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古語有云,“百善孝優先”,孝道一直是我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假如有人不尊重老一輩,那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必然會遭到言論和道德的斥責。

但實際中,一切不守孝道的子子孫孫,真的如世人所說,是罪大惡極、道德敗壞的惡子惡孫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任何事情都不能單一的去看待,沒有因哪來的果呢?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後人都有“不孝”之罪。其實他們也有說不出的難處。究竟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唸的書。假如家中的老一輩白叟,常幹三種事,晚年不被子女善待也是自己一手形成的,別不信。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我國哲學史上位居榜首行列的聖賢級大牛。

王陽明心學:家中白叟常幹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他人

一,貪大財

王陽明心學:大欲易失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先說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個典故吧: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莊住著兩戶人家,一起合夥在山上燒木炭,日子也算過得不錯。有一年全國大雨,把山上的炭窯給衝癱了。等雨過天晴,這兩家的主人重新開始挖炭窯,挖著挖著,竟挖出了一個罈子,當兩個人小心翼翼的翻開罈子時,發現是滿滿的一罈子的財寶。他們那個滿意呀樂得就甭提了,心想這下可發財了。所以,其間一個人就說:“你回去取個口袋來,趁便帶些酒菜來,我在這兒守著再做些米飯,等你回來咱們一起喝酒慶祝一下,挖到財寶的事情不要跟任何人說。”另一個人爽快容許了,所以下山取口袋和酒菜。那個人走後,守在窯邊的人就深思起來,這罈財寶要是歸我一個人那該有多好啊,夠享受幾輩子了,可還要被分走一半,心有不甘啊!心想:我何不這樣這樣,到時這壇寶貝就全歸我了。拿定主意後,就在山上採些害草,把害草汁放在飯鍋裡,專等下山取酒菜的人來。話說下山取酒菜的人,也打著獨吞財寶的歪主意,深思我何不在酒菜裡放些毒藥,把那個人打發了就得了,自己獨享財寶,想得十分滿意。

大約正午時分,那個下山的人終於來了,兩個人席地而坐,把酒菜和米飯都擺放好了,兩個人就開始用餐。下山取酒菜的那個人說,今天我有些頭痛就不喝酒了,你自己喝吧。另一個則說那好,那你就吃飯吧。兩個人都心懷鬼胎,一個專門喝酒吃菜,不吃飯,一個專門吃飯不喝酒吃菜。心裡都打著獨吞財寶的注意。沒一會功夫,兩個人就都倒地嗚呼哀哉了!把飯菜弄得撒了一地。這時飛過一群小鳥,看見滿地的米飯就停下琢著吃,不久這些小鳥也死了。

天逐漸的黑了下來,家裡人左等右等不見回來,便是去山上去找,到山上一看都驚呆了,兩個人躺在地上不動了,仔細一看沒有氣息了。在往旁邊一看還有一罈子財寶,就趕緊報官了。縣官帶領衙役和法醫來到現場,指示法醫解剖驗屍,法醫翻開腹腔,從腸胃裡取出食物發現,一個人吃的滿是米飯,另一個人吃的滿是菜喝酒,都是中毒而死。縣官在查驗了一番現場,發現還有死掉的小鳥和一罈子財寶,做出了判斷。嘆氣道:此乃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啊!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這兒的“財”不僅僅是指錢財,它還代表著人們的貪婪,不擇手段,當一個人悍然不顧做壞事時,信任他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無欲則剛這個詞很有道理,生而為人咱們要學會操控慾望。

尤其是當你到了一定的歲數,手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殷實的錢財,這時候假如貪念起來了,就容易上當受騙,有多少雙賊人的眼睛盯著白叟手裡的錢。所以越是老了,越是要操控自己的貪慾。

假如到了晚年了,還欠著一屁股的債,苦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孩子也會跟著受罪。

王陽明:“因果不虛”家中白叟貪大財,晚年受罪,怨不得他人。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二、偏疼

有句老話怎麼說來著:“手心手背都是肉,換做誰人不心疼”。

話雖如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端困難。有些孩子性格討喜,有些孩子外表討喜。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都不佔優勢的孩子,在老一輩心中也會遭到影響。

所以說對待孩子沒有偏疼是不可能的。這是人性。可是,儘管不可能真實一碗水端平,可為人爸爸媽媽老一輩,也要掌握好其間的分寸。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在這種差別待遇下,越是被針對的孩子,心裡就會越是仇恨。隨著年齡的增加,一旦心裡的仇恨爆發,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對立就會繁殖,老一輩和晚輩之間的隔閡會持續下去,終究導致老死不相往來。

假如,到了老年,本來天倫之樂的家庭,由於舊事重提,讓爸爸媽媽兒女咬牙切齒,兄弟姐妹反目成仇,那便是人生悲哀的開始。

其實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老一輩手裡的寶貝更應該盡到責任,更應該一碗水端平。

王陽明:“因果不虛”家中白叟偏疼,晚年受罪,怨不得他人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三、過多的干與隔輩人的事

老一輩的人的思維比較頑固,儘管都是本著一顆為孩子好的心,但卻常常好心辦壞事。

每個年代都在快速開展,老了之後就儘量少干預隔輩人的事情,尤其是孫子的教育問題。許多的“婆媳對立”便是在這兒生根的。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便是和諧美滿,假如每天家裡都是人財兩空,不斷的爭吵聲,那麼這個家的福氣就會慢慢散失。子女的家被老一輩鬧得雞犬不寧,那他還會孝順老一輩嗎?

兒孫自有兒孫福,放寬心。

王陽明:“因果不虛”家中白叟過多的干與隔輩人的事,晚年受罪,怨不得他人。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這篇文章只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冰山一角,假如你想更深入地學習王陽明心學,建議你你去讀讀王陽明的《傳習錄》和《知行合一》。

這本王陽明的《傳習錄》,可謂“心學榜首書”,“明代理學的底子精力在陽明,陽明心學的底子精力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力的著作是《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的思維大多集中在“修心”上,即“心即理”也,同時也強調“知行合一”。這種思維對於現代人而言是很有含義的。

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思維,這本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傳習錄》,便是你的不二選擇。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另外,假如還想進一步瞭解王陽明的生平思維,那麼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傳》也有必要一讀。這不僅僅是王陽明的個人列傳,也是咱們瞭解王陽明思維的重要途徑。

現在自媒體途徑有優惠,對這套書感興趣的朋友,閱讀/收藏/送禮,點選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啦~~~

王陽明:家中的老人,如果經常做這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子女

S 王陽明心學全集 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

99

度小店

月銷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