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卻並非一個好人

古時候的文人有很多的都是好友,是彼此欣賞的知己,比如李白和杜甫就一見如故,頗有英雄相惜的意思。詩壇之上,人們經常將白居易和元稹並稱為元白,而他二人的關係也確實非常好。他們二人還和另一人也交遊甚密,此人正是李紳。

李紳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卻並非一個好人

李紳是唐朝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曾做過唐朝宰相。李紳六歲時候喪父,之後便跟隨母親遷居無錫,於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他和元稹、白居易的關係很好,也同樣有詩名,是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

李紳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卻並非一個好人

李紳最為著名的一首詩莫過於《憫農》詩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都深刻的反映了當時農民的貧苦生活,也成為了我們很小時候就已經熟背的兩首詩。

李紳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卻並非一個好人

僅從這兩首詩來看,李紳給人的感覺就是對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之心,肯定是一個關注民間疾苦的人,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李紳並非什麼好人。

據《云溪友議》記載,早在李紳發跡之前,他經常在一個叫做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因此姿態十分的低下,每次見到李元將就恭恭敬敬的喊上一聲“叔叔”。其實

李元將是他的族叔

,因此他叫一聲叔叔也是應該的,但是後來他做官之後,姿態一下子就變得不一樣了。

李紳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卻並非一個好人

在李紳做官之後,李元將為了巴結他,將自己降輩稱弟,稱侄,但是李紳都對此並不高興,

直到李元將自稱孫子之後,李紳才勉強接受

。從這件事情來看,李紳表現出來的全是一副醜惡的嘴臉。

當時有一個崔姓巡官,和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李紳發跡之後,崔姓官員有一次特地前來拜訪,結果他的僕人在客棧中和市民發生了爭鬥。在得知這個僕人是崔巡官的僕人之後,李紳將那個僕人和與之爭鬥的市民都處以極刑,還將崔巡官抓來重打了20大板,崔巡官也有苦不敢言。

經此兩件事情之後,時人私底下常常議論,說“

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都對李紳感到非常的害怕。在這樣的恐懼之下,有不少當地百姓都出逃,而李紳對此並不以為意。

唐武宗會昌五年時候,74歲的李紳留下了他這輩子最大的一個汙點。時為淮南節度使的李紳,接到了一封舉報信,有人舉報江都縣尉吳湘貪汙公款,還強娶民女。李紳知道之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並對其處以死刑。

這件案子上報朝廷之後,諫官懷疑此案有冤情,於是朝廷派出御史崔元藻前往復查。經過複查,崔元藻得知吳湘貪汙一事屬實,不過

款項不多

,而

強娶民女一事則不實

,因此

吳湘雖有最卻罪不至死

李紳對此不以為意,還是一意孤行,將吳湘處死

有人說李紳之所以堅決處死吳湘,其實是為了討好李黨的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

。吳湘的叔叔吳武陵曾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爹李吉甫,因此這兩家是世仇,而李紳殺了吳湘,正是替李德裕報了仇,自然可以討好李德裕,所以他才堅決的羅列罪名處死吳湘。

唐宣宗大中元年,吳湘案得到平反,而此時李紳也已經死去多年。按照唐朝律令,酷吏即便已經死掉,也要對其剝奪爵位,他的子孫也不得為官。也就這樣,已經死去的李紳被“

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

除了這些惡劣行徑之外,李紳還是一個好色之徒,家中家妓成群。一邊寫著百姓疾苦,一邊自己享樂而根本不在意百姓,李紳真的對不起他的那兩首《憫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