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康熙十七年(1678)出生的來儀老祖響應清廷迴避瘟疫,外遷農墾的號召,攜同世遠、世啟、墨林、海鰲等六位兒子從湖北崇陽縣出發,碾轉水路乘船逆漢水北上,在旬陽北沙溝河老鼓鑼堂插草為標,開荒農墾……膝下六子中的次子世啟(生於康熙44年)數年以後又育三子(逢京、渭、江)尤三子逢江(字源水)頗有建樹,先是置田買地,後亦工亦商,創下一番不小的財富。繼而在陝西省旬陽縣桐木鎮梅花村雙龍洞口外擇基大興土木,蓋起十三孔小天井四合院,翹簷飛角……史稱花屋場。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據光緒年間家譜考證,源水德配沈氏(乾隆16年(辛未)1751——道光15年乙未1835年)是位德貌雙全的賢妻良母…,只惜正當盛年四十有二便為莊主遺孀,然,痛失愛夫的打擊並未壓倒沈老太的持家守業意志,毅然決然挑起花屋場家主重擔。當時已辦有私塾,外請先生教習當地男孩們斷文識字,頗有名氣。又過數年,沈老太的長孫程昌林(生於1808年),字文翰也成年二十三歲,在眾家弟子中出類拔萃,沈老太嘆念老先生年事已高,便留養在莊上協助文翰執教,正式以長孫之別號西園定名私塾為“西園學館”。隨著西園學館的掛牌,擴大對外招生,揭示了程府沈老太興辦學館教書育人的輝煌開端,文翰先生深解祖母持家興學的苦心,傾其所學,兢兢業業,廣納學童,重點培植可造之才。方圓幾十裡富庶子弟慕名前來西園求學知識。當時沙溝河周邊的許多文人紳士學者幾乎都曾就讀於西園學館的啟蒙教育,考出來的貢生廩生秀才,府衙官吏不在少數。諸如近代著名的翰林院大學士、晚清京官、鹽政專家中華民國鹽運使晏安瀾,曾師從程氏祖上程西園~翰林先生就讀於西園學館,後於光緒三年(1877)榮中殿試進士。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道光十一年(1831)宣宗皇帝敕授四川提督學政大人、時享盛名的書法大師潘光藻親筆題寫“晚節彌香”,為程府沈老太八秩榮誕祝壽賀匾一方,同年十月“道光皇賜進士漢陽知府”以叔外祖母稱謂沈老太,頓首拜贈“寶婺舒丹”鎏金字匾一方,高度稱頌沈老太如天上寶貴至上的女星,在興辦學館教書育人事業上廣施財帛,捨得給予他人賙濟,樂於奉獻個人一顆赤誠丹心,實現了養育貧窮學子,教育求學後生的辦學初衷,不僅持家富甲一方,辦學也人才輩出……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沈老太晚年活的很開心,活出了老來響、夕陽紅、老來香,因為她有功於社會,心情舒暢,她一生自慰無愧於鄰里和家庭,興辦啟蒙教育為國家輸送有用人才奠定良好基礎,無愧於社會,所以“寶婺舒丹”當之無愧,沈老太樂享高壽八十四春,堪稱“晚節彌香”!於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仙逝,遵沈老太遺願,移柩湖北鄖西縣板橋河柿樹灣引駕坡安息。

然而,令花屋場世系幾百後裔慚愧的是,因為文革運動,將家譜列為四舊書籍焚於一旦,不知道老太靈安何地,迄今近二百年陝地裔孫未曾叩祭七太祖母,藉此編述匾文故事機會,筆者以第八代裔孫代表,謹述此文緬懷沈老太興學豐功,以誌永垂不朽……

程府沈老太君與“寶婺舒丹”

(文/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