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提起蘇軾,我們的印象會停留在哪裡呢?也許是早讀時咿咿呀呀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也許是從兒時就被父母耳提面命必須背會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又也許是老師上課時拿來舉例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提起蘇軾,我們早已將他固化成了課本中的一首首佳作,將他視作冷硬的文字,視作沒有溫度的一張肖像畫,視作與我們有云泥之別不可企及的東坡居士,卻很少有人能相信,大詩人也不乏俏皮可愛的人設,雖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位三千年難出其右的大詩人,其實背地裡卻實打實是個大吃貨。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一、

遇王安石變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蘇軾,生於巴蜀之地——眉州眉山,其父蘇洵蘇老泉,大器晚成,對詩文頗有造詣。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由此可見蘇家的文化底蘊之深厚。

而蘇軾自幼聰穎,天賦異稟,又得到了良好的書香薰陶,為他後期的發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時年二十一歲的蘇軾和二兒蘇轍一起,自偏遠的巴蜀地區一路東下,進京趕考,並於1057年參加了科舉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考官是詩壇新將梅堯臣,兩人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詩壇革新,而蘇軾的文風就像一股勁風,將兩位考官吹了個踉蹌,當即大加讚歎——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得歐陽修賞識,但因歐陽修誤以為此文乃自己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將蘇軾判為第二。

但儘管如此,蘇軾的膽識、見識、學識均得到了歐陽修的首肯,並大膽預言蘇軾的文章日後必得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不遺餘力地推崇之下,蘇軾聲名大噪,名動京師,他的新作傳遍了京師的各個角落,人人都以和蘇軾共宴為傲。正在父子三人打算在京師大顯身手之時,他們的母親因病去世,兄弟倆隨父回家奔喪,直至守喪期滿才重回京師。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此後,蘇軾仕途還算順暢,因為朝中有賞識他的歐陽修幫襯,順風順水地過了幾年舒坦日子——1066年,蘇洵病逝,蘇家兄弟倆扶柩還鄉,為其父守孝三年,三年期滿,蘇軾還朝。

而此時的朝野,早已不復三年前,蘇軾回朝之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激進的改革家王安石瘋狂打壓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而歐陽修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也被王安石怒斥:

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何用!

勒令與蘇軾交情深厚的歐陽修致仕回家。

不僅如此,許多與蘇軾私交甚好的友人也都是保守派,因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他們紛紛被迫離京。

一時之間,朝野動盪不安,風雨飄搖,二十一歲的蘇軾所見海晏河清的平和朝廷,不復存在。

而蘇軾,也跟隨著這一股跌宕的政治浪潮,開始了他三起三落的人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樂觀積極,開啟了他美食家的天賦。

二、烏臺詩案被貶,吃貨天賦開始顯露

蘇軾的第一次被貶,源於一封上任湖州知州後給神宗的《湖州謝表》,在這封例行公事的文書中,

蘇軾因貶官至湖州而發了幾句牢騷: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本來這些話並無暗諷之意,但此時正值變法失利後的改制時期,大興“文字獄”,而蘇軾因為一直反對變法,字裡行間或多或少涉及到自己對新政的看法,他之前反對變法,一直被新黨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這次終於抓住了機會,御史們編織罪名,

說他“謗訕新政”,對皇帝大不敬,罪大惡極,死有餘辜。

擔心《湖州謝上表》的語句不足以定罪,他們又從蘇軾的其它詩作中挑出他們覺得隱含譏諷意味的詩句,添油加醋,大肆宣揚蘇軾的種種罪行。

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僅上任三個月的蘇軾

被御史臺逮捕後押至京師,因此事受牽連者有數十人之多,這便是著名的“

烏臺詩案

”。

而這一巨大打擊也成為蘇軾的滑鐵盧,新黨誓要將蘇軾置於死地,而蘇軾平日裡為人率直,人緣甚好,許多元老紛紛上書神宗,甚至連已經退休的王安石也上書言:

“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一眾人的共同努力下,蘇軾得以從輕發落,被貶謫至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下獄達一百零三天之久,險些遭遇殺身之禍,幸虧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也因為多方共同援救,他才躲過一劫。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被貶黃州是蘇軾經歷的第一次大起大落,黃州偏僻苦悶,蘇軾又剛剛經歷牢獄之苦,官場失意,帶著家人開墾荒地,由此也敲開了美食界的大門。

“自笑平生為口忙”,吃貨蘇軾的人生,從這裡開始。

他帶著家人開墾荒地,種菜做菜吃菜,“東坡居士”由此而來。

摸魚,做魚,做餅,採野菜,能看見的食材,蘇軾一樣都沒有放過,後世聞名的“東坡肉”也是在這個時期烹飪出來的——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帶領他們抗洪,便殺豬宰羊送給蘇軾,蘇軾推脫不了,便將豬肉加工以後回贈給百姓。

大詩人雖然做了廚子,但也不忘作詩,《豬肉頌》便是一篇吃貨的吃肉指南: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不止有肉香濃郁的東坡肉,還有軟爛的東坡肘子,彈滑爽口的東坡豆腐,湯鮮肉嫩的東坡魚……東坡菜系也佔據了中國美味食譜的半壁江山啊。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三、

無奈自請外調,為荔枝願長居嶺南

在黃州苦熬了幾年,等到宋神宗駕崩,司馬光為相,蘇軾開始了扶搖直上的升官之路,一路升至正三品,但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時,他彷彿看到了曾經的“王黨”。

蘇軾終究不適合在官場生存,他既沒有圓滑的處世之道,也不能對看不慣的事情睜一眼閉一眼,他又猛烈抨擊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醜惡嘴臉——由此,新黨不容於他,舊黨排擠於他,

萬般無奈之下,蘇軾自請外調,出任惠州太守

到了惠州,蘇軾又開始放飛自我,因為羊肉價格很貴,且一天只賣一頭羊,蘇軾買不到羊肉,便打起了羊脊骨的主意,將羊脊骨高湯燜煮,再澆上美酒,撒上鹽,最後用火烤,烤得羊脊骨滋滋冒油,

甚是好吃

雖然已經年邁,蘇軾卻仍然開心得像個孩子,他寫給弟弟蘇轍的家書《與子由書》中,沒有發洩憤懣,也沒有訴說堅信,只是分享了自己新發明的美食:烤羊脊骨,“

得微肉於牙綮間,如食蟹螯逸。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字字句句間,對生活的樂觀與豁達,趨近極致。

在惠州,蘇軾還遇到了願意為之終老於此的美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真是太好吃了,單單是為了每天都能吃到荔枝,我就願意長居於此。

為了吃荔枝,蘇軾甚至患上了痔瘡,但是一個吃貨怎麼會被輕易打敗呢?蘇軾自創了茯苓療法,

茯苓去皮,搗羅入少白蜜,雜胡麻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已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

”,既

治了

痔瘡,又能享受美食,在惠州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四、

天之涯海南島,研究生蠔百種吃法

然而,上天並不願意放過這個一生命途多舛的老人,被貶惠州的第三年,京城來旨,宋哲宗執政,新黨抬頭,進一步打壓太后一黨,

時年62歲的蘇軾被貶至儋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島,這在當時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刑法。

一貶再貶,貶無可貶,蘇軾的中晚年一直奔波在被貶的路上,直至他生命的最南端——海南島荒蕪瘴癘,糧食短缺,這對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想必是有去無回了吧。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好在蘇軾這一生,雖然坎坷,卻總能保持樂觀灑脫的心態,迅速適應新環境,

活出屬於自己的恣意瀟灑。在海南島,他仍舊堅持每晚用熱水,迎風用木梳梳頭,雖然這裡是真正的天之涯,蘇軾卻仍然擁有興致盎然的生活。

而吃貨的基本素養讓蘇軾沒有放過這裡的任何野生動物,尤其是生蠔,如果蘇軾這一時期也寫一篇《生蠔書》,那一定可以涵蓋世界上最齊全的生蠔吃法——炭烤,清蒸,蒜蓉,但他寫給家裡人的書信中有說:

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海南島的生蠔實在太美味了,你可千萬不能讓別人知道,不然他們都爭著搶著要被貶到海南島來和我搶生蠔吃了。

字裡行間居然見不得一絲半點的悲苦,反而滿滿都是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五、問汝平生功業,不過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在海南島吃了整整三年的生蠔,最終等到了赦免的訊息,66歲的東坡居士回京途中經過常州之時,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僅留一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吃貨蘇軾:走到哪吃到哪,他把被貶謫的一生,過成了舌尖上的中國

蘇軾這一生,縱然在貶謫的道路上奔波不止,卻也用自己的足跡硬生生刻繪了一部《舌尖上的中國》,

雖然顛沛流離,卻能永遠保持隨遇而安的心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尤其為官場險惡勞心勞命,不如靜下心來品嚐各方美食。

因為,儘管生命艱難,但總有江上清風,山間竹林,詩詞歌賦,紅顏知己,總有東坡肉、烤羊脊、荔枝、烤生蠔,總有心寬似海,豁達樂觀,率直瀟灑,恣意快活,不論身處何種荒蠻之地,只要保持熱愛和期待,哪裡都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