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懷若谷,得失無礙,知足常樂

虛懷若谷,得失無礙,知足常樂

在現實社會中,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日日夜夜永不停息、無窮無盡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很難有滿足的一天。反過來,無止境的坎坷和麻煩可能也因它而生。大多數時候,我們感覺不幸福、不快樂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不知足。如果將不知足歸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並不公正。實際上,不知足是人類最原始的心理需求,只有在理性思維的引導下,人們才會獲得豁達、超脫的滿足。

我們總是不滿足於現狀,為了“建功立業”付出一切,渴慕獲得更多的生前身後的功名利祿。對於前世,我們會因為沒有出生在達官貴人之家而埋怨父母,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其實,自身才是不滿足的根源所在。

有一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地裡辛勤勞作,雖然生活並不算富裕,倒也和美幸福。一次,一個價值千金的金羅漢被農夫從田地裡挖了出來。他的家人和親友得知了訊息之後都高興不已,然而農夫卻不怎麼高興,沒有一天是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人們就問他:“你瞬間變成了百萬富翁,你還想要什麼呢?”農夫回答:“我在想,我怎麼才能找到剩下的十七個金羅漢呢?”

生活的快樂幸福因得到一個金羅漢喪失了,這都是人的貪慾在作祟,貪得無厭的不良後果在這個故事中說得清清楚楚。老子告誡我們,我們的不幸和災難大部分都是來源於貪心和不知足,知足的人是不會貪心的,我們的快樂與幸福也來自於知道滿足。

《老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虛懷若谷,得失無礙,知足常樂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人們對此並不陌生。一個知道滿足的人,他的內心是快樂的,豁達的,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反過來,焦慮、擔憂、不安寧往往來自於貪得無厭和不知滿足的心態。叔本華曾經說過,人生在慾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現實生活中,因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而鋌而走險走上不歸路的犯罪分子不在少數。人們都會發現,如果這些人適可而止,稍微抑制一下自己的貪慾就是另一種結局了,於是很多人都會由衷感嘆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知足的思想從這些話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問題是,一旦受貪慾支配,便難以感到滿足,自然也收不住手了。

“知足”並非沒有追求,“知足常樂”也並不意味著平庸無能。相反,“知足”是很難修煉成的德性,尤其是處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騷亂、搏鬥、紛爭往往來自於不知足;知足的人智就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知可行而必行之”的修為上。假如勉為其難地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勢必會勞而無功,如果明知道自己能做到而沒有去做就是墮落和懈怠。一個“度”的問題存在於兩者之間。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當外界溫度適宜時,種子才會破土生根。《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中的那個老太婆就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毫無疑問“度”沒有被她把握好。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們應該向知足那一段偏向更多一些。因為知足使我們心情安寧。無所取,無所需,自然思想負擔會減輕許多。人保持住知足的心態,就會使一切不正常的事情變得合理、正常,那些脫離現實的慾望和要求都會慢慢消失。

知足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知足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樂觀豁達的,這個世界上沒有知足的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他們眼裡,沒有蹚不過去的河,他們總會尋找到恰當適宜的方法。

知足是一種大度。世間的紛紛擾擾都能被大度的人包容,過分的紛爭和索取在知足的人眼裡都是可恥的,在他們的天平上,知足是最容易獲得心理平衡的東西。

虛懷若谷,得失無礙,知足常樂

知足是一種寬容。寬容他人,寬容社會,寬容自己,這樣就會使自己獲得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有一首《不知足歌》流傳很廣,雖然一些封建侷限性包含其中,但是卻精確地描寫了人生百態,也能對人們產生警戒作用。

終日忙碌只為飢,才得飽來便思衣。

綾羅綢緞買幾件,回頭看看房屋低。

高樓大廈蓋幾座,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嬌妻並美妾,恨無田地少根基。

置的良田千萬項,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不願做,想要朝中掛紫衣。

五品六品他嫌小,三品四品還嫌低。

當朝一品為宰相,還想面南去登基。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種善根費心機。

若要世人心滿足,除非南柯一夢西。

這首歌的作者最後哀嘆說:不知足,乃人間活地獄,就算壽命再長也感受不到人間的幸福快樂,每天只會感到痛苦不堪。

不攀比,不好高騖遠,堅持自己的幸福觀,沒有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追求功名利祿,懂得知足,那麼真正長久的快樂才會被你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