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宋、明兩朝,是我國曆史上封建王朝中,最著名的文官說了算的王朝,也就是士大夫的地位相當高,武將的地位跌落凡塵,在文官面前,小日子過得那叫個慘。

但這種權力生態,並非是兩個朝代剛建國時就有的。

宋朝的所謂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打壓武將,明朝的文官主管軍、政,打壓武將,全都不是從開國之初就有的國策。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或許是有意識往這個方向靠攏,但他生前是沒辦法做到的,因為沒有那麼多文官供他使用。

實際上,趙匡胤搞出來的

“杯酒釋兵權”

,是為了避免君弱臣強,而不是真的要否定武將。

“杯酒釋兵權”

故事中,趙匡胤主要針對的還是以

“義社十兄弟”

為首的禁軍將領,且逼迫他們放權後,趙匡胤依舊是選拔武將來掌管禁軍,而不是讓文官來掌軍。

趙匡胤也從來沒有說過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樣的限制皇權的話語,開國皇帝就沒有誰會這麼想的。

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是從頭到尾都沒有類似的想法。

朱元璋殺文官、武將都如草芥,搞分封,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他實際上是想搞

“皇帝和朱家藩王共掌天下”

才對。

兩朝的文官集團有後來的影響力和地位,都是透過時間和努力來實現的,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本文就結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聊聊這個事情。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一:宋朝文官集團崛起的過程

宋朝的文官集團是歷經了七十餘年,從開國之初到宋仁宗親政時期,才走上巔峰,期間,有三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宋太宗登基後增加科舉中舉人員的數量。

在宋朝開國之初,由於尚未真正統一,宋朝掌管的地盤是慢慢擴充的。

因為地盤小,且部分剛被征服地區的讀書人,對宋朝還有疑慮,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執政時期,考科舉的人少,中舉的人也少。

根據史書記載,宋太祖在位時,每科的科舉,選出的進士,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也就百餘來人,如

《宋史·選舉一》

中記載:

·

科舉還不是每年都有,即使宋太祖偶爾能開恩科,但執政十幾年下來,也就能選出二百多位進士。

這麼點人數,對於疆土逐漸龐大起來的宋朝來說,是遠遠不夠用的,更不要說主導朝政。

這時的宋太祖,只能依靠武將和舊官僚

開寶三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蓋自此始......五年,禮部奏合格進士、諸科凡二十八人......明年,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取宋准以下十一人......帝乃籍終場下第人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皆召見,擇其一百九十五人,並准以下,乃御殿給紙筆,別試詩賦。命殿中侍御史李瑩等為考官,得進士二十六人,《五經》四人,《開元禮》七人,《三禮》三十八人,《三傳》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學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賜及第......

這兩個系統的官員,及他們的親眷、門生(恩萌制)

治國。

宋朝後來是依靠科舉選出來大量的非這兩個系統的讀書人,其中包括大量寒門子弟,來取代他們,但需要時間。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由於皇位來得有問題,擔心宋太祖時代的臣子會反對他,更加迫切的需要新的屬於自己提拔的人才來幫助自己。

於是,宋太宗登基之初開科舉時,就大幅度增加科舉中舉人數,他還不是一點點的增加,一次就到位,

(出身都是歷經唐末、五代,存留下來的世家大族)

中記載:

《宋史·選舉一》

宋太宗為多搞些屬於自己的天子門生,第一次開恩科就選了五百多人,總人數是宋太祖執政十幾年期間總選拔人數的兩倍。

這批宋太宗親自選拔的進士,升官的速度都相當快,如狀元呂蒙正,從中進士到被提拔成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只有短短几年時間。

由此可知,宋太宗想利用親自選拔的進士出身的官員來替代趙匡胤時代的臣子的急迫感。

選舉一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太平興國二年......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試諸科,得二百人。並賜及第。又閱貢藉,得十舉以上至十五舉進士、諸科一百八十餘人,並賜出身.....凡五百餘人......

宋太宗執政時期,宋朝有幾次跟遼國的大戰,甚至是舉國之戰,目的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失敗了。

到宋真宗趙恆執政時,又打了一次,打出來個

也因此,從宋太宗時期開始,宋朝大規模增加科舉中舉人員數量,給文官集團後來掌控話語權,奠定了基礎,畢竟,人多才力量大。

任何時期,只要有戰爭,都會讓武將變得更加重要,更加有話語權。

第二個節點是宋、遼簽訂《澶淵之盟》。

在保證宋、遼兩國後來的一百多年和平的同時,也意味著,宋朝龐大的軍隊及軍中將領的作用在變小,地位不可避免的下降。

多次戰爭的失敗,讓當時的宋朝君臣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勇氣,沒有了跟遼國的戰爭,文官集團的話語權慢慢增大。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第二個節點是宋、遼簽訂《澶淵之盟》。

宋朝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初登基時,是沒有實權的,他就是個擺設,主政的是皇太后劉娥。

劉娥主政十一年,宋仁宗都過二十歲了,她都不願意交權,甚至還有過效仿武則天的想法。

而打碎劉娥的這個想法,且力保趙禎順利親政的,是文官集團。

當時,上至宰相魯宗道等,下至秘閣校理范仲淹等,都不希望再出現一個武則天。

宋仁宗後來能熬到劉娥病死後順利親政,有賴於文官集團的力挺。

也因此,宋仁宗親政後,文官集團的地位再一次快速上升,也是在宋仁宗執政時期,宋朝的文官集團走上了巔峰。

所謂

《澶淵之盟》

的說法,是名相文彥博最早說出口的,他是對宋神宗說的這句話。

但這種思想的苗頭是從宋仁宗朝開始,就被皇帝和士大夫集體預設,文彥博本就是宋仁宗朝的進士,在宋仁宗時期為官三十餘年。

宋朝所謂的祖制不殺士大夫,也是從宋仁宗朝開始,此前的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執政時期,都是殺過文官的,

《澶淵之盟》

中均有記載。

第三個節點是宋仁宗順利親政。

“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二:明朝文官集團崛起的過程

明朝的文官集團崛起,同樣有三個節點,並歷經八十餘年。

《宋史》

明朝從建立之初,到明成祖朱棣去世,這個時期,文官集團的地位並不比武將集團高。

這期間,只有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短短四年時間裡,文官集團的話語權超過武將集團。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這兩位皇帝,可不會搞什麼

因此,宋朝的文官集團不是從建國之初就有莫大的權勢。

之類的把戲。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從明成祖登基到去世,朱高熾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

期間,朱高熾跟自己的兩位親兄弟,特別是明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之間,為爭奪最終的皇位繼承人,也爭鬥了二十多年。

在朱高熾和朱高煦爭鬥時,武將集團支援朱高煦多一些,而文官集團是集體站在朱高熾的背後,死保這位名正言順的皇太子。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等到朱高熾登基成為皇帝后,當然要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開始大幅度增加文官集團的話語權。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但他已經為文官集團後來在明朝的權力生態中佔據主導地位,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而是經過了七十餘年,經過了三個節點時期的局勢變動,直到宋仁宗親政時,才正式成為宋朝權力生態中的主流。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陸續停止了明朝所有的對外戰爭。

在南方交趾的明軍,全部被他調回,放棄交趾。

北方的蒙古,曾多次跟隨明成祖出塞的明宣宗也停止了大規模征討,僅僅只是在邊境地區警示和巡邏。

明宣宗在執政時期,其主動參與的跟蒙古人的作戰,不過數千人規模,明朝對外的戰略開始傾向於防禦。

既然不打仗了,武將和軍隊的地位自然降低。

史書上對明宣宗的評價其實不錯,他還是個藝術皇帝,能治國,還能搞藝術,喜歡體育運動。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但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明宣宗大把的時間搞藝術創作去了,搞體育運動了,治國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因此,他把政事大部分放權給了文官,唯一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舉動,就是放出了宦官參與政事這個大殺器。

明宣宗躲在皇宮中搞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發展體育運動,讓文官集團和宦官們去處理瑣碎的國事,他只需要在後面掌總。

皇帝的工作看似輕鬆了,但在增加了宦官的話語權的同時,文官集團的話語權也增加了不少。

非重要事務,皇帝都不管了,其餘的各種事務當然就是在一線工作的文官集團們說了算,這在後來成為常態。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第一個節點是明仁宗登基。

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時期發生的

“以文制武”

,是明朝文、武地位拉開的一個重要節點。

第二個節點是明宣宗執政時期的修生養息。

時,明朝的精銳禁軍和大批在朝中、軍中有影響力的武將、武勳犧牲,他們的繼承人一時無法接續上他們遺留下來的權力空間和話語權。

明英宗被俘,瓦剌大軍殺到京城,明朝危在旦夕,這時候,是身為文官的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

最重要的是,基於明軍戰鬥力的下滑,于謙對明朝軍隊進行了一次大改組,大幅度增加了文官集團對明朝軍隊的管理許可權。

于謙雖然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被第二次登基的明英宗殺死,但他對軍隊改組後,給文官集團增加的許可權,卻保留了下來。

從此後,明朝的文官集團開始慢慢凌駕於武將之上,明朝的權力生態也變成了

第三個節點是“土木堡之變”。

,武將們開始在文官集團的壓迫下生存。

宋、明兩朝“以文制武”規則的形成,並非祖制,因形勢變化而促成

三: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宋朝、明朝兩個朝代,文官集團走上權力主導地位的過程的介紹和分析。

純屬個人見解,或有錯漏,歡迎讀者在評論區留言糾正或探討。

“土木堡之變”

推薦閱讀:

文官集團同樣強勢,明朝皇帝為何比宋朝皇帝過得舒坦?要感謝祖宗

南明存在的時間僅有南宋的十分之一,原因為何?誰才能做領導者?

同是亡國時,為何南宋士大夫殉國的較多?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兩宋不和親的原因?南宋跟金國有深仇,北宋為什麼不跟遼國聯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孤寡老人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