策劃;

(3)檢查階段(C ):根據方針、目標、要求和所策劃的活動,對過程以及用成的產品和服務進行監視和測量(適用時),並報告結果;

(4)處置階段(A):必要時,採取措施提高績效。要把成功的經驗變成標準,以後按標準實施;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防止再發生;沒有解決的遺留問題則轉入下一輪PDCA迴圈

PDCA迴圈作為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適用於組織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質量工作。PDCA迴圈四個階段一個也不能少;同時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如圖大環套小環所示),一般來說,在PDCA迴圈中,上一級迴圈是下級迴圈的依據,下一級迴圈是上一級迴圈的落實和具體化,透過各個迴圈把組織的各項工作有機地聯絡起來。例如,在實施階段為了落實總體的安排部署,制訂更低層次的、更具體的小PDCA迴圈來開展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置工作。PDCA是螺旋式不斷上升的迴圈,每迴圈一次,產品質量、過程質量或體系質量就提高一步。

質量管理的工作程式

大環套小環示意圖

在日本企業的管理實踐中,通常將質量管理分為方針管理和日常管理兩個層次。方針管理主要由管理人員實施,旨在解決組織發展中的全域性性問題瓶頸性問題或進行創新性活動,通常採用PDCA方法開展。而對於已經有確定的目標和方法的活動則將其納入日常管理,主要由作業人員透過標準化的方式實施,通常採用SDCA方法開展SDCA指的是標準( Standard )、實施Do) 檢查(Check)和處置(Action)這四個邏輯過程。透過PDCA迴圈和SDCA迴圈的交替進行,組織持續不斷地提升質量水平,如圖所示。正如日本的現場質量管理專家今井正明所言,質量管理就是不斷開展維持標準和改善標準的活動。

質量管理的工作程式

質量水平提升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