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蘇軾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很多時候,我們身在事中,就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更談不上洞察其規律。

我實踐《易經》的過程中,悟到一個道理:

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1、跳出事情外,以全域性視野看問題。

有讀者跟我說,感到很痛苦。

我說,因為心有追求。

她說是的,內心不甘平庸,有所追求,可是自己的能力又達不到,所以感到痛苦。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常常感到壓力和痛苦。如何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事端有千萬種,根本規律,卻只有一種。

我根據《易經》的走勢規律,隨手畫過一張圖: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任何一件事,都要經歷 “

初難知、二多譽、三多兇、四多懼、五多功、上易知

”的發展階段。

當人處在“三多兇,四多懼”的階段,會感到受困、壓力和痛苦,這是典型的人生低谷。

如果,你身在事中,整天被這些事折磨,那就很難找到出路。慢慢地,被迫放棄。

解決的辦法,就是跳出事情外,以全域性視野看問題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2、有了全域性視野,心中的格局會變大。

舉個簡單例子:

一個人犯了錯誤,虧損10萬。他的心很自責,感到很痛苦。如果,他總是沉浸在這件事中,那麼他的痛苦,會持續存在。

只有他跳出事情外,以全域性的視野看問題,心中的死結,才能開啟。

因為,事情有另一種可能走勢:

他在低谷時,虧損了10萬。他沒抱怨,而是冷靜下來,尋找自己犯錯的原因,並且堅決修正。同時,不斷最佳化自己做事的方法。修正錯誤,重新再來。後來,身經百戰的他,賺到了100萬。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站在這個全域性的視野,你會發現:

有些錯誤,有些痛苦,是必要的。它們是成功的墊腳石

當你有了全域性視野,心中的格局就會變大,眼下的事情就困不住你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忍辱負重,才能雲淡風輕。

在《易經》的規律中,

乾和坤,陰和陽,榮和辱,輕和重,是互相呼應,隨時轉化的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3、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有兩個人爭執,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應該是氣呼呼地,無論如何,極力想壓倒對方。

如果有兩個人爭執,你是旁觀者。你會一點都不動氣,很輕易就能看出問題所在,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

身在事中,卻“置身事外”的心法

二者可以相容,不會矛盾。

比方說,我做了一筆投資,結果是失敗。反覆想著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這是折磨人的原因,是痛苦的根源。

我的心法是,置身事外。

事情做完了,就完結。應該馬上跳出來,回到旁觀者的視野。失敗了,就總結經驗教訓。重新來過,就這麼簡單。

易經:置身事外,是大成者的心法

事情做完了,就是結束了,無論好與壞,都不再糾結

。(想太多,沒有用!)這就是活在當下。

過往不究,當下不執,未來不期

當然,別人看我說得輕巧,真要實踐起來,不容易做到。可你一旦做到了,你的心境會完全不一樣。那些困擾你的情緒和處境,會風飛雲散。

置身事外,是避免入世太深的折中之法

一個人,入世太深,就會身陷其中,不得解脫。

你應該像一滴水,而這個世界,像一張荷葉;你從這個世界經過,如同一滴水滑過一張荷葉;不帶走什麼,也不留下什麼,這就是最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