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古人講故事時,一般都喜歡這樣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這裡,我就先說“秋林之約”。

詩云:

又到秋聲欲寂寥,

重來鄉里看松濤。

眼前繁木埋幽徑,

腳下山雞掠碧霄。

淺草凌霜無敗葉,

老枝披綠有新條。

千峰萬壑塗顏色,

淡紫深黃太窈嬈。

——《秋林》

重陽節的前幾日,和文友們應約去位於大昌汗鎮的松宏灣林場踏秋,在萬壑松濤中赴一場“秋林之約”。看了很多紅紅綠綠的秋色,採了無數起起落落的秋風,欣賞了遠山近樹所在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一時間目亂睛迷,感覺好美。

秋天本來是一個大詞,而打動人心的秋色,才是它的點睛之筆。

劉禹錫說: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春色盎然,秋色斑斕。春色撩人,秋色如染。春色和秋色,有意無意間成全了大地最美的顏色。

松宏灣林場是府谷縣境內唯一的國有林木基地,成材雖然不多,但在生態保護日益重要的今天,這片本來不十分大的林子就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在離大昌汗鎮約七八里地的一座山上,往訪的路蜿蜒起伏,曲曲折折,比新近修的通村道尚且不如。兩邊的林木繁蔭是繁蔭,也並不十分茂密,視線穿過樹葉的間隙,可以看見遠處灰巖覆蓋下光禿禿的山峰。

途經一座關公廟時,林場的領導招呼大家下車參觀,不過不是為看廟,而是要看樹。廟院裡面有一棵大樹,虯枝彎曲,盤根錯節。密密層層,嚴嚴實實。視之,乃木瓜樹。

這是一種極其稀少且生長期很長的樹木,和野外常見的酸棗刺差不多,一般都是弱苗幼木,很少有長成大樹的,而眼前的這棵木瓜樹之粗大茂盛則是我先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相比之下,關帝廟反倒成了一個小不點兒,大家都意在奇樹,廟裡面的關王爺因無人問津而備受冷落,所以看上去有點面紅耳赤。木瓜樹上結滿了黧黑的果實,樹下的一個小牌上面寫著說明文字:“文官果樹”。看來,此果即為文官果。

真是長見識了,這麼長時間,第一次知道木瓜樹就是文官果樹。相傳上古時候,文官果樹是從河中飄來的樹種,碰巧被一個叫文林郎的年輕人拾得,進而精心育種,長成此樹。因其名有“文林”二字,故取樹名:文官果。

文官果亦作文冠果,象徵官運亨通。科舉盛行的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們應試完畢後都會湧到京城西山八大處大悲寺的兩棵文官果樹下,祈求文官果的“文官”兩字能帶來好運,讓自己加官進爵。而文官果木又稱降龍木,據說穆桂英為救楊宗保而獻出寨裡降龍木樹就是此木。所以,穆桂英手下的一個家將名字就叫木瓜。

這種果子成熟後外殼堅硬,裡邊的籽粒去皮可食,且味道很香美。只是果樹大都長在懸崖峭壁,單憑一己之力即使拿上長杆敲打也不能夠著。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法子就是到崖頂用石塊去擊果,打落後再跑到溝裡去撿拾。小時候,因為嘴饞,沒少做過這些危險動作。

據我認識的一位祖籍府谷木瓜鎮現居山東省的前輩鏡翁先生所言:木瓜樹木質堅硬,比之棗杏榆槐有過之而無不及。若以其為枕,有益壽延年、安神補覺的功效。惜乎這種樹木現在已不多見,而且能長大成材引為醫用的樹更是少之又少。

可是這麼珍稀的東西,今天竟然出人意外地遇到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好運氣是好運氣,但也只能看看而已。因為樹長在廟院裡就是神樹,出於敬畏之心,儘管上面的果子業已熟透且在張揚地迎風輾轉,也只好望樹興嘆。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少時,驅車前行,不多遠就到了林海之中。這裡面的樹木茂盛,但大都不是用材林,多為灌木叢,小葉楊,油松。可能是出於環境保護考慮而培植的生態林。

不過,在這個下面佈滿煤炭,上面鋪滿黃土的晉陝蒙交匯之地,能有這麼一片讓人心曠神怡的綠意,也算是一處了不起的勝景。只是林子的色調略顯單一了些,和秋色如染尚難牽連。

一般來說,山高必有妖,林深必有野生動物,儘管沒有親眼所見,想來這裡的小動物和飛鳥應該不少。因為時不時可以聽見鳥鳴,脆生生的聲音,由不得引人遐思。

林場所在的松宏灣其實沒有灣,只是一大片此起彼伏的山巒,最高的山頂部位,建有一座用來防火的瞭望樓。觀之,威兀、高大,視線極佳。登高而望,目之所及可達到幾十裡開外,正好是一座不錯的觀景臺。

該樓通體紅磚到頂,上下計有三層,中間還有一個供護林人員辦公休息的廳室,無論光線,無論視線,都上乘到難得一見。雖然秋日已經開始涼寒,但裡面生有小火爐取暖。

同行者中有性情中人,遂提議,小桌子上擺一壺酒,小火爐上煮一鍋肉,飲酒還不誤防火,一舉兩得,豈不益美?

這個主意感情不錯,不是說,:我有一壺酒,可以慰平生麼?另外再加這麼一個天高皇帝遠,飛鳥相伴還的世外桃源來錦上添花,該是神仙日子了吧。

當此時也,大家登高而望,藍天在上,白雲縹緲,林海茫茫,松宏灣林場,果然不落與俗,非同凡響。浩浩蕩蕩的清風,吹起林濤陣陣;五顏六色的秋林,如同畫上一樣。

觀景臺的頂部和地面只有一條垂直的鐵梯相通,極難攀登,但既然來了就不能白來,眾人還是手腳並用戰戰兢兢地攀了上來。看過了美不勝收的林中風光,詩詞學會的才子佳人們忙著照集體像,又忙著玩自拍,一直到十分盡興後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歸途中,在一座山坡上不期而遇一片杏林,杏子當然沒有了,不過葉子堪堪好,深紅淺黃的,半灰半綠的,既有秋天的色調,又有鄉里的味道。而在攝影家的眼裡,杏林就是一塊畫布,顏色調配的恰到好處。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於是,大家手忙腳亂,又一番拍照。美女帥哥不再奪人眼球,顏色美的像畫板一樣的杏樹葉子便出足了風頭。

正是:

而今閒步杏林中

蝶亂蜂鳴蟬叫聲

青靄綠樹成畫布

淺黃下面掩深紅

其後,中巴車在黃土山峁上面七拐八繞去了一個叫西堯溝的地方,參觀了採空區的治理以及在建中的煤礦。很為黃土地貌景觀而折服,其它的,反而沒有印象。

回過頭來再說沙梁古鎮。這是此行最後去的地方,離廟溝門鎮可能幾里路途,和內蒙古的羊寺塔鄉也就一步之遙。

我以前因為參加朋友父親的葬禮來過一回,但今非昔比,現在的沙梁村,已經全部都是仿古打理。古色古香,遺韻悠長。咋看去,有點晉中的平遙古城,或者祁家大院的風貌。

沙梁古鎮其實不是一個鎮,或者是歷史上的一個小鎮,如今只是廟溝門鎮的一個行政村,據聞曾經很輝煌,四鄉八地,名頭響亮。

我認識的沙梁村王英先生就主持編撰了一本厚厚的村史,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先時曾粗略看過,惜乎隔了太久,現在已經記不起多少內容。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我們從村口豎有“沙梁古鎮”四個字的巨型牌樓下面經過,村道兩旁都是鎏金雕塑,千姿百態,各種各樣,說形象栩栩如生,一點也不過分。

大家在牌坊下面合了影,然後入村參觀。走衚衕小巷,過民俗展覽,見一處青磚大院,裡面幾十個房間都是密密麻麻分類放置的民俗物品。小到紐釦針線,大到碾磨衣櫥,還有古時候娶媳婦用的人抬花轎。真是應有盡有,無其不有。琳琅滿目,目不暇接。

碩果僅存的古宅第裡有一處院落儲存尤為完好,為四合天井雙院,二層連體磚樓。屋簷房脊都是瓦當琉璃以及小型磚雕,造型極其精美。磚和瓦雖完好,卻都已經泛白了顏色,顯見有了些年頭。

兩個院落之間有小巷道相通,對外則共為一個大門,是典型的大戶人家居所。我在東邊的院落觀摩時,發現西邊的院子尚有人居住,而且門前還種著一畦油綠鮮嫩的青菜。連忙轉過去,想要入室拜訪時,可惜遇鎖碰壁,原來主人不在。

仿古村居旁邊是一大片廣場,一處處相依相偎互為勾連的廟宇群看起來尚完好。不過唱廟戲的臺子是新建的,場地也留的小了一些,有點擁擠,看上去不太協調。

沙梁古鎮,二水中分,正位於一個半島上邊,一水南去,一水東來,村子所在的位置是一處碧波環繞的平臺,感覺很有風水,也很美。

看了民俗,看了古蹟,看了歷史遺存的角角落落。對這個風姿獨特的小村莊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沙梁古鎮應該是府谷縣第一個純粹的仿古民居村,就規模和景觀而言,某些地方超過了保德縣的故城。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

其實,好風景不一定就在路上,也不一定就在遠方。有時候,它也許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也其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沙梁村的古韻,還是松宏灣林場的秋林,略經打造就是一片獨具繁華的地方風情。

回來的路上,我忽然想:歲月的浮躁和喧譁,總是不經意間驚擾起心底那份深深的牽掛,似寫不完的雪月與風花。等沙梁古鎮日臻完美如畫,等松宏灣的秋林鋪滿奼紫嫣紅的霞,一定再來舊地重遊,看紫陌芊巷,賞十里杏花。

秋林之約與沙梁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