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看到這首詩,大家都知道,因為這是在我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這首詩了,上學的小孩子是都能整首詩給朗誦出來的,這首詩就是《憫農》,寫下這首詩的人叫李紳,是非常經典讓人朗朗上口的詩,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就會教我們這首詩的意思,可從來卻未曾對我們說過作者的結局怎樣,老師為什麼不願意提起呢?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獨有這首詩,是講的意思是勞作的艱辛,要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這都是農民在夏季烈日勞作得到的,是應該珍惜這些糧食的,不能去浪費了他們的辛苦,是很有意義的一首詩,那麼作者最後的結局到底怎樣呢?是不是真如他寫的,是一位很珍惜糧食,瞭解農民疾苦的人嗎?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李紳是從小就生活挺富裕,是生在一個官宦家,可是好景不長,在他只有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就只剩下了他和母親了,兩人的生活就變的不再富裕了,但還能勉強度日,在李紳長大後,就經常外出去遊歷,他在看到烈日下的,農民在辛苦勞作,就很有感觸,就寫了這首詩,這首詩是非常好的,就被選到了小學課本,能從小告訴我們每一粒糧食都來的不易,應該珍惜才對。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李紳是很有學識的人,他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進士,就走上了為官的路,他的日子也開始變得富裕起來了,因為到了官場並不是事事如意,因此是經歷了不少的磨難,曾被貶多次,也被重新啟用,在這樣起起伏伏的一生中,晚年成了宰相,他只當了宰相4年,就離世了,在他當官的時間內,都有經歷什麼呢?他在成為朝廷的官員後,他的生活條件自然開始變得很好了,在吃飯上更是非常好。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他自己是非常喜歡吃雞舌,在他的飯菜中,是一定會擺著一盤雞舌,其實我們知道,做這一盤雞舌是要殺掉多少雞啊,看這點就知道了,李紳的生活是很奢侈了,想到他寫的《憫農》,很難想到他當時是抱著怎樣的想法,他後來在吃上面,是變得很奢侈,這在人品也是有一定問題的。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在《云溪友議》中,當時李紳還沒做官時,是會經常去到李元將的家裡去做客,剛去的時候都是非常客氣的稱呼為叔叔,是很有禮貌的,當是在他當上了官之後,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李元將就開始去想攀附他,甚至開始在李紳面前自稱為弟,這已經降低了輩分,可沒想到李紳還是不行,竟然讓李元將在他面前,自稱孫子,真是人品讓人很懷疑,在當官後的區別實在是太大了。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後來有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老師不願提起?

看看李紳的後來發展,就能看出他在做官道路是,變化非常大的,性情都不同了,生活開始變得非常奢侈,還很殘暴,他這樣是令在他管理下的老百姓都非常害怕他,也有很多人為了能過的安定,就遷移了,種種方面都表現出了,他在當官後的差距太大,他是在74歲病逝,這樣當官後,變得如此惡劣的人,是怪不得老師不提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