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清朝中後期,正是西方大航海時代,西方諸國海上貿易愈加頻繁,清宮西洋貢品是清代中西交往的重要見證,是17—19世紀中西政治文化交流過程中具有特殊價值的歷史珍存。西洋貢品不僅反映了清宮生活的一個側面,也折射出清朝皇帝對西方的認知與態度。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理清清宮西洋貢品的歷史脈絡和基本狀況,對全面瞭解清代近三百年間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對充分認識明清時期絲綢之路的延續與鋪展,都是有一定助益的。需要說明的是,在清代檔案文獻中習慣性所稱的西洋貢品,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中西正常交往中的禮品和定製採辦的西洋物品,為轉引論述方便,本文仍沿襲統稱貢品。

一清宮西洋貢品的來源

在明清時期,常用西洋一詞泛指西方國家。本文所言西洋貢品,主要是指歐洲國家轉送到清朝皇宮的各色器物。大致說來,西洋貢品進入清宮的主要渠道,有西洋各國使臣的進貢,還有西洋傳教士的進獻,也有廣州地方大員的採辦。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一)西洋各國使臣的進貢

清朝初年,曾一度實行海禁政策,而此時的歐洲則已進入海權時代。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追逐商業利潤,荷蘭、葡萄牙、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相繼東來,不斷派遣使臣來到清朝。大批西洋方物由此帶進清宮,成為清朝皇帝觀賞和享用的特殊物件。

荷蘭是最早積極與清廷建立聯絡的西方國家,順治十年(1653),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就派遣使臣斯克德“至廣東請貢,兼請貿易”,但因使臣沒有攜帶表文和貢物,與朝貢制度不符,“巡撫具奏,經部議駁”。(1)初次請貢遭拒,使荷蘭人對清朝的朝貢制度有了具體的瞭解。兩年後,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再度遣派使臣來華,這次按照清朝的定製,專門備有表文和諸多貢物。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經廣東巡撫奏請,清廷準其赴京朝覲。據記載,順治十二年荷蘭使團攜帶的貢物種類繁多,包括以荷蘭國王名義進獻的方物和使臣自己進獻的方物兩部分。其中,進呈皇帝的方物有:鑲金鐵甲、鍍金馬鞍、鑲銀劍、鳥銃、銃藥袋、鑲銀千里鏡、玻璃鏡、八角大鏡、珊瑚、珊瑚珠、琥珀、琥珀珠、哆囉絨、嗶嘰緞、西洋布花被面、大氈、毛纓、丁香、番木蔻、五色番花、桂皮、檀香,共22種。進呈皇后的方物有:玻璃鏡、玳瑁匣、玻璃匣、烏木飾人物匣、珊瑚珠、琥珀珠、琥珀、哆囉絨、嗶嘰緞、西洋布、百倭緞、花氈花被面、玻璃杯、花石盒、白石畫、薔薇露,共16種。

清朝統一臺灣,開放海禁之後,荷蘭使臣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度入貢。康熙帝對荷蘭的貢物也做了明確規定,“令貢珊瑚、琥珀、哆囉絨、織金毯、嗶嘰緞、自鳴鐘、鏡、馬、丁香、冰片、鳥槍、火石,餘均免貢”。(1)

葡萄牙也是較早和清朝建立聯絡的國家,康熙朝便送貢物進京。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康熙九年七月,葡萄牙使臣抵京,向清廷進獻的物品有:國王畫像、金剛石飾金劍、金珀書箱、珊瑚樹、珊瑚珠、琥珀珠、迦南香、哆囉絨、象牙、犀角、乳香、蘇合油、丁香、金銀乳香、花露、花幔、花氈,共17種。

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西洋博爾都噶爾國王若望,遣使麥德樂等,具表慶賀,恭請聖安”。(2)這次葡萄牙進獻的方物有:大珊瑚珠、寶石素珠、金琺琅盒、金鑲咖什倫瓶、蜜蠟盒、瑪瑙盒、銀鑲咖什倫盒、藍石盒、銀鍍金鑲玳瑁盒、銀鍍金鑲雲母盒、各品藥露五十瓶、金絲緞、金銀絲緞、金花緞、洋緞、大紅羽緞、大紅哆哆呢、洋制銀柄武器、洋刀、長劍、短劍、鍍銀花火器、自來火長槍、鼻菸、葛巴依瓦油、僧多默巴而撒木油、璧露巴爾撒木油、伯肋西巴爾撒木油、各品衣香、巴斯第裡葡萄紅露酒、葡萄黃露酒、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喀什倫各色琺琅、烏木鑲青石桌面、鑲黃石桌面、烏木鑲各色石花條桌、織成遠視畫,共41種。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迫切需要開啟海外市場,這促使英國加緊謀求向東方大國中國傾銷商品,於是英國貢品便隨之而來。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派馬戛爾尼率使團訪華,以為乾隆帝的83歲生日賀壽為名,在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帝,並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擴大通商的請求。

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攜帶了一大批貢品,包括:天文地理音樂大表、地理運轉全架、天球、地球、探氣架子、運動氣法西瓜炮、銅炮、椅子、火鏡、玻璃燈、印圖、絲毛金線毯、大氈毯、馬鞍、涼暖車、成對相連槍、自來火金鑲槍、自來火銀鑲槍、自來火小槍、小火槍、大火槍、鋼刀、巧益架子、西洋船樣、千里眼、各色哆羅呢、羽紗,共29種。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此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俄羅斯彼得大帝等諸多西方君主也曾先後遣派使臣來華,分別帶有各色禮品。這些各式各樣的西洋貢品,成為歷史上中西國家間交往的重要憑證。

(二)西洋傳教士的進獻

清前期,大批西方耶穌會士相繼來華。據檔案文獻記載,從康熙朝至乾隆朝,葡萄牙國王、西班牙國王、法國國王、羅馬教皇等,都曾選派耶穌會士分赴中國。這些來華的西洋傳教士有兩個特點:

一是大多學識淵博,各有高超技藝,藉此走進皇宮,且能留在皇帝身邊服務,其中有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內外科醫生、音樂家、畫家、鐘錶機械專家、琺琅專家、建築專家等。

二是傳教士們來華,不僅帶來了異國的宗教與文化,還隨身帶有大批西洋的珍玩器物,他們進京後,將所攜帶的西洋貢品作為見面禮進獻給清朝皇帝,以博取好感,爭取清廷放寬教禁,由此方便他們在中國更廣泛地傳教。紛至沓來的西洋奇器進呈後,也確實引起了清朝君臣的極大興趣。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現存的清宮檔案中,儲存著這些西洋傳教士向清朝皇帝進呈各種珍稀器物的進單,其中不僅標註了傳教士的中國名字,還具體開列了所進器物的名稱和數量,記述頗詳,彌足珍貴。茲舉幾例:

雍正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西洋人戴進賢、巴多明、徐懋德、德里格等,向雍正帝恭進“洋木百套盃一尊、比例尺一個、取方向儀一個、半圓儀一個、垂線平儀一個、羅經一個、日晷一個、千里眼大小四個、眼鏡六副、規矩二套、景物圖畫十幅、容鏡一個、琺琅戒指一個、琺琅片二個、銀星玳瑁筒一對、花磁盒一個、花銀盒一個、西香一匣、火漆十六條、小剪一套、羅斯瑪立諾露二瓶、避風巴爾撒木香六盒、巴西弟辣四瓶、鼻菸六瓶”。

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初三日,“兩廣總督李侍堯奏稱,西洋人嚴守志、樑棟材二人請願赴京效力”,並進獻“借光鏡一件、大花布二匹、小花布二匹、手巾二匹、白布二匹、銀絲鸚哥二架、絨狗二個、檳榔膏小狗四個、檳榔膏鴨子四個、琺琅珠盒子一個、琺琅珠囊一個、草繡花囊一個、草繡花鞋面二雙、金絲繡囊一個、繡花囊一個、鼻菸四瓶、義大利石鼻菸盒二個、義大利石小掛屏一掛、文具套二個、小刀子四把、小剪子四把、小銅版畫八張”,其中清廷將小花布、檳榔膏小狗、琺琅珠囊、金絲繡囊一個、小剪子收訖。

清朝中後期從西洋貢品來看,知悉萬物卻不居安思危

從這些進單的記載中我們看到,西洋傳教士們為博得清朝皇帝的賞識,確實用心良苦。他們蒐羅各種珍玩,攜帶各類奇器,萬里迢迢來到北京。從某種角度上講,這些西洋貢品也確實成了傳教士們走進紫禁城的見面禮,拉近了傳教士與清朝皇帝的感情距離。

(三)廣州地方大員的採辦

清朝每逢元旦、萬壽、冬至等節令,封疆大吏都要向皇帝進獻當地名貴物產,這在當時已成慣例。廣州作為清朝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是洋貨進入中國的主要通道。據檔案文獻記載,歷任廣州將軍、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粵海關監督等大員,均競相爭購西洋舶來品,為宮廷輸送紫檀、象牙、琺琅、鼻菸、鐘錶、儀器、玻璃器、金銀器、毛織品及寵物等大批洋貨,廣州由此成為“天子南庫”。

從廣東大吏進呈西洋貢品的檔案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廣東封疆大吏為蒐羅西洋貢品煞費苦心,每次進呈的物品都不在少數。如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粵海關監督毛克明恭遞進單,上面開列了進呈皇帝的西洋器物:金標五尊(內問標二尊)、千里鏡九架、自鳴報時一架、益達聯規矩二尊、雙面哆羅呢二聯、洋繡手巾二百方、洋繡門簾九副、花絨氈二幅、花羽寧十聯、鼻菸盒一箱(內益達聯一對、瑪瑙五個、青咖實倫一對)、鼻菸四箱(內二十四瓶)、洋油三盒(內檀香油四瓶、白花油九瓶、丁香油九瓶)、香三盒(內迦南四塊、沉香三塊)。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十八日,署理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報說“向省中各洋行鋪店及澳門駐澳夷人處所遍加購覓”,共得西洋器物一批,特呈送皇上。其中有:鍍金洋景亭一座,自鳴鐘五架,樂鍾六架,掛鐘二架,推鍾七元,表七元,鼻菸壺盒八件,規矩六件,玻璃棋盤一個,重一錢上珍珠一顆,七分上珍珠一顆,六分上珍珠一顆,五分上珍珠一顆,四分上珍珠一顆,三分上珍珠九顆,二分上珍珠二十顆,小珍珠手串二串。(4)在廣東大吏辦理西洋貢品過程中,半官半商性質的對外商貿壟斷組織廣州十三行充當了特殊的角色。

清宮內務府採辦西洋貢品的清單,大多是交廣東封疆大吏,最終透過廣州十三行去置辦。廣州十三行商人按照內廷出具的清單,從洋船上逐件採買或訂製,再交廣東地方官員轉送清宮。檔案記載,圓明園內西洋樓裡的洋玻璃燈、洋地氈、自動玩具、機械鐘錶、西洋鏡、銅版畫等陳設,都是由粵海關透過洋行商人採買運送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