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1641年,李自成正在吃火鍋,從300多斤重的福王朱常洵身上割下一塊肉,丟進鍋中烹飪,並邀請福王一起享用。朱常洵痛苦不堪,不願意吃火鍋,李自成便將其處死。接著,李自成讓士兵搬運福王府上的金銀、財寶、古玩等,運了幾天才結束。福王朱常洵被殺,做成“福祿宴”,可以看到明朝滅亡的內在因素。

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攻入燕京,曾經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逃回草原放牧,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王朝。也許是童年的生活太過艱難,朱元璋決定讓老朱家的後代過上好日子,活得有尊嚴。為此,朱元璋大肆分封,將眾多兒子冊封到各地為藩王,後代帝王繼續分封,明朝藩王多如牛毛。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結果卻恰恰相反,宦官問題、文官問題、藩王問題,這是明朝滅亡的三大推手。宦官、文官相互傾軋,皇帝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朝廷一片烏煙瘴氣,但還能正常運轉。可惜,崇禎皇帝沒有接受帝王教育培訓,不會在宦官與文官之間保持平衡,結果自食其果。

崇禎打擊宦官勢力,讓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結果遭致災難。李自成大軍準備攻擊京師,崇禎讓文官捐錢,結果只得到幾千兩。李自成攻破京師後,居然能從文官手中追繳到7000萬兩白銀,還不包括文官們主動上交的部分。後來,高傑威脅揚州安全,官紳、商人自願捐錢100萬兩,讓高傑去江北駐兵。

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明朝不缺錢,只是錢財掌握在官僚、士紳手中,朝廷則很“窮”。當然,相對於藩王問題,文官問題並不算嚴重。藩王數量眾多,且都佔有廣大土地,還享受高額的補助,成為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大一根稻草。要知道,只是一個河南省,藩王數量就是7個,佔據一百萬頃土地,甚至跨界佔有土地。

大量的土地掌握在藩王手中,他們就是“土皇帝”,在封地上作威作福,人民深受其苦。更關鍵的是,這些藩王沒有“大局觀”,雖說他們也是老朱家的後代,但從沒考慮過祖宗的基業能否長久。藩王們生活奢靡,縱情享樂,卻不知道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有大明的存在。

明朝為何滅亡?原因很簡單,人民沒有飯吃,不得不造反;朝廷沒有銀兩,無法進行有效賑濟,這是李自成、張獻忠等能夠蹦躂的根本原因。督師孫傳庭曾經說過:“什麼是民心,民心就是糧食;李自成可以失敗無數次,而我孫傳庭一次失敗也輸不起。”

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事實的確如此,縱觀李自成、張獻忠的戰鬥生涯,即便到大明滅亡之時,他們都還經常戰敗,並非雄才大略之王者。要知道,李自成、張獻忠等都起義軍首領都曾嚮明朝投降,接受朝廷招撫。那麼,為何他們還是繼續造反呢?很簡單,朝廷沒有錢財去遣散軍隊,更沒有辦法去賑濟災難,起義火苗從未熄滅。

但凡有一口飯吃,民眾就不會造反,明朝內部就能安定,崇禎自然有精力去對付關外女真,從而捍衛祖宗基業。吃口飯就這麼難嗎?答案是不難,明朝的藩王們若是有“大局觀”,捨得捐出自己的銀兩,賑濟濟民又有何難呢?河南爆發饑荒之時,福王朱常洵繼續大魚大肉,生活奢靡,連一分錢都不捨得出。

李自成攻擊洛陽,士兵沒有飯吃,朱常洵也沒有拿出銀兩犒勞將士,也沒開倉賑濟城內饑民,讓大夥安心殺敵。福王自私自利,守衛洛陽的將士不願意賣命,他們乾脆譁變,然後迎接農民軍。洛陽城陷落,福王朱常洵逃到郊外寺廟,結果被起義軍搜捕出來,押回洛陽。

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對於福王的結局,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說,福王被李自成烹飪,整個人和梅花鹿一起煮,然後分給幾千將士享有。史載:“王體肥,重三百餘觔,賊置酒大會,以王為葅,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300多斤重的福王,就這麼被烹飪。

彭孫貽《流寇志》中則說,李自成吃火鍋時,割下福王身上的一塊肉,然後邀請福王共進晚餐。福王不樂意,李自成便將其處死,把屍體丟在外面,然後搬運府上的財物。史載:“記載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屍王城下。”

那麼,福王朱常洵究竟是整個人被烹飪,還是僅僅被割下一塊肉呢?這是一個未解之謎,就讓史學家去討論吧。不管是整體烹飪,還是區域性烹飪,福王都是死於李自成手中,這點毫無疑問。福王佔據大量土地,擁有鉅額財富,卻不願意拿出來犒賞將士,結果落得如此下場。

李自成的“福祿宴”,福王被處死,可看出明朝為何滅亡?

從“福祿宴”的故事中可知,藩王問題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些藩王家底豐厚,卻沒有“大局觀”,雖說他們也是老朱家的後代,卻不願意去拯救老朱家於水火之中。在這些藩王看來,自己是封地上的“土皇帝”,崇禎才是大明的主人,老朱家的事就是崇禎的事。

參考書目:《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