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良相房玄齡,果真是讀書人的悲哀?

房玄齡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在唐太宗時期擔任丞相十餘年。在太宗濟濟一堂的賢臣中,房玄齡以“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而聞名。他不僅自己虔誠恭謹、竭盡忠誠,而且還很能識人用人。

著名良相房玄齡,果真是讀書人的悲哀?

“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真正做到了“宰相肚裡能撐船”。但是,對這樣一位良臣名相,我卻要為他悲哀。為他的愚忠,為他的喪失自我,為他的卑膝而不自尊感到悲哀。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危。臨終前,他犯言直諫,上書諫勸太宗停止征伐高麗。一個病危之人,至死不忘“知無不言”,這讓我想起了“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孔明。事實上,房玄齡的這封勸諫信絲毫不亞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在這封勸諫信中,房玄齡將唐太宗吹得天花亂墜。說太宗是運籌帷幄,神機妙算;說太宗是仁德流佈,遍及四海,孝德顯揚,與天同高;說太宗是射箭能穿透七層鎧甲,拉弓能拉滿六鈞強弓;說太宗文辭不讓班固、司馬遷,書法超過鍾舔、張芝。讀著房玄齡的這些肉麻的文字,我禁不住想起了現實中一類人的嘴臉。今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類常作媚態,察言觀色、阿諛奉承之人。房玄齡的這封勸諫信,讓我看到了這些人的影子。同樣還是這封勸諫信,“臣老病三公,旦夕人地,所恨竟無塵露微增海嶽。謹馨殘魂餘息,預代結草之誠。倘蒙錄此哀鳴,即臣死且不朽”。什麼意思?大意如此:我位居三公,年老病危,很快就要離開人世,遺憾的是我竟未能像塵埃雨露一樣,為增高山嶽、增廣海洋作出微小的貢獻。謹此竭盡最後氣息,預先代行感恩報德的忠誠,倘若承蒙錄用這些臨死前的諫言,我就是死了也是不朽的。

著名良相房玄齡,果真是讀書人的悲哀?

我不知道唐太宗讀了這樣的文字是何感受。總之,我是感動得一塌糊塗。據說,房玄齡做事謹小慎微,如果偶爾不慎因事被皇上譴責,他會一連幾天在朝堂上叩頭請罪,恐懼不安,就像無地自容一般。卑膝至此,叫人無以言表。

晚年的房玄齡疾病纏身。然太宗依舊委以重任,下詔說:“玄齡多病,就讓他在家裡辦公,躺在床上處理公務。”朝中遇到大事,便命人抬他上殿。後來,房玄齡病危,唐太宗不僅派皇太子去他家裡慰問,還親臨探視,與房玄齡握手訣別。見到太宗,房玄齡掙扎著說:“臣先走一步了,願陛下保重!”

著名良相房玄齡,果真是讀書人的悲哀?

數千年來,我們一直宣揚忠君愛國。說什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我們唯獨忽略了人之為人的那種主體意識,忽路了人的個體獨立和精神尊嚴。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從來就不乏房玄齡、諸葛亮這樣的賢臣。他們孜孜不倦而又惴惴不安。但是,他們嘔心瀝血換來的卻是歌舞昇平。魯迅先生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幫閒”。可以說“學而優則仕”已成為中國讀書人一種深入骨髓的不死情結。有這樣一則故事發人深省:武則天當政時,一位大臣見她經常殺人,就向她提建議說:“您這樣殺人,誰還敢當官呀?”武則天聽後不急不惱,只是讓那大臣晚上再來一次。當然,那大臣嚇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測呀。當天晚上,武則天讓人在殿臺上點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飛蛾見火便紛紛撲來,結果飛來多少,就燒死多少,可還是不斷地有飛蛾撲來。武則天笑著對那大臣說:“這叫飛蛾投火,自取滅亡,本性難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則天的用意。看來,只要有高官厚祿,要當官的人會源源不斷,哪裡會殺得盡呢?

臣下皆飛蛾,逐利自投火。這才是讀書人的悲哀。